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望不见终南山
望不见终南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8,852
  • 关注人气:3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2012-06-01 10:24:46)
标签:

拒绝遗忘

文化

分类: 西安记忆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今天早上,上网看新闻,一条电讯闪入眼帘:

 

 

      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消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于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伦玲说,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自幼喜文慕学,丝竹粉墨,无所不涉。学程至为坎坷,中经多种灾难。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一生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这部著作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周汝昌老先生在京逝世了。自胡适、俞平伯之后,我国又一位对于现当代《红楼梦》的研究有开山、奠基之大功,对于“红学”的建构、营造、走向,有承前启后之楷模的一代宗师,周老先生走了。周老的辞世,是他的家人与学界的重大损失!愿家人节哀、保重,愿后人继志、奋进。

 

     我在看到周汝昌老辞世消息的第一时间,便用手机短信,告诉了《红楼研究》主编梅玫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志武兄、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贺信明兄后,现在,我要写这篇短文了……

 

    上一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从《红楼梦新证》的“附录一 ”中看到:“杜维沫先生见告:获悉,范粹庭先生曾言西安名内科医师高智怡大夫藏有高鹗后四十回原本。原语较详,今姑简记。此本若在,可以揭示高鹗所以伪续之政治背景与写作真相。是以此则讯息亦一极关重要之线索。”后,便在西安开始了访寻“高本”的活动。很快,找到了高老先生的子女,高立恒、高立衝、高立莉,“三高”讲,听说过家里在早有这本书的,“抗战”时期,家父在地摊上发现购回的,后来,只是怎么就不见了……不知道的。唉,也罢,只能只好只有、再多方面去找寻了

     我把上述访寻活动,特意写信告诉了周汝昌老先生。周老,给我回了信。周老回信,这是我原本希望的,但又想到不可能吧,周老是大学问家,研究与写书忙的很,我呢,(当时)在工厂上班的,从不讨厂长(党委书记)正眼相看的,因为《红楼梦》与工厂的“抓革命、促生产”无关系。我,只是一个《红楼梦》业余爱好者而已。按到周老回信,鼓励与鼓舞,着实的使我高兴了一大阵子呢。次年,又把访寻活动,写成《踏破铁鞋觅<红楼>》小文,在《西安晚报》(1983年1月27日)发表。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西安晚报》(1983年1月27日)

 

 



    后来,我在开封《水浒》研讨会上,见到杜维沫与王丽娜先生时,提及到了西安的“高本”,杜先生讲,是从樊粹庭先生哪里得知的。樊先生是剧作家、西安狮吼豫剧团的创建人。做古了。有关“高本”,也就是这么一点线索,总之,下力去找。一朝,真的找到了它,对《红楼梦》后40回的研究,准会有一个大的推进的。

 

     1982年,我到北京,拜见了周汝昌先生。我去南竹杆巷周寓,向先生请教《红楼梦》中的“大钱”“小钱”兑付换算。周先生赠送《曹雪芹小传》。谢谢。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1985年,二见周汝昌先生,是在贵阳《红楼梦》讨论会上,周先生与冯其庸、李侃先生,一起去苏联考察(石头记)“列藏本”并引进到国内出版。周、冯,二位先生,在会上介绍了列宁格勒三人行。不久,“列藏本”在国内有幸出版后,我收到了梅玫兄赠书《石头记》六册,珍藏之。谢谢。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我与周汝昌老先生交往小记

 

    自此往后,我再见到周老先生时,那是在电视节目中了。

    我与老先生的往来通讯少了,乃至中止,一是因为在下兴趣另有转移,淡出“红坛”;二是,特别是贺信明兄在赠送大作、赠送由周老先生题写书名的《红楼拾翠》时告诉,周老的视力很差了,要用两只放大镜叠放在一起,看书与写字……闻之、叹之、悲之,我不能再去打扰老先生了,祝愿他悠着点劲力,别太累着了,一定要保护好现有的微弱视力,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今天早上,上网看到,情系一生“红楼梦”,著作等身“红坛”第一人,周老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在下仅以此文,表示哀思与怀念。

 

     周老,安息吧,您可以到远离病苦,从无人间尘世喧嚣、洁净安逸的天堂,研诘“红楼”出新意,续新章,再度“追芹” 续华文了。

     周老,安息。

 

 

      补记:(1)本文写作中,收到贺信明兄电讯:“昨晚闻知。已发唁电致哀”。

 

     (2)本文写作中,接梅玫兄来电:(周)老爷子,走了,打过去电话了……去年,老爷子还在电话中说,闺女、坚持,把“红楼”办好!这一期(刊物)赶不上了,下期、出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