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9月10日,15日在中国作家网发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09/2009-09-10/30352.shtml
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09/2009-09-15/30411.shtml
衷九兰
有人说,编辑好比是做嫁衣的,能给人穿上漂亮的衣裳,然后体面风光地走出去。这个比喻比较贴切。嫁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编辑不容易,不是人人都能做。做得好与坏,是否符合写手的意愿及读者的胃口,那就要看这个编辑的才学阅历及认知度了。
本人认为,编辑应该有几种,上乘的编辑,能准确巧妙地把文章内在的气质与思想的高度,完美地柔和在一起,起到点石成金、为文字出彩增辉的作用;中等编辑,能把原文的大致相貌特征保存,注重理性的裁减或增补,文字让人们看过后,起不了波澜,也不会有大的纰漏;不称职的编辑,把作者辛苦写来的稿件搞得体无完肤不算,还盲目地把文字的精髓部分任意地作了“处置”。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狂妄自大的表现。自然真情、富有哲理的文字,最好不要遭遇这等糊涂编辑或所谓的伯乐,即使碰到也最好不要去搭理,宁可回避、绕道行程。
记得王剑冰老师说过,作者创作首先要学会选题找材料。编辑好比裁缝师傅,他如果碰到好的题材,内容又饱满,一般都能让文章出彩,当然主要还得看师傅的裁剪技巧了。同样,写作题材的的筛选,直接影响作品的总体效果。好题材写出来的文字经久耐看,否则相反。所以,作为写手,你不得不去认真对待写作,勤于耕耘文字。编辑也必须谨慎对待来搞,犹如裁剪一样,稍不留神,就会把好端端的材料弄得“大卸八块”,将人家好好的原稿弄得不伦不类,叫作者哑巴吃黄连、苦不堪言。
譬如,作者一篇本来就不错的作品,发到那些所谓的编辑大人的邮箱中,而个别的编辑大师们,根本不去琢磨文字的中心思想,而是独断地随意的把你的字胡乱整修一番。如果是“瘦身”处理,或“润色”加料的话,那当然是一大幸事。可这等好事未必会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我就遇到过一件让我尴尬的事,假如不是我认真观看某报寄来的稿件,我还不会那么难过。按理说编辑相中了我的文字并予以发表,我该感到高兴或兴奋才对,但我怎么都高兴不起来。缘由何在,我不说想必大家也能猜出个头绪来。说句不中听的话,我宁可这篇原创作品不发表或退稿,这样我也好寄到别的杂志社报业。
文章反应和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智慧和汗水。文字有时就是生命情感的自然流露。散文随笔及心灵感悟等,本来就是一种激情的抒发或感性的评述,不能遭到奴役或践踏。在我看来,编辑担当的应该是责任,义务,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利凌驾于真情之上,意气用事,更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耍威风,摆架子。你要相信,任何文字高手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你是替人做嫁衣的师傅,说明你有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涵养,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可以把握时代命脉,坚持与时俱进。但这并完全代表你的水平高过所有写手。你要知道,或许因为你工作上的疏忽或错误,给作者带来心灵的伤痛;你编辑出来的作品,读者也未必会认可。
我虽在地处偏远的地方工作生活,没什么见识,文化底蕴差,文字浅薄,缺乏内涵,但这些都是我发自人内心的独白,是用真情和生命写出来的。文字犹如自己的孩子,既然是自己的孩子,当然希望其健康成长。或许这些文字在某些高高在上的编辑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不值一看,甚至怀着漠视的眼光。但有的编辑却不是那样趾高气扬、自以为是。他们有豁达谦逊的襟怀,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他们不会看轻任何一位作者,不会因为作者的几句进谏言而闷闷不乐,耿耿于怀。他们会因为读者或写手的提议,感到欣慰并予以采纳。这样的编辑令我钦佩和赞叹,令我们敬畏与崇拜。
我熟悉的一位编辑,虽不是知名报刊的,也不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是一个国企的党委宣传部的负责人。他带头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深挖潜力,鼓励大家创作好作品。对基层来的稿件,他会逐一查看,细心审阅。做到不疏漏任何环节,不遗漏一个符号,不放弃一个偶然。他主编的简报通讯,在整个系统都得到称赞,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赞赏。当然,他的执着认真,他的顽固不化,他的严厉孤傲,难免会引得某些人的不满。
记得有一次,接近下班了,他突然召集党委宣传部的审稿编辑人员,严厉地说:这期的简报你们到底把关了没有,是否则存在纰漏或错误?当时有位编辑立即回答,已经校对过,没有大的问题!是吗,没有大的问题就算了事么?请问厂房的技术人员允许出差错吗?出了差错会造成什么后果,你想过没有?做编辑的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工作要一丝不苟,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决不允许放过错误,哪怕是小小的标点符号。大家听到后一脸的羞愧,都没有下班。而是把打印好的、即将发往外地的报刊重新收回,从新编排,重新核正。又请打字室的人过来帮忙复印。这时,打字室的人肯定不高兴啦,说几句牢骚话是免不了的。还有一次,是我刚接触这方面的工作不久,确切的说,我在这之前没从事过文学方面的创作,只是偶尔写点报道心得体会什么的,与真正的文学还沾不上边的。
有一天,开晨会时他突然宣布要我负责文字的审阅,定稿。他说最近工作催的紧,简报尽量要注重文学性,要重点推出几篇车间新手的作品。他还说凭我的悟性应该没有一点问题,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因为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第二天,他对我说:小衷,这期报刊出来没有,我要出差,不再作审阅了,你帮我把好关。我说定好了稿,你再看看。我把样刊给他,他看过后,笑着对我说:大致没有问题,小的漏洞还是有的。我马上取回,再细细看了两遍,并没有发现问题的所在。回到家,中午没休息。反反复复地核对,也没找出个头绪来。下午一上班,他问我:订正了没有。我默不作声,一脸的不自在,以为他是在故意刁难我。他好像看出我的心思,说了几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从事文字编辑表面很风光,但是烦扰也少不了,别人很难理解我们的苦衷。但如果吃了这行饭就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文章发出去就难以收回,刊物的质量代表一个单位的形象。好的编辑会让作者的文字灵动飘逸,散发智慧的光芒,让作者的思想得到全面精确地展示。有时一个标点符号,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要小看一个符号或几个文字,它往往影响文章的整体美观。我听后恍然大悟,最终找到问题的所在。
万安文联虽说只是个小小的文艺刊物,但他们采编出来的万安文艺,很难找到错字别字,更不会有语句的不完整。这是因为他们熟悉写手的思路,细心阅读过来稿,并对作品进行了反复打磨和恰当的“裁剪”。而不像有的编辑,擅长断章取义,把人家辛苦写出的文稿,随意嫁接取缔或瞎分段。我不是反对编辑的裁决及适当的修理,倘若这个编辑有这种拼接梳理文字的本领,我倒是会感佩一番。可事实并非如此,让你看过发表的文章后不得不发出感叹。文化报的编辑,总比有些人高出不少吧!可人家谦虚好学,胸怀宽阔,文字驾驭得好,善于掌握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核心,不仅不会轻易改动原文,更不会草率了事瞎折腾。这样的编辑值得我崇拜和学习的,文字能邂逅这样的伯乐真是一大幸事。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位叫白连春的诗人说过的话。大致内容是说他在北京某报刊任临时编辑时,亲眼看见有些编辑大人把大把大把的从全国各地邮寄过去的稿件统统丢进垃圾桶。他当时感到心痛、纳闷,甚至有些迷惑不解。后来他悄悄低从垃圾篓里翻出来浏览,得知,那些信件编辑基本没拆开过。
可想而知,一位不起眼的、尤其是基层写手,写作是何等得艰难,风毛麟角毕竟是少数。看到这些情况,我为自己的不轻易投稿感到庆幸,我也希望自己的文字有朝一日能够先后问世,而不是遭遇“糊涂”扼杀的命运。
2009年9月10草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