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户县乌梢峪游记

天生桥下
2010年11月28日上午,我们由大雁塔北广场乘环山公交车(一号线) 去了户县,在圭峰山站下车。车票5元。

圭峰山
下车,东去100米,从厐光镇乌西村旁进山,进入乌梢峪。

去乌梢峪,看看天生桥。天生桥,在山峪的深处,进入乌梢峪后,一路南去,攀登而上……

据资深旅友昨晚在网上告诉,去乌梢峪内天生桥,有5公里左右路程吧。时间宽裕,可慢慢行。山路险峻,要注意安全。


去鸟梢峪口青龙寺,向僧人赠送书刊做了布施

上山了

巨石虽大,不挡路。静卧在山谷中





上午九时入山,十一时一刻钟,才到达天生桥下。
天生桥,当地群众称作神仙桥,又称遇仙桥。

远望天生桥

拉近距离近看天生桥
这座大石“桥”是天然形成的,即天生就有的,不是由人工架设或开凿的。从远处看去,“石桥”呈弧形、单拱,无有桥梁支撑,桥下有洞,桥的一侧与山同体。桥上可以行走。

注意:由此向前,右去是登顶之路,天生桥卻在此标志牌左侧!

天生桥


我们看到的天生桥,实际上它并不是桥,而是半壁山石,好大、好大!山石中空,若非贯通,简直就是一孔大山洞。只是酷似一座大大的特别大的大石桥而已。




从西向东,看天生桥,有有点桥的造型;那么,进入桥内,则是进入了两边通透的大山洞里。出洞,也就是从“桥”下通过,再从东向西看,它就不像是桥了,宛如一只倒扣的大瓮,只是瓮体正前方开口,有亮光,是一条出路口。



拍照后,坐在山石上,吃锅盔、烧饼、点心,喝水,补充体力。
山中不宜久停,上山时,一身汗。坐下后,脖颈、腰背、脚下,凉飕飕,山中气温低、阴冷。

“桥”旁,四周是高山,挡住了阳光射入,阴凉。

走人。
午后一时,开始经由原路下山。





乌梢峪内,山路崎岖不平,有些地段,脚下就没有路,在河道(滩)内行走,在乱石上行走,通过山中的小溪流时,真是踩着石头过河。山路,很窄狭,只容单人通过,而且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深沟无护栏,名符其实的羊肠小道啊!聚精汇神、眼看脚下、慎行!一步一踩实,这时,手仗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山路只是崎岖不平,倒也罢了,最为让人提心吊胆的则是,这“不平”,可不是一般的不平坦,而是坡度大!上山、弯腰行,仿佛真是驼背低头在拾眼前物;下山、侧身如同螃蟹行,移步换脚,那收不住脚步,可是惯性定律的使然,身躯前倾、左右晃悠悠地得往前冲……一失足,岂不成了伤残人!



林木也是有生命之物。峪内路旁脚下,未成材的幼树遭到砍伐、剥皮、斩断、丢弃……
忆想到了山洪、泥石流、堰塞湖、乃至气候变异,大自然对今人的回报,不是不报,而是……

还好,总算是平平安安下了山,时间已过三点钟了。


走上环山公路,候车返回西安。


行文至此, 不禁想到:乌梢峪,网上则称为乌桑峪。乌桑,做何讲?有此一说,紫荆树或桑树别名,乌桑是桑树的果实桑椹。乌梢呢,有蛇称为乌梢蛇 。乌梢蛇无毒,体形稍大。联想到在进山时,看见在峪口左则,也就是青龙寺小庙的右则,有条状巨石,像是链条接力似的,一节一节的,由下向上,堆放上延……远望,又确像是爬伏在山上的一条大蛇。又有此一说了,据老者传讲,在唐朝时,尉迟敬德大将军,在终南山中趋赶山鬼、制止洪水,功劳比天大。百姓宴请谢承。他老人家,醉后告辞,忘记了带走兵器,把神鞭遗留在峪口外了。

那么,乌梢峪,取名的本意怕是与上述传说中的神鞭化蛇有关吧。
那么,时人游记多以乌桑命名此峪,以“桑”代“梢”,疑其为口口相传、以讹传讹?
这里,敬请知者辨示。
行文至此,特向诸位旅友建议:乌梢峪内,路况极差,尤其是老年人更不宜前往山中,天生桥游。年岁毕竟大了,精气神差了,体力跟不上了,脚腿自不灵便了,万一有个闪失,摔跤倒地、磕磕碰碰,岂不是自已骨肉受痛苦,一家人又怎得安逸,还是安生安宁,自家保平安为大为重。勿去险境为好。
老年旅友山中游,可去就近的化羊峪,那里进山的道路平坦、坡度缓。化羊峪在圭峰山往前(西)的下一站,下车,即到。

化羊峪外

化羊峪旁,去石门寺的山路平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