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向来尊敬师长,听课专心致志,绝不中途开溜。不是万不得已,一定坚持到最后,也就是我们这儿俗话说的到“拆台”为止。这是对授课老师最起码的尊重,况且你自己也能学到不少知识。我总觉得,自己认为是有益的事,就该认真地去完成,并且是不打折扣的。
就拿数天前我们单位举办的新闻通讯报道员学习班来说吧,许多人耐不住性子,更怕枯燥动脑,于是便借故悄悄地溜走(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因有别的事要做才不得不离开)。剩下听课者为数不多,我是坚守者之一。单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周大摄影家,在忙完别的事后突然走进教室,对各位说:大家辛苦了,实话说:留下来到最后的学员都是“精华”!
听到如此温馨鼓舞的话,让俺感动欣慰,兴奋了好一阵子咯。因为我压根就不懂绘画,更谈不上是所谓的“精华”中的一份子。说真的,在场的除我之外,好像都会点美术绘画等工艺,有的还颇有造诣。慕名前来的还有万安县当地的颇有名望的书画雕刻行家。我懵里懵懂的跟着学习欣赏,能沾染点他们的艺术馨香,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事了。当然这样的幸事,纯属是偶然中的必然啦。
记得那天上午刚上班不久,领导对我说,你明天到厂房办公大楼四楼会议室参加宣传报道学习。不用刷卡,上班时间直接去就是。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前往,八点整赶到,跑到会议室,看见大幅标语,才知晓原来是美术工艺学习班,聘请了井冈山画院郭健生院长为大家授课。宣传部门的欧阳在那烧开水,泡茶,清洁卫生,整理桌椅,布置会场等准备工作。
今天郭院长给大家重点讲述了山水画的基本常识,特点,框架以及大致轮廓的勾勒。他还把自己出版的美术绘画书籍带到了教室,让大家对他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对他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山水画的布局可以根据环境,地域,及画家本人的素养,心境,绘出的画面各有各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呆板。
山石是画的脊梁,支撑着画的作用,植被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南方的山景丰沛茂盛,郁郁葱葱,与北方的山的结构稍有不同。北方的山石许多是光秃秃的,偶尔也有石缝里长出一丛丛草茎类植物或花卉。初学绘画者应先把大致轮廓定格下来,然后再作细细的描述。对画家来说领悟与感悟缺一不可,至关重要。犹如写作一样,需要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相结合,二者不可或缺。画在动处有敬仰的一面,有好的精密布局;画在动处有宁静的思索及有厚重的感触。
植被少不了树木。而常见的树种大致有杂木树,杨柳,松树等,黄山松较为多见,经常跳跃在画家的思维中。松树是画家心中的至爱,运用的好坏很关键。松针三点一竖构成基本结构。郭院长今天给大家现场演示的是焦墨成画。瞧,多么标新立异!只见他神采飞扬,精力充沛,站立行笔,笔端随意。我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欣赏他的洋洋洒落,随意自然、点墨成金。
几乎在瞬间,一副大气奔放的画面跳跃在大家的眼前,点点灵动的小树苗小花草,犹如花絮飘逸,散在而均匀性的遍布山涧。山体浑然天成,风光无限,松风树荫,草木皆非;山底溪流淙淙,泉水叮咚。山顶菱角分明,茂盛葱茏,几乎无空闲。
他边画边给大家说,握笔的姿势,力度,以及作者个人的领悟情趣都有关联。譬如井冈山大多植被很好,所以你画出来的作品一般都显得丰满无空挡,作画得讲究高原,平远及深远,也就是要有纵深感深邃感及平实感。不能太过夸张而丢失原有的内涵。
你在画的过程中,必须要全神贯注,心神合一,不自不觉中进入意境,你就不会觉得累,反而是一种享受心灵的快乐。线条粗细长短都有讲究,握笔的手像鸡啄米似的,一“点”到位,酌情修饰。这个“点”在运用上得讲究技巧,所形成的景致效果则不同。也就是深浅、厚度及分布都有区别。不到一会,成形的小树苗,花草遍及各个角落。
裸露的山石,被植被填充。葱郁的山中,流泉身陷其中,不知何处是山的那头。笔架山的壮观,在画家的眼中,美轮美奂,尽收眼底。冥冥之中,有种旷远与豁达的情感直抒胸臆,很快这山的全貌也基本定型,时间接近下班,几个绘画爱好者及文学爱好者,依然痴迷于画家的思维想象氛围里,似乎忘记了时间的走失。
他作完画后,我拿来宣纸,状着胆子,忐忑不安的去试着请老师为我书写几个字。没想到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他按照我的意思,随即在雪白的纸上挥笔写下:“松风品茗”四个大字。又从他的口袋里取出印章在这幅字上加盖上。
此时大家都以敬畏的以目光望着这位朴实和蔼,才高八斗的艺术家发出由衷的赞叹。接下来,在座的几位也都纷纷请他题词作诗,尽管已过了下班时间,可他不急不躁,继续为学员们的书写,直到大家认为满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