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乌稍峪
相隔五年后,又站立在乌稍峪天生桥下了
乌稍峪在西安秦岭北麓,乌稍峪在户县境内,在环山公路一号线上的乌东村西。五年前,去过此峪,去了天生桥下。
昨日,跟随西安人在旅途群去圭山拍照秋日红叶,是从乌稍峪进山的,前日,下雨了。昨日,气温回升、天色晴亮,我们一行53人,跟着群走,去了乌稍峪。我呢,二入此峪。那么,一入此峪……
雨后的山路,糟糕的不仅一满是崎岖的小路,一直在拔高,道路泥泞且不说,尤其又不仅只是脚下尽是泥泞,而是非常危险的则是泥石滑!更尤其是走在石路上,石头光滑得不敢插足,但又却是委实难以回避。
在上山的路上,稍有分心走神,就摔跤了。好在,摔得轻,不痛。
对此,自嘲:我自进山游走十多年以来,此是第二次摔跤了,用屁股与脚下的土地亲密了一回。那么,第一次呢?第一次,不在山中在云
南腾冲。那日,也是在五年前,在国殇墓拍照完国军的墓场后、去了与此处一路之隔的共军墓地——腾冲县烈士陵园,拍照。陵园内,异常冷清,就我一人进入,在读看碑文时。也是雨后吧,在光滑的水泥地面上,转身快了些,脚下不稳,摔倒,仰八㕚,坐立不起,此时,第一反
映,出于本能,而不是摸头拍腰,而是庆幸单手高举,没有把相机抛到九霄云外……
今天,九时半进山,上山,上到天生桥下,用了两个半小时,已是气喘吁吁地了。吃,自已烙制的锅盔、喝自带的热水,补充体能。
在路边休息时,看到不断地有旅友继续上攀,向高处去,登顶后,返回不走原路,一东、一西的,下山,或从东从太平峪或西从黄桕峪出山。我是不敢自诩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高一览众山低。实在不是无此雅兴,而是无此体力。五年前,上到天生桥下,不甚累。而今穷寒人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体能与身体的协调、平衡、灵敏、控制,差了。该硬的不硬,那不该硬的反而硬了,如膝盖关节僵直。
下山,十三时下山。攒足劲后,向下去。走着、走着,就心生怯意了,看到滑石,心中怯弱,尽量踩在泥土路上,踩在积聚在地面上的落叶上走,出足前,务必用手杖探明虚实,土松、地软,避之。下山难,难在坡度大,路边又无护栏与抓扶物,有,也是青草与枯枝,不敢攀拽的。怎么下,在危险地段,倒退着下、扒着地面上的凸起物,有棱角的竖石或草根,爬行下,还可以半蹲式坐着下。
我说,可惜了。见有挎背在身后腰际的世界名牌、价值不菲的“爱玛式”女包的一女旅友,在半坐式下山时,身后背包成了“泥包”。她讲:不可惜。人身安全第一。早知路坏、决不上来。你瞧,人家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遇劫时,是绝对不会抱着金银元宝跳井的,是会双手捧出,给之。我呢,跌跤后,先看相机损坏否。思想境界,孰高孰低、立刻显现,自愧见识,不如当今时尚先锋女裙钗。
走着、走着,就不敢出足了,在险象环生地段,我是侧身半蹲式向下下,终因身重与出足跨度大,受前冲力催促,竟然把手杖使用得不笔直了!摔了三次,像是坐了滑梯似的,一字式、两手泥……后来,幸有同车网友冬雨先生,一路专程扶我下山。谢,大谢。
事后,得知这是群主梅女士,一直耽心我是在同车上属年龄最大的出游者之一,而且山中无网络,半日来,又与我联系不上,特意借助步话机,嘱告过冬先生的。
谢谢,深谢二位了!秀才人情一张纸。在下将以拙著《城乡逸事》(小说)《长安情思》(散文)赠送报补其人帮助之情意吧。
群主讲,冬是朋友之弟。她买单,要代我谢冬先生呢。改日聚食时。我亦谢之。
我为何会在本文开头,两次提到“五年前,去过此峪”今日“二入此峪……”呢,因为我食言了。忆及一入乌梢峪,那是在2010年11月28日,归来,在博客中写道:
“乌稍峪内,山路崎岖不平,有些地段,脚下就没有路,在河道(滩)内行走,在乱石上行走,通过山中的小溪流时,真是踩着石头过河。山路,很窄狭,只容单人通过,而且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深沟无护栏,名符其实的羊肠小道啊!聚精汇神、眼看脚下、慎行!一步一踩实,这时,手仗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山路只是崎岖不平,倒也罢了,最为让人提心吊胆的则是,这“不平”,可不是一般的不平坦,而是坡度大!上山、弯腰行,仿佛真是驼背低头在拾眼前物;下山、侧身如同螃蟹行,移步换脚,那收不住脚步,可是惯性定律的使然,身躯前倾、左右晃悠悠地得往前冲……一失足,岂不成了伤残人!
“行文至此,特向诸位旅友建议:乌梢峪内,路况极差,尤其是老年人更不宜前往山中,天生桥游。年岁毕竟大了,精气神差了,体力跟不上了,脚腿自不灵便了,万一有个闪失,摔跤倒地、磕磕碰碰,岂不是自已骨肉受痛苦,一家人又怎得安逸,还是安生安宁,自家保平安为大为重。勿去险境为好。老年旅友山中游,可去就近的化羊峪,那里进山的道路平坦、坡度缓。化羊峪在圭峰山往前(西)的下一站,下车,即到。”
我把自已说过的话,全然忘记了。 真格是脑子进水了,如今只记旧事,陈芝麻烂谷子;记不住新事,把那番刻骨铭心的,乌稍峪中山路难行不可去,淡化、淡忘,失忆了。
回想昨日山中行,下山时,不仅自己个儿特累,还把困难推脱给他人,牵扯到让旅友们操心和受累,特别是群主,还有冬先生。不该这样做的。事已过去,但要反思。那就是,一切从个人体能实际出发,今后,在雨雪之后的次日,不再进山;未开发的山峪,也不要再进入。但愿这二“不再”,不要说过就忘了,还是尽可能多的在周边附近地区活动,在交通路况好的平坦之处游走吧。
立此存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