品味春天
南京位于南北交界之处,让人基本体会不到春天的温暖。要么春寒料峭,阴冷刺骨;要么热如伏夏,单衣上身。
但是,我以为,即使这样,南京的春天还是值得好好品味的。
说到品味,既有品尝的意思,又有玩味的成分,还有欣赏的意蕴。那么对于春天的品味,也就离不开一种温馨的、湿润的、浪漫的、淡淡的、细细的、袅袅的、绿绿的氛围。
而南京人在品味春天的时候,常常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忽然有一天,主妇们买来了绿绿的菊花唠(读音:劳。南京话音译),摘其鲜嫩的部分,汆出一碗菊花唠鸡蛋汤,放上几滴麻油,香气扑鼻,嫩滑爽口,清凉沁心,仿佛将春天的温馨穿上了身,也将春天由口品味到了心。
香椿树上的嫩头也是很多南京人春天餐桌上的最爱。香椿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受到很多南京人喜爱。将其切碎与鸡蛋搅拌后做出香椿头涨蛋,也是春天的一道名菜。人们在香椿的特殊香味里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郑板桥有句名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现在,南京春天的鲜笋依然很多,做出各种含笋的菜肴,都十分可口。但是,号称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已经十多年不见了。究其原因,一是水质污染;二是人为滥捕。所以,现在的南京人基本上尝不到鲜笋烂煮鲥鱼美味了。
南京人在春天喜爱吃野菜,也是出了名的。马兰头、枸杞头、苜蓿头、芦蒿甚至马齿苋都是南京人品味春天的美食。
品味春天当然不开绿茶。在我的微薄的历史所知中,茶文化的演化史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相生相伴。一片小小的茶叶的清香氤氲在历史的长河中,如风似雾,弥漫于中华大地,扩展与欧美非洲。仿佛只要你伸手捞一下,都会掀起历史的册页,看到它若隐若现的绚丽篇章。
明前茶,雨前茶,都是品味春天的好道具。讲究的人,会选取一把自己喜爱的紫砂茶壶,捏一撮新茶置于壶中,先用温开水将其匀开,将水倒去。再用烧开后温度降于80多度的开水去冲泡壶中茶,那香味入鼻即入心,胸腔为之大开,头轻而脑醒,甚是受用。也有用一只玻璃杯泡茶的。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杯中垂立,辗转,伸展,升腾,体会杯中茶汁被一点点渗出所表现的春情脉脉,让经过一个寒冬所渴望生机勃勃的新春温暖的人们在这溢满茶香的水杯前,感受“春来了”的喜悦。
说到茶,我便想起了茶圣陆羽的茶道,想到了赵原的《陆羽烹茶图》,想到了板桥先生的茶联:“楚头吴尾,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江水烹茶。”也想起了3月初我在上海刚认识的当下风靡上海滩的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大姐刘秋萍。这位早年的上海老知青,这十几年在上海用她自己理解的茶文化,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茶餐事业。她不仅在上海名气冲天,就连台湾、日本甚至欧洲的一些自认为对茶很有研究和经营之道的人也纷纷前来“交流”。其中当然不乏挑战之人。
我们的近邻日本一贯认为他们的茶道是最有文化底蕴的,所以,对中国上海有个在茶文化方面搞出一些心得的刘秋萍不屑一顾。有日本茶客到刘秋萍那里去,傲慢的小个子自认为只有日本才有真正茶道,连好茶也非日本袋泡茶莫属。刘秋萍听了也不恼怒,用一种漫不经意的语气对那个小个子慢慢道来:听说日本除茶道之外,还有花道、剑道、拳道、武士道,程式很多。但先生有否听说过,中国古代就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中国的茶文化己有千年的典籍记载,日本的茶道是由中国传入的,形成所谓“道”也才四百多年。一杯好茶,能够观其形、品其味、闻其香,方能悟出茶之美……。不过,我们中国人在你们的道后面还有其他的字跟随。例如,道后加一个德字那是道德。道后加一个理字那是道理。道后加一个路字那是道路。我们做任何事,你得有德为基础,理为指导,路为途径。你光讲一个道,能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呢?!说得这位日本茶客“哈伊、哈伊”地直点头鞠躬。
正值三月,春茶与野菜带来了阳光明媚,带来了草长莺飞。在刘秋萍的茶叶里,我深深品味了春天的味道,也品味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体会到一个中国人的骨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