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儿女英雄传》

(2014-07-03 06:21:03)
标签:

文化

分类: 阅读一得

                               评《儿女英雄传》

 

             

          评《儿女英雄传》

 

 

        清代满族小说家文康,有关他的生平事迹,迄今所知甚少。其人姓费莫氏,名文康,字铁仙,一字悔庵,别署燕北闲人。文康约出生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病逝于同治四年(1865)之前。他的作品除去小说《儿女英雄传》外,还为文友编辑过《史梅叔诗选》并撰写有序及例言和评语。

       文康出身于八旗世家,祖上历代都有人做过大官。他还有过一个姑姑,嫁给了嘉庆皇帝的四儿子瑞亲王绵忻为妻。可谓是皇亲国戚了。文康曾任藩院员外郎,又以“提调官”“总勘官”身分,两次参与《理藩院则例》续修。此外,还出任过天津河间兵备道、安徽凤阳府通判,后因丁忧归居。其晚年生活艰难窘困,正如他的朋友马从善所说“垂白之年,重遭穷饿”。居家除去“笔墨之外无长物”。不久,清廷又授其为驻藏大臣,因病未成行,遂亡。

 

 

         时值今日,《儿女英雄传》仍不失为一部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了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优秀通俗小说。其“结构新奇,文笔瑰丽,不愧为一时杰作”。(蒋瑞藻语)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位置和突出贡献,在于其深刻揭示了清代吏治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为稍后出现的“谴责小说”开了先声。同时,它还是一部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独具风格的把英雄侠义和儿女情长融到一体的长篇白话社会人情小说。它并为近代至今的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与借鉴。

        小说在暴露社会弊病、官场黑暗及官员腐败,劳苦大众生活无着,难以糊口以养家小,铤而走险“不得已而落草”为盗的社会现实方面,是真实可信的。小说中的安学海在做河工知县时,由于他不去“巴结上司”,使爱财如命的河台大人“十分着恼”,便寻隙参革,使安学海丢了乌纱帽入狱成为阶下囚。坏人当权,好人受害,是清代官场中常见的现象。文康又借强盗中小头目石坤的嘴说道,安老爷被参,做官的有冤无处诉,何况老百姓?想了想,还是当强盗好,便上山落草了。文康还认为,强盗“虽说不守王法,也不过为着 ‘饥寒’两字。”一语道出了“官逼民反”的天机!从不同程度与层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的真实情景。还有,小说写道的山东荏平县令“糊大爷”糊涂断案,却受到上司夸赞“留心地方公事”“保了卓异”。这同安学海被“革职拿问,带罪赔修“对照来看,一升一黜,非常真实的显现了清代官场中的人情世态。文康对官员的腐败和封建专制制度黑暗的写实与抨击,有助于人们对逝去的一定社会时代的本质和荣枯兴衰的规律,获得形象的感受与判识。

 

 

        就小说的艺术价值来说,《儿女英雄传》获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笔是漂亮的。如在小说故事情节结构、小说人物性格塑造、小说人物神态动作及其场面景物细节描写、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传神化诸多方面,均显现了文康在创作中刻意求新求异的艺术追求和非凡的才力。

       小说开篇就声称:这部书讲的是大清朝的一桩公案。文康面对现实社会,精确摹写清代官宦世家的浮沉荣枯,而直陈官场的种种弊端,魑魅魍魉弹冠相庆,牛鬼蛇神升官有术;忠臣良将冤死大狱,清官廉吏朝不保夕,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行文布局都很紧凑。伏线和悬念,层出不穷,引人入胜。特别是前半部分,尤为精彩。如十三妹为救安骥,能仁寺杀绝凶僧。无论是动态的武技场面的描绘,还是对不同人物心理较量的摹写;无论是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还是对凄凉月夜的环境白描,都颇具特色,是小说中最为吸引读者的章回片段。小说一环扣一环,一步步写下来,文气贯通、文意畅流。尽管其中不乏封建说教,八股气息甚浓,但读者也可以采用“跳跃式”阅读,避开索然无味的赘述,并不影响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与接受,从而获得感官的欣悦和美感享受。

        小说人物的性格刻画是成功的。十三妹及其他人物入世以来的所作所为,无不被早已预先由“化自在天”的那面“天人宝镜”中显示的“忠孝节义”四个字所驱使与制约,颇有神话色彩和浪漫意味。小说写何玉凤化名十三妹,为报父仇与老母避祸深山,伺机雪恨。她为了生活计,入了绿林一行,寻趁些没主儿的钱用。但却不犯上,表现了她的“忠”;母在,她悉心养老,母亡,殡葬后急欲外出报父仇,表现了她的“孝”;能仁寺救安骥,不伸手以弓稍相扶及并点“守宫砂”,表现了她的“节”;救安骥、救张老儿一家、邓家庄释周三,施恩不让报,表现了她的“义”。十三妹婚后,同张金凤不妒不忌地合事一夫,劝夫上进,孝敬公婆,持家理财,显现了其“德言容功”齐备的“妇道”。十三妹是文康精心塑造的集“英雄”与“儿女”合一的非凡人物。她是符合封建道德伦理道德标准的理想人物,也更是符合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专制社会对女性要求的理想人物。正在于文康对十三妹多视角。多侧面的细腻刻画与出色描写,揭示了其内在思想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丰满,成功地塑造了通俗小说中“这一个”难忘的艺术典型形象,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光辉。小说其他人物(安学海、安骥、张金凤、邓九公。张太太等人)在文康的笔下也都是“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的结合。

        小说人物对话,及富有个性。如十三妹能仁寺除凶,一脚踢翻了瘦和尚时,被那秃和尚看到,骂了声:“小撒粪的!这不反了吗?”便捞出一把三尺来长的铁火剪,风风火火的朝十三妹头上打来。只见她用刀一磕,火剪断作两段。秃和尚说声“不好”,回过头就跑。十三妹喝:“狗男女!那里走?”手起刀落,秃和尚嗝儿屁了。寥寥数语,秃和尚的气急败坏,十三妹的武技卓异,跃然于纸上。又如安学海化名尹其明劝说十三妹的那番话语,尽管他出于维系封建风范,说教味很浓,但其人谈吐不凡,显示了他的学识与口才。

         小说的场面描写,也很成功。如能仁寺的当家大和尚,要对被缚的安骥下毒手时,用刀尖冲着公子的心窝刺来,只听噗,嗳呀,咕咚,当啷啷,三个人里头先倒了一个。句中象声词的连用,传递出十三妹“弹毙凶僧”的形景生情,如见如闻。

      文康在力求把握小说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其情感世界的方方面面,描写细腻逼真、曲尽其妙。如写安骥中举后,安家上上下下的不同反映、反常与失态,活画出了官宦人家对科举功名的渴求,是相当真实的。此外,文康笔下人物的出场,或淡淡写来,或随意插入,或神秘莫测,或先声夺人,“出场各别,均极用意”。还有,文康在小说情节设计及叙述理论方面,强调和提出文分宾主、传分正副;魂魄在前,筋脉在后,是有艺术眼力的。

 

 

                                            

 

 

         《儿女英雄传》的缺陷与不足。文康写小说,目的在于维系封建统治阶级的末世权益。宣扬三纲五常及其功名至上、夫荣妻贵、子贵孙荣。在这种创作观支配下,小说人物性格发展便于情理相悖。如,十三妹竟然从一个武技出类拔萃的侠女变为了安家贤慧的少奶奶。再者,自“弓砚双圆”“龙凤合配”后,小说转入写“安龙煤正传”,则显得结构松散,内容平平,远不及前半部分光彩夺目,追魂摄魄。

 

            ——旧作。原刊于由胡文彬主编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   儿女英雄传导读》书目文献出版社 。  1995年版。

 

        评《儿女英雄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