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辨别绿松石图片石泉草堂 |
分类: 地方杂玉奇石 |
编号31#样品:
表面暗淡无光,或者说是呈土状光泽。第一印象——不是绿松石;小铜针可以刻动,说明硬度小于3;密度只有2.53左右
32#样品:
第一感觉像是捏合到一起的东西;且裂隙处深兰色聚集;小钢针能够刻划,其硬度小于5.5,但大于3;密度2.75左右
内部,裂隙处聚集深兰色——染色处理的标记;芯子白色。
能燃烧,伴轻微烧塑料异味;灰烬白色、黑色。可能不是绿松石而是他材料的仿品。
33#样品:怎么样?第1印象很好吧,表面还带铁色浸染呢!硬度虽小于5.5,但还是比较高的;密度2.67左右
可是,居然能燃烧,伴爆裂,灰烬居然是这样的。这种东西,倒可能是绿松石,但处理过的。(下图)
有一点很有意思,在33#的剖面上,可隐隐见到一层1毫米多厚的外壳表层,与里面有分层的感觉。此外,表面铁染可能是人为“烧烤”。
34#样品
密度2.63;硬度小于3;表面看上去很油润;但铁线浅浮,缺少变化。表面分布规整的大小圆形凹坑,我猜想,可能是在石粉烧制的过程中,气泡从熔融体中溢出,在表面爆裂后留下的痕迹;在火焰上剧烈燃烧,伴强烈烧塑料的气味,灰烬灰白色粉面(伴黑灰)
下图白色条印为铜针划痕:
其燃烧灰烬(下图)
35#样品
密度:2.72;小钢针勉强可以刻划,估计硬度在5以上;在火焰上微燃既灭,伴爆裂,高温后呈褐绿黑色。注意它的铁线:与32#、34#相比,铁线深入内部(有一定深度),富于变化,且颜色也不是单一的。之所以会微微燃烧了一下,可能是表层上蜡的缘故。
图A
图B
图A、B,放入水中前后无变化,假
图C
图D
图D是浸水后,与浸水前C相比,可见一条吃水线。
图E,这就是“传说”中的绿松石晶体
下面这颗蛋面是真还是假呢?
前一篇:我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到了什么
后一篇:申声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