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东游 西逛 |
三、萨迦寺
萨迦寺,是这次进藏最出乎意料而又最有惊喜的一幕。一直琢磨怎么才能写出当时惊艳的感觉,又不知如何下笔。
按照预定的行程,12月26日游览完扎什伦布寺后,是从日喀则直奔定日的。但离开扎什伦布寺时,志愿者给了几本日喀则地区旅游点的介绍材料,第一个就是萨迦寺,花教的祖寺,元代帝师八思巴的故乡。
八思巴?这个名字怎么这么耳熟?记得在金庸的哪本小说中看过,于是,游览萨迦寺的小草就这样播种了下来。
问司机小王,去萨迦寺是否方便?小王说在去定日的路上,但要离开318国道往返50公里。Go,Go,Go!就这样,我们意外地来到了萨迦寺。
说实在的,初见萨迦寺的印象不太好,一是寺庙建筑以青灰色为主,不太明亮;二是周边环境不太好,似乎很贫困。再加上那天云层太厚,几乎看不到蓝天,有一种压抑感。
沿着转经筒,七拐八拐,我们来到了一个外表没有什么特色的建筑前,这就是南寺,门票60元。太贵了吧?这种地方能看到什么啊?也没有导游。
卖票的说里面有一面经书墙非常值得一看,还有僧人会说汉语,可找他们讲解。卖票人还挺靠谱,这两点给了我们后来莫大的惊喜。
我们首先来到欧东拉康殿,里面是历代萨迦法王的银制灵塔、壁画和一些经书,昏暗、冷清,没有太多感触,只是感觉这里的灵塔和布达拉宫导游教我们识别的灵塔不太一样。
离开欧东拉康殿,来到大经堂,门帘又破又脏,掀开后,里面却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我们顺时针在大经堂里转着,看着那些庄严地、金光闪闪的佛像,分不清谁是谁。
当我们转到经堂后面时,一时有些目瞪口呆:满满一墙经书,沿着大殿的方向,从地上直达屋顶,经书的尺寸似乎大于一般的经书,有几本还被抽出一半。
Peter在那里就估算经书墙到底有多长多高。回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萨迦寺内的经书墙有七百多年历史,高10米、长60米,藏有经书约8.4万册。这些经书全是手抄本,用的多是萨迦王朝所产的藏纸,7种墨粉书写,字体全是古藏文。
由于大经堂内不让照相,在网上找了几张照片。
在经书墙的拐角处,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一本大大的经书翻开着,只能看到其宽度达到1米多,看不到有多长。朝拜的藏民都把头伸到座龛下面去碰一下,3M也照猫画虎,并不知道是为什么,殊不知她无意间膜拜了萨迦寺的“语所依”—铁环经书。
看完经书墙,再回到大经堂的正面,总觉得对萨迦寺还是一点儿都不了解,不甘心就这样离开。想起卖票人的话,在大殿里找到一位僧人,请他为我们讲解一下。那位僧人汉语不太好,只能简单的告诉我那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其他就说不出来了,我把卖票人的话告诉他,请他找一位能说汉语的僧人为我们讲解。他走出大殿,大约十分钟后,领了一位手拿拖布的僧人进来,那位僧人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眼睛很有神,进来后不疾不徐地说:“你们想了解萨迦寺,我就简单为你们讲讲”。结果,这场简单的讲解持续了30多分钟,使我们了解了萨迦寺的大致历史,了解了大经堂里供奉的珍品。
这场讲解成就了我们这次西藏之旅最精彩的一幕,值得我们回味、回味再回味。在他讲解时,3M低声说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扫地僧啊!在整个讲解过程中,就觉得他胸有城壑,声音始终保持平和,语调不急不缓,眼睛闪闪发亮,讲到最后,他说:“你们再看看吧,我还要继续打扫卫生呢”,OMG,3M简直被迷住了,出来后说:当时都有出家修佛的念头了。
幸亏Peter现场录了音,以下的文字部分就是根据录音整理的。
萨迦的意思就是灰白土,所以萨迦寺的建筑都是红、黑、白三色(注:红色象征文殊菩萨,黑色象征金刚护法神,白色象征观音菩萨,故萨迦派也称“花教”。)
萨迦寺分为北寺和南寺,北寺建于宋代,原有108座殿,文革期间全毁了;南寺建于元代,已有744年历史。从经文方面说,萨迦寺被称为第二敦煌,其实从历史文物上说,比敦煌还丰富。
在元代忽必烈期间,萨迦王朝统一了吐蕃王朝后期分裂了400多年的西藏,萨迦成为当时西藏的首都,萨迦大殿相当于现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八思巴作为忽必烈的帝师,只负责宗教事务,世俗事物由他弟弟负责,他弟弟是蒙古国的驸马,20多岁去世后,八思巴也负责世俗事物,实现了政教合一。
萨迦大殿原来有108根柱子,从现在的大门口开始是一座大殿,1948年才分成若干小殿,108根柱子都是一根根完整的白术木,产自于定结县陈塘沟。现在的大经殿有40根柱子,其中最粗的4根柱子被称为四大明柱。
第一明柱为黑流血柱,传说修大殿时,柱子里的龙流出了黑色的血,现在柱子上有一个洞,洞里有一块石头,是当年用来止血的。
第二明柱是忽必烈柱,是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是大殿里最粗的,周长4米,高6.4米。
第三明柱是野牦牛柱,当年从定结县运送木材都是靠牦牛,现在柱子上能看到牦牛头上的角印。
第四明柱是老虎柱,表明柱子是由老虎运来的。
大殿里还有三件重要的“所依”(我猜就是镇寺之宝的意思)。
第一件为“胜所依”,也是世界无双释迦牟尼佛像,是八思巴为他的上师、也是他的叔父班智达大师修建的,他的叔父为第四世萨迦寺主持。举世无双释迦牟尼像的意思是这尊佛像是用响铜整体铸造的,而不是像当时的工艺那样拼接铸造,铸造这尊佛像时请了汉、蒙、藏以及尼泊尔的工匠。佛像里有迦叶佛的佛衣、莲花生大师的法轮以及八思巴叔父的法衣法器和舍利。
第二件为“语所依”,就是那面经书墙,特别是拐角处世界上最大的铁环经书,宽1.2米,长1.6米,都是用金粉手写而成,是八思巴为历代法王能修成正果而写的。
第三件是“意所依”,也称“光明灵塔”,是明代一位法王为纪念他的弟弟而修建的,里面有他弟弟的纯金等身像,还有九眼天珠制作的茶筒和三块金砖。
大经殿共有三座一体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也称灵塔,里面供奉了逝者的法衣法器,那时的灵塔并没有修成塔的形状,塔状灵塔是明代以后的事。第一座就是“胜所依”,是八思巴为他叔父修建的;第二座是八思巴圆寂后,为纪念八思巴修建的,里面有八思巴的法衣法器;第三座是八思巴为他的弟子本钦释迦桑布修建的,“本钦”就是本地的钦差,八思巴在蒙古当帝师,萨迦的日常事物由本钦释迦桑布负责,他也是萨迦南寺的实际修建者,这座佛像中最珍贵的是佛祖的佛牙,据说释迦摩尼佛祖圆寂后,留下4颗佛牙,其中一颗在萨迦寺、一颗在北京八大处的灵光寺,其余二颗下落不明。(关于这一点,回来查了度娘:4颗佛牙1颗在灵光寺,1颗在斯里兰卡,其余2颗说法不一,但没有在萨迦寺的记载)。
大经殿的左侧还有八思巴为纪念其母亲而请高僧手书的《大藏经》,每年藏历1月15日请出来诵读一次。
萨迦寺的经书历经700多年保存的特别好,主要得利于三个条件:一是气候和空气湿度,二是用狼毒花制作的藏纸可以防虫,三是用金粉和珠宝粉进行书写保持不褪色。
最后,萨迦南寺能保存至今,得利于1948年大殿的翻新,当时的法王法术神通,先知先觉,将108根柱子的萨迦大殿分成若干小殿,大经殿里装满了粮食和茶叶。即使如此,也只保存了10%,很多珠宝都丢失了。
由于大殿里不让照相,从网上找了2张照片。
以上就是扫地僧给我们讲的主要意思,大部分都能和我回来后在网上检索的资料吻合。
听完扫地僧的讲解,我们感觉这趟萨迦寺来值了,无意间我们接触到了西藏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时代。
为了加深对讲解的印象,我们再次回到经书墙和铁环经书前进行观摩后,带着满足感离开了萨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