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幼小衔接活动后的一点感想
(2012-03-06 21:45: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今天上午参加了小学与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三位老师分别上了社会活动、数学和美术三节课。因为幼儿园领导有言在先:幼儿课堂与小学不同,没有明确的时间,完全凭孩子的兴趣,可长可短,所以时间安排、课堂节奏不成为本三节课的考虑目标。
幼儿园的老师,累并快乐着,这是听了三节课后最大的感想。从课堂上老师一一呈现的教具学具可以看出,老师准备一节课需要付出多少的劳动量,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各种各样的学具图片,都是老师心血的结晶;课堂中我们预想中的6岁孩子唧唧呱呱的话语,争先恐后有的发言,到后来在老师指挥下的安静听讲,整齐有序的动作,可以看出老师为此付出了多少劳动和口水。但是面对的孩子童真无邪,童言无忌,说出来的话多么逗人发笑,做出来的动作又是如此可爱天真。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教学质量的对老师束缚,在教学中自由地发挥,与这些可爱的小天使们相伴,幼儿老师也是幸福的。
因为老师准备的充分,三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活泼生动,孩子们兴趣盎然。老师生动的表情,亲和的肢体动作,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欣赏之余,我还是对眼前的幼儿教育产生了一点担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同角度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但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发展这一条。人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发展?我觉得简单的讲就是两大块,情感和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幼儿园领导在活动前介绍时反复提到的。可是,在今天的三节课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幼儿园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我觉得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应该思考学生的情感发展如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情感不同于品德,在我看来,幼儿正确的学习情感应该是乐于与人交往、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有着天生的兴趣。可是从教这么多年来,每带一个班级,总会看到很多孩子不敢举手发言,不敢提问,更不敢主动地寻找老师解决问题。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站,教师应该珍惜孩子每一次上台发言的机会,让发言成为孩子进步的体现。
当有些孩子面对着镜头能大方亮相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还有一批孩子不愿意上台,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讲话。这里除了性格气质上的天生原因外,还有一部分应该是缺乏锻炼。幼儿园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孩子争先亮相的阵地。而不是让某几个人撑场面。
教师如何珍惜孩子每一次上台发言的机会呢?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平时不发言的孩子,多叫叫他的名字,多表扬表扬他的并不引人注目的优点;其次上台后,无论孩子回答对还是错,都要表扬,而不是让孩子失落地走回座位——在这次活动中,我特别关心着这些有幸被老师叫到发言的孩子,他们回来后的表情,并没有我所想要的类似于“我回答得好,我很自豪”“我能上台去发言,我很能干”等自我肯定的表情。让每一个上台的孩子都觉得发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多了,他们就不会惧怕发言,接着他们会主动发言,最后他们胆子放开了,能够向老师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孩子到小学后,就不会觉得发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第二:应该思考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如何得到培养。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这节课的目的是教知识,还是教能力。进入小学后,有着考试这道门槛,老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弃能力培养不顾,而定位为教会某个知识点。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幼儿园教学,我以为老师一定要把教知识和教能力划清界限。知识只是一个表象,能力才是重点。就拿活动中的两节课来说。
《认识交集》是一节数学课,老师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初步理解交集的感念,运用对比的方式寻找两个集合的交集;2、仔细观察和比较,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从字面上看,尽管把知识放在首位,但是能力和情感都有所涉及。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路走来,直指交集这个概念。放弃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
如师:今天有两个小动物过生日,会是谁呢?教师出示了6种动物后让学生找出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和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如果把这个环节改为:出示6种动物,让学生上来自己分,多分几次。无论对错,都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理由。在理由的讲述中,孩子运用类比和概括,得出生活在水里的放在一起,生活在陆地的放在一起,以此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教师放弃了这个机会。
如果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觉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反正幼儿园课堂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必须要上的教学内容,教师是不是可以慢慢地来,上课的时候,多问问孩子几个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的?问的多了,孩子的错误原因暴露出来了,孩子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了。
《指印小人》是一节大班美术活动。教学目标也是2个:1、尝试在指纹图案上添加简略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动态;2、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工活动的乐趣。一个是知识目标,一个是情感目标。幼儿美术教学承载着多种能力培养目标,但是我觉得观察力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到小学后,识字能力低下,作文能力低下等等,都离不开观察能力低下这个罪魁祸首。幼儿园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节课的导入以绘本阅读的方式进行,故事引人入胜,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如果只从导入这个角度讲,应该是很不错。但是导入不仅仅是导入,应该也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教师说小人想干什么?孩子回答“摘苹果”;第二幅图,老师问小人想干什么?孩子回答“……”;没有文字,为什么孩子们都知道每一幅图中的小人想干什么呢?那是因为孩子在观察。从哪里体现出他们在观察,如何把这个观察做得更深入呢?教师就要问一问孩子:“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小人想……”提了这个问题后,孩子就会深入地观察小人身体的变化,手脚的变化。等到讲完这个故事,把每个动作的小人图像集中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小人动作的变化其实是通过头、躯干和手脚的不同位置不同方式来体现的。
第二个环节,师:这么多小人,都在参加什么运动项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涉及到了观察里培养的内容,但是教师也是匆匆而过,没有带着孩子仔细观察。
因为这个美术活动对孩子来说,画出一个模糊样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最后成画展示的时候,画面还都挺有童趣,但是29张画,一半以上的画虽然都有三四个小人,但每个小人都是以站立的姿势出现,有不同姿势的小人集中在两个组里,就存在着组员之间互相学习的可能,这不是教师教的结果。
作为曾经的学生,我们总在回想小学的时候我们学到了什么。回忆到最后,记起来的不就是那么几次活动,关于具体的某一节课,根本无从想起,如果真能记得,也绝对不会出于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学到的书本知识最终只有两个去向,不是被我们遗忘,就是转化为能力的一部分。如果能力得到训练,不教这个知识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这节数学课上进行了思维训练,不知道交集有什么关系,把一个大圈画成了两个大圈,又有什么问题呢?在这节美术课上,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美的感受得到了熏陶,即使不会画这个拇指小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的教育不去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就无法进入他们的心灵,无法进入心灵的教育,无疑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我们的教学如果不去关注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教学就始终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停留在表面的教育怎么能伴随孩子一生呢?在应试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孩子从一进入小学的大门后,就被无穷无尽的作业所包围,直至高中毕业。由此想来,幼儿园是如今仅剩的一块净土,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