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望不见终南山
望不见终南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4,324
  • 关注人气:3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2011-11-07 13:59:20)
标签:

一生心事在书题

文化

分类: 研究述评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写在《红楼研究》出刊100期之后

 

      在苏北访友(上)12

 

      《红楼研究》(梅玫主编)出刊100期了,于公也罢,于私也好,这都是值得纪念与祝贺的事情。

 

      于公言之,就繁荣与推动发展当代红学研究而言,就专业性的连续性出版物而言,历来有学界有“一北”(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红楼梦学刊》)“一南”(先是在黔出刊的《红楼》,后在苏宁续出《红楼研究》)两大红楼梦研究专刊之称之一的,由梅玫主编的《红楼研究》,常年为方便海内外学者与广大的《红楼梦》爱好者提供发布科研成果、交流读书一得的“阵地”与“平台”来说,真格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台”耳目一新。

 

      在下认为由梅玫主编的《红楼研究》(含其前身《红楼》)在逝去的年代内,为《红楼梦》的文本内含、思想意义、语言描写、伦理价值、宗教礼法、职官称谓、饮馔医药、服饰物用、典制岁时、诗词歌赋、典故隐语、戏曲歌舞、绘画音乐、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作者身世、版本源缘、轶失续补、作品改编、后世影响,等等,石诸多研究方面,推波助澜、扶植后生,功果显著、成绩斐然。这是要写入红楼梦当代研究史的。

 

     于私而论,不妨可以多说几句的。我与梅玫主编,交往有20余年了,我是读着《红楼》走近她的。1985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高规格、高档次的盛大集会,在会上,见到许多心仪已久、渴慕尊仰的红坛大家,听他们讲话发言,个个皆是才学出众、造诣高深,嗜“红”成癖、箸作等身的德高望重者,满腹经典、口出成章,而都又温文而雅、平易近人。其中:不乏不修边幅、口若悬河,个性张扬的奇人,独辟溪径、见解特异……见到前辈与同业,丰富了我的参学见闻,扩展了学术信息,并识交了若干新朋友。

 

      我与梅玫,是在贵阳会议上认识的,从交谈中,知道了她与我是同行,都在做一份刊物的编辑工作,也都是在编余之际,写点涉“红”小文。而且学医出身的她,很有才情,精于赋诗填词,常有作品问世。我与她,一识、二来、三往的在以前的书信与电话和有限的,借助参加学术会议的暂短相聚中,探讨、诉说不尽的《红楼梦》;交流、切磋与勾通,各自的办刊经验,遂成文友。

 

 

      在苏北访友(上)12

 

 

     梅玫是凡人,却做出了颇不平凡的业绩。在学界中辛劳苦作,孜孜以求,做好本职工作。甘为他人做嫁衣,烹文煮字,一个人在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地,阅稿、编校“红楼”杂志兼及出版发行,常年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守职岗,出刊100期。她是敬业心很强的知识精英分子,在学术期刊编辑业内,出刊100期,是前无先行者的特例。

 

     梅玫是凡人,“公权”不“私用”,不以其为凡世间的衣食住行、生活所用,谋一己之私利。用稿不为稻粱谋,以“质”取文,不发“关系”稿,翻开刊物目录,既有国内一流红学家,力挺赐作,又有培养提携新人,常见新面孔出现。讲真话,是刊物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升刊物的知名度之保障,也更是在时下商品社会中,纯学术刊物谋求生存的存活“法则”之首选了。在处理有关红学争鸣来稿中,她从不为“大家”讳,举凡“小人物”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便提供话语权,使其与专家学者平等对话。

 

 

       万花敢向雪中出 <wbr> <wbr> <wbr>一树独先天下春

 

     时在四川绵阳《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会余,梅玫主编(右)与本文作者探讨红楼梦研究中的“热点”与“冷门”。摄于1990年9月



     梅玫是凡人,自有不足之处。她个性鲜明、快人快语,不谙从人觅颜色。言谈不拐弯抹角、做事干练利落。但在处人对事上,盈缩卷舒,未能与时俱进。在“收”与“放”的分寸把握上,难免招致非议。

 

     我曾在博文《在苏北访友》(上)写道:

 

    在连云港市,拜访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红楼研究》主编梅玫先生。

 

      在苏北访友(上)12

 

     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陕西《女友》杂志发表王意如的《梅玫印象》,此照片是由该杂志上翻拍的。

 

 

    就近年来明清小说研究的动向热点与前景瞻望做了咨询,对时下《红楼研究 》编刊与发行做了了解。 

 

 

 在苏北访友(上)12

 

      照片:右一为西安外国语学院艾克利副研究员,右二为陕西师范大学王志武教授,右三为梅玫主编,右四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友怀副研究员,右五为作者。1991年摄于西安大雁塔地宫前.

 

 

   梅先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刊资金来源异常困窘时,独立、坚撑,为红楼梦研究学术成果的发布提供一份上乘的纸质读物,默默奉献。甘为他人做嫁衣。精神可嘉,功不可殁,这是要写入中国当代红学史的。

 

     访问归来, 常想:对一部煌煌巨著、博大精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部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于争呜激辨中引致“老拳相挥”的 “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的研究讨论、切磋交流,摘编揖佚、印行发布的“大任”……

 

     梅主编:用你那羸弱的苗条的身躯,弱不禁风、禁受不起的双肩,你还要把《红楼研究》担负多久,你又能担负它多久?

 

 在苏北访友(上)12

 

     梅主编:你那瘠薄的一笔退休金,那是用于养生续命的,别再投入补贴《红楼研究》办刊了。

 

 

     梅主编:悠着点劲儿,远在异乡,别再累扒下了。    

 

 在苏北访友(上)12

 

 

      现今,我心中释然了,因为梅玫用生命支撑的“红楼”,月积年久的添砖加瓦,已建造到100层(期)了,她的编刊工作,可以划上句号了。她的心愿了了。正是“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元 杨维帧) 她对自己、对曹公,对学界诸君,己有一个满意的交待了。

   

     行文至此,我衷心祝福朋友,愿她真正的给力弥补前欠、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过上正常人的职退而休的居家生活吧,在筑颐养天年、晚岁愉悦。不再只身远离家乡、旁人篱壁了。

 

 http://www.hlmj.org/000/mm/mm003_clip_image015.jpg  一树独先天下春" TITLE="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