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铭先生八十二华诞祝寿典礼(下)

今天,在我未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何金铭老先生贺寿祝福之前,于昨天(2013年4月19日)写有“感恩”述怀。现在,把它粘贴如后,做为在下参加何金铭先生八十二华诞祝寿典礼活动时的“心迹”表示吧。
尊敬的何老、尊敬的王勇超院长,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时下而今,是何老82华诞之日,寿如南山,同好良友、济济一堂,在终南山下,向老人家祝寿;福似东海,后生在下,借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隅站脚之地,向何老与家人贺喜。长寿、纳福。四时吉祥。
在今天的祝寿、祝福之时,
在下,感恩何老、感谢何老!
我认识何老的时候,我还在职,而今,我已退休12年了。
那年,我去陕西省委8号院,去何老家中约稿时,知道何老是用电脑写稿的,并且看到他用电脑打印机,给我出纸样稿时,心中非常惊奇、羡慕,何老,前卫、时尚。文人把使用电脑写作,叫做换笔。当时,年过花甲的何老,不仅是耕耘不停步,而且著作颇丰,一本又一本的著作,百十万汉字,全是用电脑键盘ABC敲打出来的。何老不仅用电脑写作,还会制做多媒体光盘及网页。何老问我,还在用笔写吗。我说,是。不会(电脑),读小学时,学过的汉语拼音,早还给老师了。何老,说,从头、学起。我退了,还在学习与使用(电脑),你还在岗位上,工作条件又好,怎么不学用(电脑办公与写作)呢。我脸红、无言……
后来,何老送我,他写的《老当益乐》。我回到单位就看,一口气地把书中的“玩电脑”144个页码,立刻看完了。哦,用电脑写作、打印,还可以“速成”,那敢情好啊!于是,买电脑图书,先务虚;买二手机,拜师傅,师与徒,手把手的教与用,先从开机学起,把“汉拚”挂图贴到机旁,接着务实……
现今,我自从学用电脑以来,在网上“开博”:望不见终南山,巳发布博客500多篇,点击率近10万人次了。我还用电脑写作《城乡逸事》小说,还完成了“百年西安”(上)文图书的写作与定稿。对此,感恩何老对我学用电脑的最早启蒙、扫盲,坚定决心,与“高科技”与时俱进,进入老年人生后,末被时代淘汰、遗弃。谢谢何老,谢谢了。
在今天的祝寿、祝福之时,
在下,感谢何老,感恩何老!
那年,我从何老家中取走的稿件是《关于〈百姓食俗〉的若干思考》,稍后,刊登在由我任主编的《三秦论坛》1997年第5期上。
我从知道、认识何老起,对何老,老有所为,弘扬三秦饮食文化,开拓、倡议,挖掘、推出有陕西地方特色的名馔佳肴、名优小吃,上餐桌、入国宴,为丰富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做了大量工作,
成绩卓越。祟敬、尊仰。
纵观今的当代人,其观念嬗变,早己不满足于能吃,谁要说谁能吃,那是贬斥,谁要说谁会吃,那才是赞美。吃,是一种享受,在获得感觉器官的,生理的精神愉悦之时,文化知识又有所汲取。一举多得。只是这种关于吃的享受的全部内含,还远远没有被自我从无遗漏地,开发而得以心身全面受活与爽快。
何老,是会吃的陕西老一代文化人中,姣姣者。他可真格是与三秦饮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啊。何老,年轻时,做记者,跑遍关中与陕北陕南,离开报社后,在新的职岗上,又因工作上的需要,做些接待、陪访事谊,去过陕西各地。对省内,北部黄土高原,蒙回汉民族的牛羊肉入菜佐餐;关中八百里秦川的面食、蒸馍、锅盔,日日是锅中有、口头上解馋、肚子内实在;南部秦巴盆地,汉江流域,不乏鱼米、耳菇,入食单。一概了如指掌不生疏。
何老,见多识广,对于举凡陕西的好吃喝,皆能提升到持饮食文化学的视角审视与切入,并关照地域民俗文化的显形遗存,对勘朔源,可谓是食在三秦、鉴赏品评,第一人!何老,与在陕的同好,美食家中的老友新识,一起以继承、开发、宣传、提升、引荐、推广、弘扬,陕西名西优风味小吃、名牌陕菜,为职事。让陕馔,走出潼关、东去长城内外、大江之南;越过巴山,进入川黔滇,西去新(疆)西(藏)兰(州),占据当地餐饮市场一角,何老是先行的倡导者之一!
告子言,食色性也。人生在世,面临一生的辛苦,面对牛马似的劳作收入,却都是要花费在支付吃与性,、这两桩大事情的消费需要上。这里,在今天的喜庆场合,言食不说性。民以食为天,无人有异议。老陕西人,食以面为主。吃面、吃馍,平平常常的家常便饭,到了何老的笔下,反映出他关注民生的亲善之举,他只要看看老乡党的碗中物,就知老百姓的日常的生活水平了。在何老的笔下,平民色彩浓郁,如数家珍,把日进三餐的那有味有色有香有形,那各种五各熟食,萝卜、白菜、豆腐,一一写来,读之,增人食欲、继而食之,养人肠胃,诸如老鸦头、蘸水面、油泼辣子热蒸馍、米面皮、菜豆腐、洋芋擦搽、麦仁稀饭、浆水面、油茶、麻花、凉粉、荞面饸饹、拌汤、菜馍、菜疙瘩、揽团、苞谷糁……把食材、作料、制做、食源出处变化,介绍得一清二楚,可以如法炮制,是厨师必知、烹饪教材。
读其书,感知其人。何老的儒雅风度、亲民、蔼然可亲、学问家中的美食大家的形象,就在眼前!在下,向何老敬礼!
谢谢,王勇超院长,营造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我提供时机,让我在这如此——遐迩闻名的、气派恢弘的,中华汉“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关中明清古民居大宅院内,向何老表述感恩之心、感爱之意。
谢谢,各位来宾。
望不见终终南山
2013年4月19日
写于西安吉祥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