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生四大不幸

西安明代城墙与永宁门
写讫《人生四大乐事》后,是应该写写人生的不幸之事的,人生有诸多的不幸,在人生的旅途中,即生命长度的一次性消耗中,遭受到的重则是亡命丧生,轻则呢,困惑烦忧,实在多多,是苦多甜少吧。
我们前辈中的一些人,委实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人生旅途上,隔三岔五的就有灾害光顾、就有路障阻行、就有陷阱等待、就有火坑吞噬、就有猎手埋伏,这是一条险陡崎岖的单程不归路。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受苦人,冬夏二季,顶风冒雪、踩冰踏霜;头挡骄阳、脚蹬热土,劳作不息。春秋月短,时光又是那么易逝。必其一生,日日月月的过劳超负,超越了躯体所能承受的负重而劳作。他们在人生旅途中走得精疲力尽,走得喊累叫乏、呻吟呼叹!从孩童到成年,我就多次见到过工农大众中的有的人在连续的长时间劳动后,特别是在出了大力气后,仰卧在工地场房的泥土地上细声慢语的一句句“把人累扎了”;倒睡在地头树下,仰望着云天绿荫,抚摸着肌肤骨节喘息摇头。
我们前辈中的一些人,经历了难以数尽的苦事、难事、战事、烦事、揪心事……诸如从正时序叙述,起始于上一个世纪之初的清王朝覆灭前夜,封建社会解体的岁月,政治动荡、经济停滞、社会动乱、民生困苦;辛亥革命、帝制结束,军阀开战、民无宁日、战火四起、众生苦困……而且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只二三。前写“四乐”,那么,续写也以“四”为限吧,权且叫做《说人生四大不幸》也就是了。
旧有人生三不幸之说,哪三不幸,少年失怙、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我再增加一条,丢失亲人。人们在居家生活、生产劳作时,有人失踪了,离家出走、迷路走失、乃至被拐被骗、亲友失散。于是,就有人在寻找丢失的亲人,寻找因各种原因,如战争、饥荒、灾害、等等,以及在正常年代内丢失了的亲人。没有过寻亲经历的人,对那种失去亲人的五内俱苦、痛不欲生的悲催悲伤,是无法体会到的。
少年失怙。怙(HU)依靠、仗恃。指人生的少儿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抚育,失去家庭的温暖,成为寄人篱下的可怜孤独的孤儿。读读唐人李密的《陈情表》,便能知到人生在少年时期,“失怙”的内涵和悲凉。作者自叙“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用现代的话语表述,就是说,(李密)我的命运不好,从小时候起,就遭逢到不幸。出生才半年,父亲去世;到了四岁时,舅舅逼迫母亲改嫁了。祖母怜悯我,孤寂弱小,收容抚养。我的身体不好,在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单零丁,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孤独无有依靠,只有自已的身体与影子,与自己做伴。
我去年与网友,去了西安儿童福利院,看望在那里生活的儿童与少年。他们出生后,因先天性疾病或残疾,得不到医治而被亲人遗弃。他们虽遭不幸,但这不幸中的大幸,则是被社会收容抚养,才不致于流浪乞食于街头路边,远离并减少“失怙”施加的心身伤害。
中年丧偶。黄泉路上有老少,恩爱夫妻,撒手永别。一方先走了,这也是人生的极大痛苦,痛哭流涕、痛心疾首,千呼万唤不回来。读读苏轼悼怀亡妻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明月夜、短松岗。”与亡妻的坟墓远隔千里、身在外地,但对亡妻依旧时在念中。就算做是不受阴阳相阻,亡人起死回生,亡妻面前的我,已容颜衰老、白发苍苍,沉痛深痛、悲切凄怆,诉悲怀。词作传诵千古,在于写出了丧偶之巨痛。

秦腔《周仁回府》
秦腔戏《周仁回府》中的周仁,在替朋友之妻代死的亡妻墓前的哭诉,沉痛伤感,更是催人泪下。“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一月来把伤心积压在胸中。今夜晚月朦胧四野寂静,冷淒淒荒郊外哭妻几声。咱夫妻结发来相爱相敬,为周仁可怜你受苦终生。初结缡愁衣食凄凉贫境,失皇饷你为我奔走西东……死别一月我未入梦,衔恨泉台鬼吞声。夜寂寂、风冷冷,孤魂在西还在东。蓑草萧萧寒林静,霜花惨惨哀雁呜。哭娘子哭得我神魂不醒,何一日诛严贼再把冤明。”有仁有义的周仁的丧妻之痛、思妻之苦,跃然纸上。
老年丧子。老苦是真苦。当人生进入老年阶段后,正是日渐需要亲人子女的关怀帮助时,而子女的人生之旅却“谢幕”了。老苦是真苦,苦于无助失援、苦于孤零零的,身边没有接言答对者,苦于走不出经济拮据专精神苦闷的囹圄……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面对救生无术后,死亡的降临,接受与节哀则是现实的唯一的选择,调整心态,随着岁月的流逝,走出苦痛,走至归属于自已个儿的那条人生单程专用不归路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场的戏剧演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大戏的主角。
丢失亲人。看看中国寻亲网站,每天每时,都有人奔走呼叫,寻觅丢失的亲人……
我曾经在幼年时“被”丢失过,是我的姥姥,终于在陕西中部的山区的某村,找到我了!如果,不是姥姥的锲而不舍的寻觅追踪,那么,依照物质不灭定律推断,将会是世间多了一个北山老农,网络上少了一个出门旅游,回家写博文的,叫做望不见终南山的网虫。谢谢姥姥。
我还曾经在画刊与网站公布的视频上看到过,在上一个世纪60年代,下乡的“知青”返回城市的多年以后,有被他们遗弃在当地的子女,进城寻找亲生父母的报道,还有发生在西安市的,正在读小学的少男少女,走出校门外“丢失”,他们的父母,走上街头,张贴寻人广告,寻找孩子……
近来,看到寻寻觅觅的新浪博客,有《认亲:45年寻儿之路的终结》内容很好、叙述动人。我愿推荐,有读兴者不妨一阅。博客地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