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
(2024-09-02 20:50:36)
标签:
《最后》闫高巍文化 |
分类: 学海泛舟--学习笔记 |
小站地处天空高远荒莽荡荡的东北某边境小镇的山脚下。作者用了这样的词句写小站之小:不起眼,孤零零,趴在那里,像大地随手丢弃的。小站鲜有列车通过。一天一趟也不算鲜,几天一趟也不算鲜。后文中写到半月一趟的军列,印证了这鲜有二字。也加深了读者对车站之小的印象。
老孙退休了。就要告别离开的老孙闷了一天,夕阳大红时走向站台。他慢慢地走,缓缓地坐下,抚摸着大树下石桌的边缘。夕阳洒在脸上,感到温暖中的一股凉。
老孙的留恋不舍描写的淋漓尽致。
老王的明知故问。气氛有些不安和尴尬,如他俩谁做了对不起另一个的事。老孙有意地望着别处。不说话也没回头。老王也呆呆地立着,闭着嘴----作者说,两人原本是非常爱说话的。
三十多年。老孙和小站,老孙和老王早已俨然一体,他们是同事,更是配合默契相知深深的好兄弟。这里有男人情感的内敛和对抑制不住的掩饰,也有五味杂陈难以言表的情绪。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中,自有朝夕相伴三十多年的不舍和分别时祝福的千言万语在彼此之间传递着。说到底,仍然是对事业的忠诚。
“半月一次的军列就要开过来了,你再送它一次吧。”老王轻声说。是老王的安排,何尝不是老孙的心愿呢。一种深情,一份郑重。这才是老孙最合适的告别仪式。
老孙点一下头。工整地把棋盘和茶壶放在石桌上。站起,带帽,整了整泛旧的铁警服。严肃,认真。
老孙缓缓地挥着小旗,举起右手,向载满坦克的列车敬礼。
一份最崇高的事业,一辈子不悔的忠诚,一次久远的告别。
嘹亮的口令,哨兵整齐的还礼。老孙脸上满面泪水。
火车驶出老远,哨兵们的手还举着。那是战士们对“老车站”的敬意。老王拉着狗退后。那是老站长的敬意。文字的后面还有作者的敬意,更有读者们深深的敬意。
作者把情感渲染到极致。
还嫌不够,他让老王和老孙无声地下棋,那一盘棋从傍晚下到深夜,下到老孙的儿子下半夜来接老孙时都还没有下完。是告别,是交接,也是托付。即使离开,老孙对三十多年的小站三十多年的事业的情感还会延续,直到生命的尽头。
老孙的情绪是粘稠的,厚重的。粘稠厚重中的景物描写极其漂亮。
文章开头的旷远反衬车站的微小,站台中央的小杨树已然参天,小孙早就成了老孙。大树下已经磨得圆滑油润的石桌和石凳,岁月更迭人生磨练。柔和的阳光洒在脸上,那温暖中的一股凉。--是环境更是心境。想到退休后,老孙心中充满渴望的酸楚。老孙内心充满了对含饴弄孙的向往和离开忠诚了一生事业一辈子好兄弟的酸楚。
两个人和一只狗,立在空空的夕阳中,沐浴着站台上浩大的寂静。银光闪闪的铁轨,寂静中染了金红色,很温顺地朝着远方延伸一直伸到天地联结的神秘里。
冰冷的铁轨伸展在两个人的视线里,也伸展在两个人的心中。平添了亮丽的色彩,增加了温暖的温度,甚至也柔软了性情。那天地尽头的神秘是两个人无数次迎来送往的复杂心情的写照。狗的惊奇,猛站起,喜悦地遥遥叫几声,也是两个人的激动和欣喜。小黑点凭空被狗叫着,也被两个人的目光牵着,出现在尽头间。列车司机仿佛看到了他们,拉响了汽笛,巨大的声响和白色的烟雾喷喷薄薄朝他们跑着靠近着。不一而足,无论是人,是物,还是动物,无一不带着依恋的情绪和浓重的情感。彰显了细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