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谈谈反省智力
(2017-01-15 09:46:26)| 分类: 守望成长 |
前几天,向各位家长推荐一篇微信文章《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很优秀,长大后变得非常平常,泯然众人?》文中提到三种智力: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
这种智力的分类法是在1995年由教育学家David Perkins提出来的,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神经智力,也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智商”,也是大多数中国家长只看到的。比如学东西快不快、数学算得准不准等。这种智力受基因的影响大,天生的成分高。有的孩子就是接受能力强、反应更快,这个确实是有天生优势的,没辙。
经验智力:是指在不同领域长时间学习、经验积累和长时间的技能体系或者知识体系支撑的能力。像日本九十多岁的国宝级寿司制作大师小野二郎(别拿做寿司的不当成功人士)。这种智力,一般是长时间的专注练习,炼出来的。
反省智力:和人类的理性密切相关。这种人用脑、做事情、思维的方法都高出别人很多,像高水平的投资家、500强CEO等。进入社会以后,反省智力起决定作用!
怎样培养孩子的反省智力,让孩子更聪明,这篇文章提出了四个做法:
1.多让孩子读书,尤其是多读课外书。
2.训练孩子的积极态度:
3.让孩子学会自我监控和管理
4.让孩子学会专注
这四种做法,在我看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空洞无力,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性。要培养孩子的反省能力,我以为第一步是家长应该明什么是反省。
什么是反省?反省是“反省心理学”中的专业词汇,意思是指对自身已往心理活动的回忆。我们对外部事件、外部信息的记忆、提取和再现叫“回忆”,而对内部心理事件、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记忆、提取和再现就叫“反省”。两者的区别在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回忆比较熟悉,比如躺在床上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今天赚了多少钱,见到了谁,做了一件什么事,但是很少问自己,我今天过得是否开心,更很少去琢磨今天见到那个人的时候,我为什么是这样的心情,这个心情的背后说明了我有一种怎么样的心理。
我们内部所发生的许多心理现象,如不及时反省,把其转入长期记忆库,就会永久消失——普希金非常有名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就这样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为什么悲伤忧郁的事情,过去之后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反省是获取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反省在学习中如此重要?这与学习这个行为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学习属于脑力劳动,所有进程全都在的大脑里进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课做得很端正,举手很积极,作业也一丝不苟地完成,但是成绩并不理想;而有的孩子,上课吊儿郎当,随便插话,作业三心二意,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考试成绩反而比态度端正的同学考得好的原因。我们做家长老师的,都只能看到孩子的外部表现,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更不能观察到孩子的大脑活动,只能凭孩子的外在表现来判断,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最纠结的地方。
如何培养孩子反省的习惯?
让思维可视化。把思维过程呈现出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心理学上讲的出声思考法,即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边解决问题边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表明,这一方法可以强迫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项任务中,对多动症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有实用价值。在平时作业时,不仅让孩子做作业,更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给时间去重温。餐桌谈话虽然从生理卫生角度来讲,不怎么利于消化,但是从培养反省习惯来说,却是很不错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这一天的生活见闻,抓住话语中的关键点,展开话题,促使孩子去反思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说得多了,孩子日后碰到事情后,也会学着这个样子回过头去看。
从今天开始写日记。每天都记一笔,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不局限于纯粹的记录事情,还要对件事展开讨论,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帕金斯的思维技能训练及测验课程主要在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进行,所以,我们现在四年级的孩子,正是培养反省智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期,帮助孩子。今天我们写的《给2016年的自己写封信》就是帮助孩子在反思自己过去一学期的学习生活。请各位家长照着孩子的样子,也给他们写一封信,协助孩子一起反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