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地活着

(2011-10-07 22:17:10)
标签:

文化

艺术地活着

[/西江月冷]

几年前,同事曾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诗意地栖居》。当时,我便对这样一个名字有了好感,且时不时思考这样一个话题。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活着,该是多么幸福和快乐的事情。若寄居山林,怀一颗真美朴善之心,自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生活意境。古时的陶公,定然是走进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的。却现今楼房高立,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移步山林的幽静都难实现,更别说告别人群,长居山野。转念一想,又有古人“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在心中荡漾,便觉得诗意该是存放于心的美妙感觉,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和积极生活的态度。

前几日,又在网上看到一文,大概的意思是说,人该接近艺术,艺术不但是精神的财富,更能让人活得充实而幸福。这样的话语我是赞成的,至少在我看来,艺术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既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它就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生活中如果只有物质的存在,该是多么的单调,而人类的历史,也未必能够发展到今天。

艺术的门类众多,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等,哪一样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多的人对它不屑一顾,只埋头于金钱和饭桌。灯红酒绿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器官上暂时的享受和满足,而实际的情况是,更多的人却在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里,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内心的幸福。

那么,现在的人们到底缺失了什么。其实除了艺术,还有信仰,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似乎都在物欲的侵略下,慢慢地枯萎甚至消失。人们正在走向动物化的深渊,人们距离自身的精神越来越远。这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更是对自我的一种蔑视和践踏。

小时候我并不懂得美术,对艺术也无从而知。但我记得在我的童年里,除了乡亲们劳作的汗水和古铜色的脊梁,还有合家的欢乐与嘹亮的歌声,更有亲近自然的浪漫和内心的诗情。那时的人们懂得感动,知道情感是一份生活的财富,知道人与人之间手拉着手。所以才有了贫穷孩子的百家衣,百家锁。哪怕到了现在,记忆中的童年永远是一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风景。大概这也是在许多人的心里,为什么一直回味童年的原因。

我真正了解美术,是在父亲去世那年。少年的我,那时开始自学绘画,欣赏并临摹了许多世界大师的美术作品。大学以后,我又读《凡高传》,《伦勃朗》,而在美术史论和艺术概论的学习中,更是犹如推开了一扇艺术之门,我看见的不只是大师们的艺术作品,更多的则是他们内在的艺术精神和面对生活的态度。

也许在贫瘠的物质生活里,他们的生活并不诗意。但他们的生活是艺术的。他们的心里装着永恒的梦想,他们的精神世界真实而朴素。他们的心灵是高贵的,他们一路不停地向着阳光奔赴。所以,我觉得他们才是珍视生命的人,他们对生命的尊敬甚至到了膜拜的程度。

我们不是艺术大师,我们也难以创造像他们那样的艺术高度。但我们可以让艺术与生活同行。我们可以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升华情感,感受生活。我们可以用歌唱表达心情,可以用自己的歌声鼓舞别人。我们还可以舞蹈,可以欢笑。

以前的时候,我曾对同事说过,我们懂得艺术,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特别的财富和恩赐,他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并拥有了心灵的高度。而一些人,为什么偏偏舍下上天的恩赐,投身物质的泥流。

乃至看到身边的一些年轻人,突然间病逝而去,生命之痛转眼即来。这时,我们是否应该觉得,物质的追逐已变得那样单薄与可有可无。当然,我并不排斥物质的存在,亦不喜欢贫寒饥饿的生活,但若一心钻进了孔方兄的肚子里,人生何不是一种悲哀。有的吃,有的用,不求富有,但求安宁,想来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

那日,偶然看到了当代著名画家冷军的一段访谈。他说,我不求金钱的富有,我只想用卖画的钱,供我画画。如今,他的画是轻易不卖的。他说现在的绘画市场,没有真正的终端。就是说,更多的购买者,扮演的不过是中间商的角色。他们买画,是看好了作品的市场,再好的作品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谋钱的工具。而真正的终端,我想定然是喜欢那画的,定然是有着艺术的信仰和精神的追求的。

于是每日不去画画,每日不做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事情,我便觉得日子虚度。而物质的获得,在我眼里竟是越来越浅。 2011-1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