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过不及(太极浅悟之四)
文/天涯
多走一寸谓之过。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然过犹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无过无不及,才是最佳状态。
太极拳有句名言叫无过不及。“无过不及”源自《论语。先进》: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为过分和达不到都不好。无过,没有超过;不及,不如,比不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也即恰到好处。“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所谓中庸是也。太极拳文化的思想内涵就是传统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中庸。
太极拳所说的“无过不及”,我能理解的大概有这样几层含义:习练太极拳的心态要平和,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习练的太极拳的姿势、动作要准确无误;习练强度合理,习练的时机恰当,习练的时间持之以恒。
汉典对功夫的解释有三,武术技能,有时也代指武术;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素养、本领、造诣。我觉得三者合一,才能诠释太极拳。太极文化蕴含丰富博大精深,功到自然成在太极的修炼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想着短时间内一举成功。太极十年不出门,仍然需要只争朝夕。不用心,不用功,二十年出门也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可以达到习练太极健身、防身和修身的目的。
习练太极拳动作幅度、强度、时间也讲究“无过不及”。不足达不到修炼的目的,更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过分,超过不符合人体科学,会使身体受伤,轻者影响习练,重者功亏一篑,有的人甚至从此远离喜爱的太极,追悔莫及。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其极耳。”
任何事物都有度。仔细想来,量力而行,无过无不及,不仅仅是太极拳的修炼原则,其实也是我们人生在世为人处事的原则。没有追求,浑浑噩噩。过分刻求,往往“欲速则不达”。做事不认真,很难出精品。过分认真却是自寻烦恼。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适应各种环境,进退自如。有意练柔,无心成刚。
不断地了解和加深对太极拳的了解,不断地愈加准确地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无论你是专研技击也好,喜爱她的韵律节奏也好,偏爱她对呼吸的调理经络的疏通也好;还是折服于她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好;都会在长期的习练品味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寄托,从中受益并收获快乐。
发现一篇好文章,留存于此。
郑州陈家沟拳馆总教练陈斌 说太极
我的父亲,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陈正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先决条件归纳为“五心”、“三要素”和“一认识”。五心即敬心、决心、恒心、耐心、信心;三要素则指的是师资、天资和自己的刻苦练习:一认识自然指的是对陈氏太极拳的认识。对于前两项.非常好理解,并且在其著作里也有相关的一些解释和说明。惟独这个认识问题,大概是因为问题太大.不宜展开。陈大师一笔带过了。笔者跟随家父习拳多年,且因环境之故,耳濡目染,颇受熏陶。近日有闲,就这个认识问题将多年之所感所悟整理成劣文一篇.与同道共商。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能离开全面和客观两个基本原则,因此,我想从下面四个层面来分别谈一谈。
一、拳
首先我们客观的说.仅从名称上来看.陈氏太极拳不过是一种拳种。它有着完整的理论基础、套路、功法、攻防意识、技击用法等作为一个拳种所必备的一切因素。而且,它还以它极其丰厚的理论依据和妙不可言的技击方法成为了整个中华武术的重要代表拳术之一。说其理论深厚,是指易经阴阳学、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术的完善结合:说其用法精妙,是指引“引劲落空、借力打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体现。
从本质上来说.先将其定性为一种可以体现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术运动.应当还是比较客观的。
二、修身养性之法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古往今来。习文舞剑不外乎是两种不同的修身之法。只不过从形式上看。前者是内修,后者是外修而己。太极拳则讲究内外兼修。既可练就强健之体魄,又可陶冶情操。养就儒雅大度之风。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之效.在此就不必多言了吧,因为,每个习练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受益者。全球过亿的爱好者自然是各有各的体会。而当你进入到较高的境界后(起码是体内真正有了内气活动),每每练拳之时,那种恬静、那种悠闲安逸、那种浑然忘我的感觉大概只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或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句子可以稍做描述。试想.经常处于这种感受之中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修养和性情?再试问.您脑子中呈现的、小说里读到的
以及生活中遇见过的那些真正的武学大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和修养?
所以.说陈氏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之法也是理所当然。
三、平衡之术
平衡。是大自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一种现象。比如四季的更替。晴天雨天的转化,高山和深海的存在,雌雄、公母、男女的分配等等。平衡,也是人类社会形态的一种规律。三国演义开篇语说的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有分的平衡,合有合的平衡。分的平衡一旦失去。就会向合的平衡去转化。反之亦然。平衡,还是每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最根本的准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也很少有劳而无功的事。什么都不付出就想得到许多.那是白日做梦。付出了许多却没有任何回报。那也是不大可能。
关于“平衡”二字罗嗦了半天。也该回到正题了。那咱们就看看陈氏太极拳是怎么阐述它的平衡之术的。身法上,它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架势上,它要求不丢不顶、不过不卯;步法上,它要求有开有合,有虚有实;劲路上,它讲究刚柔相济:速度上,它讲究快慢相间。整体上,它让你领悟的是中庸之道,体会的是阴阳转换之理。而这些理论和练习要求.产生的效果若何呢?在身体的调理方面,它和中医的医理相通:达到自身最恰当的平衡;疗程相仿: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疗效相同:治根、治本。在性情的调理方面,它就象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一样。可以陶冶情操,修正性情。让你焦躁的变的沉稳一点,太沉闷的变的开朗一点:过于乐观的变的中正一点。悲观的变的积极一点……这些决非是夸大其辞、牵强附会之说。以上的每一种转变笔者在生活中都见识过活生生的例子。而这些变化,逐步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你的心态,你的人际关系.你的工作等等等等.但最终的作用和效果只有一个:让你的修养更高、人缘更好、生活的更幸福!
由此可见,把陈氏太极拳称之为一种平衡之术亦不为过。
四、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恐怕没有人能讲明白的。但它却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并且是尽其一生的、把它视做终极目标来追求。
道是个过于抽象、难以描述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东西来感悟。比如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说的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应该象水那样。像水的什么样呢?我想这里指的不外乎水的清洁性、牺牲性和善变性三点。清洁性指的是本质,做人要象水那样清白、洁净(陈氏太极拳阐述的做人之理:时刻保持立身中正):牺牲性指的是奉献精神.水总是靠弄脏自己来洗干净别人。说的是做人的修为(陈氏太极拳“舍己从人”的技击理念:只有舍弃自己。才能征服对手):善变性则一方面指的是水顺遂、自然、随曲就伸地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的本事.对人而言自然是说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了(“顺遂自然”、“随曲就伸”本就是太极拳的专业术语),另一方面也指水刚柔相济的脾气。可以是潺潺流水、涓涓细流。也可以是山洪爆发、河水泛滥.对人嘛,应该是说人的个性或者说两面性吧f陈氏太极拳放松与发力时两种风格的体现本来就只能用“刚柔相济”来形容)。从括弧里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太极拳非常能体现出上面所述的这些水的性质和做人的道理。我经常在听家父讲课时用风和水等自然事物来比喻太极拳的性质。听的多了,自然就有了这些感悟。
当然了,这个话题太大了,决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述,我也只是通过这么个例子来简单探讨一下而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极.本身就是一种大道!它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及的。咱们这样给它下定义有太多太多的依据了,因此,在咱们背后,在咱们老祖先留下的近五千年的太极文化做靠山!
谈及此处,不禁令我想到这样一个现象:日本、韩国学了咱们一点文化的皮毛就敢整出个茶道、书道,学了些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就敢整出来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跆拳道等一大堆的“道道”来,咱们却总是谦虚地称自己的东西为茶艺、书法、太极拳……众所周知,“道”可是比“艺”,“法”、“拳”、“术”等什么的“道行”深多了?!
由此试问.作为太极文化载体的陈氏太极拳被最终定性为一种求索之“道”又有何不可?
总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太极文化。博大精深。就我个人的小小体会加上浅薄的人生阅历来说.目前也只能思索、探索这么点皮毛而已。不妥、不到之处,还请同道前辈长者不吝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