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辛酸泪 说不尽的《红楼梦》②

说不尽的《红楼梦》,本文开篇,借用一位当代西安红学家的话来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终结”。讲这句话的学者,是西北大学文学院薛瑞生教授。的确,不论从哪个视角与方向入手,研讨《红楼梦》的成就与影响,都不能排除它是中国小说创作的“珠峰”,迄今为止,无人企及;《红楼梦》是竖立在世界之林中的中华玫宝,这一面里程碑式的小说文学作品,同样也是迄今为止,无人超越。同样,《红楼梦》的“残缺美”,令时人扼腕,叹为观止。
《红楼梦》是特定时代的文学作品,小说摹写与反映曹雪芹生活的那个社会的真实,天子脚下,看似煕来攘往、繁荣昌盛,实则已是每况愈下、回光返照,“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红楼梦》折射出清王朝辖下的城乡大地、满目疮痍,“忽喇喇,似大厦倾”,已是大势所趋。“乘除加减”,《红楼梦》写出了人生际遇阅历的由盛至衰,一败涂地,悲催啊,痛怆。小说《红楼梦》有警示意义,它的认识价值,文学的审美的功用,如同日月不朽、青山不倒,熠熠生辉、光照人寰。

中国的文化人,从来没有未读过《红楼梦》的。但凡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不同生活经历的人,读《红楼梦》,感悟自然不同。小学生,翻开《红楼梦》,会把“袭人”读作“龙人”,“妓女”读作“支女”的。中学生,作为当年中学生的再下,有热热闹闹的“水浒(传)”与“西游(记)”读,也不喜欢看“红楼(梦)”的。一心愿意生活在“水浒社会”里,兄弟义结金兰拜天地,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活在“西游社会”里,孙猴驾云腾雾杀妖精,保师父,西天取经办大事。好玩、热闹,新鲜、刺激。再说,“红楼”,除去贾宝玉挨打以外,中学生也看不懂,弄不清楚书中人物关系,而且碰遇到诗词歌赋,就“跳”过去,压根儿是不看的。大学生——我没有读过大学——不知他们以何种心态与取向去阅读《红楼梦》的。


现今的青壮年,上老下小,养家糊口,职场的竞争搏技,又是那么的“辛苦”,是很少有闲情逸致去“把玩”《红楼梦》的。而是习惯于在“百度”上拣索、浏览网站,进入因特网后,尽享“精神快餐”——网上阅读。
老年读者,看《红楼梦》,看到前五回,看“好了歌”时,才看出了,领略了那一份晚到的悟解:人生的真相与真实,人生无常、世事皆空。什么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忘不了,一满到头来全端端的都是子虚乌有,又一满是在人生不归之路上,愈接近终点时,才看出来了,什么神仙好、忘不了。有道是帝王将相的坟堆让草没了、金银多时眼闭了、自已死了,姣妻又随人去了、尽守孝道的儿孙谁又见了。可不,终其一生,白为他人操劳奔忙,为他人做嫁衣,甚荒唐啊。时下、而今,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保障与提升自已个儿的生活质量,才是正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