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喜欢称红薯为地瓜,南方人习惯叫地瓜为红薯。不管叫啥,都是同一品种。
昨天逛街,路过超市门口,看见有摊主站在马路边的炉子旁,大声吆喝着:地瓜嘞,俺的地瓜脆又香,保你吃完忘不了,吃过还想要!烧烤地瓜好吃,四块钱一斤,快来买。由于没吃早饭,听她这么叫喊,我的味蕾开始行动,接着饥肠辘辘,真有点饿啦。
何不穿过马路,要几个?赶紧行动,否则好的被人挑走了。来到摊位前,老板娘热情周到,闻到香气扑鼻的东西,我味蕾一下子绽开。干脆买那个最大最饱满的,看上去皮特别脆薄透明的那个。称一下,足有一斤过三,吃在嘴里,香进心底,即解馋饱肚,又不乏丰富的营养。绿色食品就是棒,粗纤维多,还能清理肠道。我边享受,边端详这个硕大丰润的地瓜。它为啥这么好吃,原因有二:红皮,金黄色的心,淀粉不多也不少;烤的程度正好,火候恰到好处。
当我看见那妇女的两只苍老的手忙碌的在火炉上翻动红薯,烧烤的芳香夹杂泥土的味道,让我想到我家乡农田里的红薯藤及泥土里爬出的蚯蚓,青虫等等。我仿佛看见粗糙的手握紧锄头,使劲的在地中施肥,修剪,阳光在翠绿的叶片间流来流去,舞蹈着。汗水从指尖滑过,泪珠在脸庞肆意流淌。秋收的时候到了,小孩跑到大块绿油油的红薯地里,兴高采烈用双手掘开几个就赶紧跑,往田坎上钻洞,放置茅草。火越烧越旺,乘机把战利品丢进火堆里烤上半小时,一小时不等。
有的未到熟透就迫不及待地抓起,拼命的放进自己嘴里;有的不顾火力的旺盛,不怕烧坏皮肤烤出水泡。你可知晓,刚在火苗里滚动出炉的红薯火火辣辣的,表面黑糊糊的,有的根本就辨不清是烧焦还是表面成黑炭让内心生硬。你只要用手拨开灰不溜秋的黑色的表皮,肯定是汗水,灰尘,黑色薯皮,涂抹得满脸都是,满嘴是薯泥呢。我们那里的晒谷场的稻草堆里,不仅是烧烤红薯的好去处也是煨烤芋头的好地方。小时候,我们常常是烧烤,游戏两不误。满村子的果园,菜地,房前屋后,是大伙藏躲的憩身地;小溪旁,池塘边,水井周围,校舍楼房,自家的衣柜米缸等容易被人忽略又好藏匿的角落,甚至棺木也成为咱们追随嬉闹的目标,你说可笑不可笑,好玩不好玩?!现在的孩子可没我们那时候有趣好玩哈。
话扯远啦,还是说说地瓜(红薯)宝贝的妙用吧!它的叶子在那个饥荒年代是不错的奢侈品,即可取来喂养猪牛,亦能当菜食用,是很好的营养食品,有人竟然说它有时胜过山珍海味!说来也是呢,红薯煮稀饭,清爽粘稠,可口味纯,喝进肚子,润肠排毒,排泄油腻;说到吃稀饭,我就突然想到从小就听到的一则风趣幽默的笑话来。有人说,在那个饥荒年代,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赣中北,也是集体劳作,按工分计算劳动报酬的,粮食也按人口及劳动力等级来划分。有的家庭孩子多,劳力少,分来的口粮不到半月就消灭光,怎么办才能解决温饱?
挖野菜,采青艾和米做成糕点,这是办法之一;但是那种绿色食物毕竟稀少,再说采摘的人多了,自然就变少了,不能长久维系生计;选择红薯,芥菜梗等煮稀饭办法妙,且实用。米不需要很多,只要菜足够,红薯多几个,就可以熬成一大锅的米汤稀饭,可以暂时添饱肚子。据说咱们这个县城的某个乡人口密集(那时计划生育抓得不紧),这点粮食那里够吃,活命都成问题,不过,那边的土质细松软,土地相对肥沃,适宜种青菜红薯。那里相当多的人都是靠喝稀饭嚼野菜长大的。因为缺乏营养的缘故,导致下巴尖尖不长肉,大家干脆调侃地说:长期喝粥,时间久了,双唇就难免会往前微凸,俗话叫“尖嘴唇,老鼠嘴。”
其实,在那个非常岁月里,谁又不是如此呢?不管是笑话还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这都说明艰苦环境中,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是首当其冲。而今,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吃也越来越讲究,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富人族,吃多了“农转非”的半土半洋的蔬菜,正宗的绿色食品是大家最为推崇且备受青睐的。
我每每走道街道,看见红薯就会令我想到,红薯丝和米一道做出香喷喷美滋滋的饭;红薯煮熟后与米粉混和,做出来的糕点米果,好看又好吃,甜而不腻,强身健体。
2009年2月13日午草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