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沉,老沈阳(一)!
图/天涯
2011年12月24日
我在论坛活动公告这样留言:期待已久!最早对徒步论坛的一点印象,确实与老沈阳之行有关。浩浩荡荡的队伍在预定时间出发了。
第一站,莲花净土实胜寺。
位于和平区黄寺路二段12号。隶属藏传喇嘛格鲁派的黄教,僧人黄色僧帽,寺院建筑黄色,俗称“黄寺”;后金(清)太宗皇太极徵服蒙古察哈尔国后,得玛哈噶喇金佛,遂于崇德元年(1636年)敕令修建此寺,称“皇寺”,是沈阳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喇嘛庙。实胜寺于崇德三年(1638年)建成,清雍正四年(1726年)大修,以后屡加修缮。清朝历代皇帝均对实胜寺十分推崇,皇帝每次东巡都要到实胜寺朝拜。
实胜寺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寺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大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配殿、玛哈噶喇佛楼、经堂及僧房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建筑水平颇高。钟楼内悬千斤铁钟,喇嘛按时敲钟报时,钟声浑厚悠扬,全城可闻。盛京八景之一“皇寺鸣钟”。





皇寺广场上的12清帝塑像。


全国唯一的一座锡伯族家庙。
第二站:奉天邮务总局。
建于1927年,位于和平区市府大路157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红砖建筑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建筑由荷兰设计,木作等均为国人施工。建筑面积1876㎡,钢筋混凝土框架,砖木结构,仿石墙面。建筑平面呈“L”形,耸立的哥特式钟塔高达六层,其上为绿色半圆地球形宝顶,宝顶上有旗杆。宝顶下有两层阁楼,阁楼上部中间镶嵌有时钟,钟下有长方形窗户。阁楼下两侧的建筑均为二层楼房。西北大门主体为4层,大门为十字旋转门,大门两侧修建有直达外面二楼顶部的“爱奥尼克”柱式,其上设置大型山花,有古希腊建筑之意匠。山花后衬为对称式梯级状山墙,为女墙中心,两侧为宝瓶状栏杆饰物。两翼门入口处的设计与主门形态相同,所异之处是柱上设置大型的梯级状山墙取代了山花,突出檐冠和纹饰。整体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内部装饰十分精致、高雅、考究,南排楼为后期补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经开展并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禁毒斗争。


第三站:西塔民国水会旧址。
位于和平区延边街与图门路路口。该建筑为上下二层,米黄色墙身,有雨搭,正门两根圆柱从地面直抵屋顶,屋内举架很高,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
水会是清末民初民间的消防组织,由大户商家牵头,串联附近的中小商户共同协商成立,选出会首,制定防火公约,各商户按铺面大小分等级出筹备经费,每月还须按等级交纳一定数目的会费。水会的灭火工具以水车为主,此外还有水龙带、激筒、挠钩、梯子、水桶和灯笼等。
水会成员主要由商铺的学徒组成,平时他们在商铺各司其职,救火时由水会临时召集,身穿特制的“号衣”到现场救火,灭火后凭“号衣”领取报酬。成员中还有一些小商贩和看街人以及一些仅尽义务不取报酬的助善员,相当于今天的志愿者。水会除负责本地区的消防任务外,还要主动协助辖区外的消防事务,一些大商号开张开业或富商人家办喜事,也要邀请水会参加,以防不测。



后院的老房子。
第四站:俄国东正教堂,正名救世主战争纪念小教堂,位于西塔地区图们街,东面为和平区委党校,西面是沈阳市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该教堂的建造起因是从1908年开始,沙皇尼姑拉二世下令为阵亡军人建纪念物,主要在当时的南满洲建造一些纪念碑和教堂。1909年由特别委员会开始具体实施。教堂1911年9月开始施工,1912年完工,1914年曾经举行过纪念仪式.教堂的建造经费来自各界捐款,其中主要捐助人是哈尔滨商人И.Ф.Чистяков。
教堂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青石砌筑,八角形。西面有门,东面凸出圆形部分,上有透龙“十字”装饰;屋顶饰以铜绿色,庄重、典雅,象征古代武士盔甲的鳞片状的瓦,顶部是武士盔。中世纪武士的服装在建筑艺术中得到体现,这也是该教堂不同与其它斯拉夫式教堂的独到之处,所以建筑形式独到而珍贵,是俄罗斯海外文化遗产之精品。教堂的墙上饰有圆形金属牌,上写“主与我们同在”。
教堂顶部的十字架很特别,不是传统的东正教十字架(两横一竖),而是代表军队的铁十字架。
当年教堂位置是沙俄墓地,该墓地建于1900年,最初是埋葬庚子事变中的阵亡将士。在教堂内部墙壁上有四块铜牌,记录该教堂是为纪念日俄战争其间在九连城、辽阳会战、沙河会战和奉天会战阵亡将士而建。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女儿沃尔嘎在1905年监工建造的说法是以讹传讹。解放后,这里成为苏军烈士陵园,1995年7月,迁移至北陵公园东侧的上岗子陵园街。此建筑现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建筑。




仅存的一段墙。
第五站:西塔延寿寺
全称护国延寿寺位于和平区市府大路。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夏告竣,是当时绕盛京城东、西、南、北四塔四寺之一。据寺内碑文记载:“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四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震四方,护国安民。乾隆皇帝曾为四寺题写匾额,悬挂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为“慈育群灵”,延寿寺为“金粟祥光”,广慈寺为“心宏彼岸”,法轮寺为“金镜周园”。
东、南、北三塔相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修复,西塔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拆除。在拆除西塔时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1998年,为恢复“盛京八景”之一的西塔和延寿寺,沈阳市筹资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进行复建。复建后的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寿寺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壮观。





第六站:满铁铁道总局舍、满铁铁道总局本馆
分别位于和平区太原街2号和4号。1933年3月,日本在沈阳成立了“满洲铁路总局”,管理“南满铁路”以外的自建铁路,称之为“国线”。随后又成立了一个“满铁建设总局”,垄断新线筑路权。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权力不断扩大的“满铁”王国,至1935年,满铁经营的铁路长度已达6857.3公里。1936年10月,为了实现全满铁路的一元化管理,满铁改组铁路管理机构,在奉天设立“铁道总局”。
奉天铁道总局舍于1935年开始施工,1936年10月31日竣工。初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所有,后为伪满宪兵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12月9日,这里成为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管辖辽宁、安东、辽北、吉林、黑龙江、嫩江、松江各省政府,沈阳、长春、哈尔滨各特别市,冀察热辽办事处及热河省政府、冀东行署、冀热辽行署、关东行署。此楼现为辽宁省政府所用。
奉天铁道总局本馆始建于1936年,初为奉天铁道总局,院内曾为日本关东军第29联队练兵场,九一八事变之日日军炮轰北大营的240毫米榴弹炮就架设在此。此楼由满洲大林组建筑施工,1940年10月16日竣工,建筑面积21700多平方米,为近代日式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庄重,其豪华的内部装饰和外部规模为当时沈阳办公建筑之首。解放战争期间曾为东北国民党军司令部(后改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沈阳解放后的1948年11月5日,这里成为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沈阳特别市卫戍司令部,现为沈阳铁路局办公楼。






第七站:日本特派员办事处
位于和平区兰州北街4号。始建于20世纪初,曾是荷兰驻伪满洲国公使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会馆和东北九省运输局所在地。1935年日本在奉天设立日本特派员办事处。现被改建为沈阳铁路局第一招待所。2004年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08年升级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站:满铁有家族社宅
大约建于民国初年,位于和平区满铁附属地内。南临北二路;北至北一路;西临昆明北街;东至民族北街。在这块地段上,从南往北整齐的建有八趟高举架的三层楼房。都是水泥罩面,楼的北面为大走廊。是当年满铁普通员工的住宅,这些遗留下来的日式住宅构成了沈阳近代住宅建筑的特色之一。


第九站:七福屋百货店
位于和平区中山路25号。1906年由日本人设计施工,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5层(局部6层),地下1层。1934年重新翻盖。1940年改为三中井百货店。沈阳解放后又加盖1层。此楼先后作为工业展览馆、辽宁轻工产品商店、辽宁商场。商业体制改革后被民营化,改作为倍思亲大酒楼、成大方圆药房。现为维康大药房和旅店、网吧等。


第十站:奉天邮便局
位于和平区中山路50号。1914年,日本人在现在的中山路(当时的昭德大街,后改为浪速通)上投资10万余元,兴建建筑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建筑规模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它屋顶设绿色宝顶装饰,勒脚由毛石镶嵌,楼体呈拐角形状。由“关东都督府通信管理局工务课”、“关东都督府民政部土木课”设计,“加藤洋行”施工,在1915年竣工。
奉天邮便局设立庶务、邮便、电信三课,办理邮政、电信的全部业务,负责管理全市日本“客邮”居所,当时共有职工426人。随着后期日本“客邮”的不断发展,到“9•18事变”之前,以这座奉天邮便局为中心的日邮系统已经形成,与当时民国政府开办的中华邮政各局分庭抗礼。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日本将在沈阳的邮局全部移交给伪满洲国奉天邮政管理局管辖,“日伪”邮政合二为一,历时32年的沈阳日本“客邮”史结束。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虽然这座建筑的名称和归属时有更改,但始终承担着邮政的工作。如今,这座老建筑仍旧矗立在中山路上,是太原北街路口上的标志性建筑。



(本文老照片和文字来自沈阳徒步论坛 普通一兵“理财沙龙首航•沈阳记忆之旅”活动途径景点简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