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文学情怀
(2024-04-24 10:16:43)分类: 个人收藏 |
——在蕲春黄梅武穴作协创作分享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会员:
大家上午好!
“放飞文学梦想,奔赴诗和远方。”今天,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共同的文学信仰,我们大家相聚在油菜花开时节,相聚在美丽的仙人湖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交流感情,分享成果,共话属于文学的美好时光,这是何等快乐的人生幸事。这次文学创作分享活动,蕲黄广三地作家联动,相聚在龙年之春,让我深深感到,作协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是风雨兼程的同路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次文学创作分享活动,在我的山里老家砌石村举行,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一种归宿感,一种认同感,它告诉你从何处而来,又往何处而去。父母的故乡,是剪不断脐带的筋骨和血脉,永远藏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因此,在分享创作体会之前,我要把我之前写给山里老家的一首歌词《仙人湖,我的母亲湖》,作为《我心中的文学情怀》的开篇献给大家——
仙人湖,我的母亲湖
清清湖水蓝蓝天,声声渔歌悠悠船。
水车摇来采莲曲,苍松翠竹映杜鹃。
稻花飘香鱼虾美,五谷丰登神龙传。
一湖诗画耀千年,一湖诗画耀千年。
绵绵青山浅浅湾,袅袅炊烟淡淡禅。
大藏钟声传古韵,观音明月照心间。
仙鹤展翅留佳话,梦幻天堂乐无边。
一湖春色好家园,一湖春色好家园。
作家毕淑敏说,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它让我想起沉甸甸的六个字:热爱、坚守、感激。
30多年前,带着高考的失意和破碎的作家梦,我从湖北省财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基层财政所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没有放弃挑灯夜读、锤炼文笔的习惯。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的年代,阅读和书写是纯粹的手工劳动,书籍、卡片、书信,日记本、摘抄本、剪贴本,伴随我度过了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在基层摸爬滚打的艰苦时光里,我常常回首读到自己处女作的情景,给予心灵莫大的安慰。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正午,我躺在校园的草地上,把杂志翻到印有我名字的页码,然后把它覆盖在自己的脸上,那油墨的芳香让我感到一种眩晕的幸福。虽然那只是一篇短文,稿费只有区区3元钱,但足以坚定我写作的信念。后来陆陆续续发表于报刊的文章,虽然没有当初的兴奋与激动,却更让我对写作执着而痴迷。那时的工资本来就不高,我却用一半来买书,于是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靠借钱度日,可是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便快乐和陶醉着。如果你对写作保持初恋般的激情,就会化苦为乐,由衷地感到内心的幸福。
2023年第一场雪落下的日子,前后历时两年多整理,累计6次修改校对,倾注我大量心血完成的《那一眸眷恋》书稿,终于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公开发行。在与那些密密麻麻的熟悉的文字厮守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其中,忘了时间,忘了劳累,感觉到心灵的宁静和安详,感到辛勤劳动之后获得丰收的喜悦。正如我在此书的后记中所写:“永恒的爱与约定,一生的守候和喜悦。”放下厚厚的书稿,所有的回忆,都将为新的一年重塑方向;所有的收获,都将为新的一年积蓄力量;所有的期许,都将为新的一年铸就梦想。《那一眸眷恋》全书24万字,420个页码,共分为三辑,分别为散文随笔、采风游记、诗情短章。第一辑散文随笔共55篇文章,有人物散文、纪实散文、生活感悟、读书观影心得;第二辑采风游记共59篇文章,是我关于游历过的地方的记录和感思,这些地方有家乡风景,也有名山大川;第三辑诗情短章共9篇文章,收录了我比较诗意、唯美的精短抒情散文。《那一眸眷恋》得到了众多良师益友和作协会员们的青睐与厚爱,他们给予我的认同和鼓励,让我在感动之余,觉得自己对文字的痴迷并不是没有价值。尽管我的收获未必丰饶,但心有所系,情有所倚,平淡而有限的人生因之绚烂、妖娆、丰富。文学给予我的馈赠就像那一缕阳光,虽然微弱,但已经让人难以离开,无论走多远,它的炽热和亮光会一直温暖我踯躅前行的路。
回首我的创作经历,主要轨迹如下:1984.09—1986.09,在省财校读书期间,报名《芳草》文学院函授学习;1986.09—1988.12,加入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1990.07—2006.09,创办武穴青林文学社,编辑《燕子楼》杂志;2002.06—2008.07,担任《黄冈文坛》版主,组织网络创作活动;2008.04—2023.12,先后加入武穴、黄冈作协、湖北省作协;2018.05—2023.12,先后担任武穴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大江》《燕子楼》
有一首《梦想》的诗这样写道:“紧握梦想别放/因为一旦梦想消亡/生活就像折断翅膀的鸟儿/再也不能飞翔/紧握梦想别放/一旦梦想消亡/生活就像严冬的原野/充满冰霜。”我常常对文学有一种感恩意识,在我的潜意识中,文学就如同种庄稼的土地,播下希望,收获愉悦,她只和心灵有关。正如一位冰心散文获奖者感言:“写作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她穿越自我、探寻内心、拷问灵魂,生长在与灵魂相契合的地方,有一种贴心贴肺的温暖。”毋庸讳言,现实生活有太多的刻板和灰暗,有太多的无奈和残缺,我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向往诗意地栖居,于是沉醉于码字的时光。那一个个古朴的方块汉字,在手与心的打磨调配下,如同一个个多姿的音符,又恰似一个个黑色的精灵,在荧屏和纸面的空间轻舞飞扬。那样的时刻,想象被激活,梦想被唤醒,感情被牵引,激情被点燃。法国诗人马拉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在一本书中找到归宿。”写作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的回答是:单纯的信念、美好的坚持、内心的自由。她让我们知道该做什么,该放弃什么,让我们在有限的无人打扰的时光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虽然她不一定能为我们带来财富和好运,但是能够带来无限的喜悦和心灵的慰藉,使我们的内心保持那份神圣和纯洁,使我们的生命保持那份高贵和追求。一句话,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答案是:第一,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第二,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第三,为婴儿洗澡的母亲;第四,手术刀下成功抢救危重病人生命的医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和安静、专注有关。一位相交多年的文友这样对我说:“写,为什么不写?你不可以停下来,哪怕写给我一个人看。”一位素昧平生的老者登门拜访,手里拿着一本文学刊物,动情地对我说:“三生有幸,相见恨晚。”是的,文学让我们流下太多的泪水,却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都不应该轻易放弃。我为什么对散文情有独钟呢?因为,散文是渗透灵魂的遇见,是恬静的心灵港湾。她是心情也是记忆,她是经历也是回首,她是曾经也是永远,她是灵魂栖息的圣地,也是精神寄托的净土。在散文的国度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晶亮的雨露,有潺潺的流水,有微醺的清风,有淡雅的情怀。散文是有生命的,她的鲜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思想,来源于写作者的心灵,真诚的心灵。当夜晚降临,穿行在那些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文字长廊里,我的思想便超越时空距离,和心灵一起开始远行。“静听风吟赏墨韵,醉落笔意闻书香。”在柔和的灯光下,在书香的氤氲中,在时光的流逝里,白日的浮躁、烦恼和疲倦一起沉静了下来,散文创造出的想象空间,让心灵舒展奔放、轻舞飞扬,我们能听见自己心跳的频率,感觉到灵魂的存在,领悟到生命和人生的真谛,让心灵与繁花一起盛开。
作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面对遥远的圣洁的文学殿堂,我只是一个朴素的行者,以贴近泥土、贴近内心的姿势,行走在路上。我深知,当我有一天抵达殿堂附近时,也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守护她,只能是一株灌木,或者荆条,就像平凡的芸芸众生。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选择,我喜欢,我行走,我快乐。我们常常会因为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台戏曲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其实生活远比文学作品更精彩,如果真实的生活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到了非写不可的程度,我们还会无动于衷吗?真正对文学有真挚热爱的人,决不会轻言放弃,一定会坚持到底。当别人在闲情逸致的时候,只有我们这些舞文弄墨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守住心中的那盏明灯,半夜三更,闻鸡起舞,孜孜以求,奋笔疾书。这份差事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却感到很快乐,一种最本质、最单纯的快乐。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文学创作需要情怀和信仰。情怀好比是火炬,它能照亮人生;信仰可以超越死亡,让生命化为永恒。有人说:文学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文学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我们笔下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不管是写情还是写爱,都是写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生活的假丑恶,反映底层人物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心之所向,必定有诗和远方;目之所及,必定有爱和梦想。让我们守住文学的情怀和信仰,以青春之我传承文学初心,以青春之笔书写文学华章,心有所系,情有所牵,做最好的自己,在浩荡的时代守望梦想,踔厉奋发,奔腾澎湃,砥砺前行。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