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历史简述
(2012-02-01 06:59:26)
标签:
知识/探索历史 |
分类: 海伦历史 |
一、 海伦的由来
海伦市,以海伦河得名。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水獭”之意。因海伦河中盛产水獭,故名。海伦设治时便由此得名。
海伦的山水
布伦山(大青山),即小兴安岭,亦称内兴安岭。
禄马山,分前、后禄马山,俗称哈拉巴山,双录乡源于此。现在称东哈西鹿是错误的。
乌喇猛安山,在今天爱民乡爱军村黄家岗一带。
海伦山,在今天前进乡光荣村南毛子屯一带。
北伦山,在布伦山南侧,小兴安岭山峰之一。
小炉山,在北伦山南侧,小兴安岭山峰之一。
绥楞额山,即今绥棱阁山。
帽山,在今望奎县东部。
通肯河,发源于布伦山,在兰西县入呼兰河。
海伦河,俗称开凌河、开兰河,发源于乾字六向头井,在伦河镇入通肯河。
扎音河,又称扎喀河,发源于布伦山,在永和乡入通肯河。
克音河,俗称泥河、黑泥河,上游为双岔河,入呼兰河。
头道乌龙沟子,发源于望奎海丰镇,入通肯河。
二道乌龙沟子,发源于望奎莲花镇,入通肯河。
三道乌龙沟子,发源于望奎莲花镇,在永富镇入通肯河。
靰鞡沟子,发源于共荣乡崔家烧锅,在经联丰水库入海伦河。
颜喜河,发源于井家店林场北侧,在种畜场注入通肯河。
碧拉河(毕喇河),在亨字头甲六井(新生乡合心村),已干涸。
呼兰河,为海伦与绥化的界河。
乌裕尔河,为海伦县与龙门县的界河。
二、通肯副都统(1899-1906年)
东荒围场
索伦箐嘴子(苏尔沁咀子)
通肯副都统辖区
黑龙江将军辖区下设的二级军区。 1899年5月4日,清廷批准在东荒围场新垦地增设通肯副都统。1903年春,于海伦河北筑通肯城副都统城。通肯副都统管辖范围,包括今海伦、拜泉、青冈一带地方。1906年1月16日,裁撤通肯副都统,设置通肯协统衙门,俗称旗署,延续到1922年。
黑龙江七个副都统
黑龙江副都统驻黑河市瑷珲镇,墨尔根副都统驻嫩江县,齐齐哈尔副都统驻齐齐哈尔,布特哈副都统驻讷河市,呼伦贝尔副都统驻海拉尔市,呼兰副都统驻呼兰区,通肯副都统驻海伦市。
大事之一:开垦通肯河流域
1895年7月,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上《开垦闲荒敬陈管见折》。之后,黑龙江将军恩泽、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又联名上奏,开垦通肯流域。1895年9月9日光绪皇帝谕:黑龙江通肯河一段,著即开禁,与克音、汤旺河、观音山等处,准旗民人等一律垦种。同日,命副都统衔前驻藏邦办大臣延茂,驰往黑龙江查办开荒事情。1898年到1900年,通肯河流域合计开荒75.1万垧。
开荒办法
1、毛荒45晌为一方,四方为一区,九区为一井。即每井36方,1620垧。按乾坤恭宽信敏惠营旗列井。
2、每井按32方1440晌垦种,预留四方180晌安屯建房。每方拨房基5晌,计160晌,余20晌为义学、义仓之地。
3、荒价,每垧二吊一百文。
4、第六年开始土地税,每垧每年660文,其中600文为正项,60文为办公费用。
5、拨分荒段的方法是抽签领地,签分井、区、方三筒。
大事之二:修筑通肯城(1903年)
1903年春,王希武店(东风镇育村村)北一里多的空地上,竖起房架子。夜里被国家屯的哥俩领人拉倒,人们便把这块地叫做“趴蛋城”。(国家兄弟是岫岩人,国念作“鬼”,人们把国老大叫大老鬼,老二叫二老鬼。)后来在乾字三行五井以北建起通肯城,在北二道街修建府第(今市医院),在城西南角建副都统署(今省机校)。
人物:庆祺(1850-1919年)
庆祺(1850-1919),汉军正白旗人,袁氏。庆祺是明末袁崇焕的后裔。他的祖父是富明阿,寿山、永山都是他的叔父。1899年庆祺被任命为通肯副都统。1900年6月庚子之乱,庆祺奉命调往前线,战后仍主持通肯副都统垦务。
三、海伦直隶厅(1905-1908年)
直隶厅
清代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清初多设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在东北为新垦地区所设的地方政府的过渡机关,直接隶属于将军。相当于府的,有属县,置五品同知。相当于州的,置六品通判。海伦厅即是抚民同知。海伦直隶厅设置于1905年1月29日,先后辖有青冈、拜泉二县。1908年8月5日升为海伦府。
1906年8月,黄钰在海伦庆祺府第开署办公。之后闹胡匪,黄钰弃城逃走,派木兰知县辛天成署海伦同知。9月,通肯协领衙门成立。11月胡匪进城。1907年1月底胡匪被驱走,辛天成进城接任。
人物:辛天成(1865-1937年?)
辛天成,字九丹,号韭髯,四川屏山人。科考及第。1905年9月调黑龙江差遣,署理木兰县知县。1907年1月署理海伦直隶厅同知,1908年4月实授,同年8月海伦厅升为府。1912年初第二次来海伦,署理海伦府知府,1913年改为海伦县知事。1925年2月第三次来海伦,任海伦县知事。其诗词楹联杂文手稿由子女校订出版,名为《韭髥杂俎》。
辛天成的政绩,1、开展城基,确定海伦镇今天的建设规模。东西七里七,南北六里六,东西南北各四道街。2、兴办学堂,与全国同步,推广新式教育。建高级小学,城内四所小学,农村7处小学。3、发展经济,富庶一方。4、编纂了第一部《海伦县志》。
德政牌楼(1913年)
牌楼匾额:福星重照。牌楼楹联:
九丹知事先生德政
君岂百里才,忆当年播化琴堂,甫经两载弦声,已足使商出其涂,农有余粟;
人称万家佛,幸此日重依棠宇,征诸一般舆论,犹共惜去予太早,还我何迟!
火烧刘重修牌楼(1925年)
1921年春,海伦大火,烧毁了德政牌楼。1925年2月辛天成又来海伦任职,商会决定重建牌楼。商会公举刘二爷办,因为那场火他损失很大。牌楼修完了,刘金山从中得点实惠,也得罪了不少人,背后叫他“刘二不爷”。
四、海伦府(1908-1913年)
1908年6月8日,升海伦直隶厅为海伦府。1913年1月,奉大总统第五号教令,全国府厅州一律改为县,海伦府改为海伦县。
海伦府辖区:海伦县、青冈县、拜泉县。
面积:海伦县13000平方公里,青冈县2685平方公里,拜泉县3599平方公里,合计19284平方公里。
五、民国时期的海伦县(1913-1932年)
海伦疆域:东至绥楞额山邻绥楞县;西至通肯河邻拜泉县;南至呼兰河邻绥化县;北至乌裕尔河邻龙门县。面积:共二万六千。
大事之一:北部划出通北县(1912年)
1912年9月,设置海伦府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1913年,省署派员为通北稽垦局勘界。通北县南界通肯河,北界乌裕尔河,东界安古镇,西界拜泉县,总面积约3300平方里。其中已开垦熟地西部北字段47井、东部天乙公司段32井,计79个井子,12.8万晌。
大事之二:南部划出望奎县(1916年)
1916年9月望奎设治局开办。从海伦县三道乌龙子沟以南,划出13万垧地给望奎,面积2320平方公里。望奎县旧名双龙城,土名五井子。望奎是“遥望卜奎(即齐齐哈尔)”的意思。
大事之三:编辑《海伦县志》(1913年)
《海伦县志》,辛天成编撰,1913年出版。分总论、地志门、政治门、教育门、实业门、财政门、兵制门等七部分,二万多字,附有表格二、地图二。《海伦县志》记载了海伦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十分重要。耕地:439,339垧,荒地:192,010垧,粮豆总产为39444万斤。单产:909斤\垧。财税收入:1,539,480吊江钱,其中含警费:87,604吊,学费:43,802吊。民户:33874,人口:259536,男:147002,女:112534。城乡学校:38所,其中高等小学1所。县署在北二道街,瓦房十五间,草房六十间(今市医院)。
大事之四:海伦大火(1921年)
1921年5月6日,海伦城内发生重大火灾,持续数日。大火由海伦南牌楼一直烧到北大沟(现在县人民医院西侧),全城三分之二的房屋被大火烧毁,3000余户受灾。大火是王巡警在禁火的大风天,迫使泰山楼饭店为其点火炒菜,灶火上房引起的。
大事之五:吴大帅阅边(1923年)
1923年7月18日,吴俊升阅边到海伦。吴俊升从南门进城,部队在西门外扎营。第二天,吴俊升到海北镇,给天主教堂写下“鼗铎西来”的匾额。
大事之五:建立海伦初级中学(1924年)
海伦初级中学的前身是第一高等小学,始建于1909年。1924年春,富安保回海伦就任高等小学校长,随后成立教育会。经过半年的多方奔走,终于得到县公署、省政府允准,于同年10月8日成立了海伦初级中学校。建校后,由首任校长富安保先生拟文,国文教员董学舒先生书写了“海邑洪炉”匾额。
大事之六:呼海铁路通车(1928年)
1925年9月4日,由黑龙江省政府发起的呼海铁路公司正式成立。呼海铁路自松花江北岸的马家船口经呼兰、绥化等地到海伦,全程19站,全长221公里,共有机车28台,客车39辆,货车443辆。股本1000万元原定官商各半,后因商股筹集不多,便全改为官办。1925年10月动工,1928年12月15日竣工。经过半年试运行,1929年7月1日举行正式通车典礼。
大事之七:马占山建立抗日省政府(1931年)
1931年11月22日,马占山从齐齐哈尔撤退到海伦。黑龙江省政府、副司令公署均设在海伦广信公司院内,立即开始办公。省政府政务处、秘书处、军事处、警务处、情报处、财政处、教育处、实业处分驻于各商号,如南街兴合公、东街兴合衡、北街裕泰永等地。1932年2月23日,马占山赴齐齐哈尔,大部分省府人员仍留驻海伦。4月2日,马占山离开齐齐哈尔,6日到黑河。5日于途中电告全国,声明抗日立场。5月20日到海伦。5月30日、31日,日寇飞机6架,两次轰炸海伦县城,炸毁商铺50余家,民居60余家,死伤百余人。6月1日,在三门谢家大车店会见国联记者米海斯、林德,揭露满洲国内幕。7月30,在安古镇、罗圈店地区突出日寇重围。
六、伪满时期的海伦县(1932-1945年)
1932年6月1日,日寇入侵海伦城。3日,日寇28旅团长平贺贞藏举行入城式。当时,海伦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1939年6月,划归北安省。1945年8月,重归黑龙江省。
大事之一:鸦片专卖
1932年11月30日,颁布《鸦片法》,建立鸦片专卖制度,以毒养战。海伦县有南海楼、东海楼、西海楼、迎宾楼、聚贤楼、筱蓬莱等6家零卖所,11家大烟馆,40多家妓院。1938年吸毒人员,男9891人,女6587人,计16468人,占总入口的4.8%,(人口34308人)。
大事之二:修改学制
1938年1月1日,实行“四二四”学制:初级小学改称国民小学,学校114所,学生9986人。高级小学改称国民优级小学,学校18所,学生1744人。初级中学改称国民高等学校,国高1所,女高1所,学生528人。(1942年《海伦县政一览》)
大事之三:建开拓团
1938年5月3日,公布《开拓团法》。在海伦建立了群马、万顺、三井、叶家、对店、海风、水师营等7个开拓团,合计:2966户,3848人,强占土地111490垧,其中耕地1482垧。
大事之四:推行勤劳奉仕
1939年,公布《国兵法》,强迫18周岁的男青年当国兵,服役三年。1942年11月18日,又公布《国民勤劳奉公法》,规定体检不合格者为“国兵漏子”,编入勤劳奉仕队,连续服役三年,进行军事训练,每年要做四到六个月的苦役。
大事之五:强迫粮谷出荷
1939年11月2日,公布《满洲特产物专管法》,强行“粮谷出荷”。每年秋后组织棒子队深入农村,挨户进行武力搜荷。警察、特务搜仓挖窖、翻箱倒柜、扒炕洞、抠棚顶、捅草垛、扎坟地、糊灶门、封碾磨。对完不成任务者,就采用跪砖头、坐井台(冬天光腚坐冰上)、灌水、棒子打、鞭子抽、刺刀扎、吊大挂等酷刑逼粮。屯屯遭劫,户户遇难,大户人家卖车卖马买粮出荷,小户人家逃荒要饭,卖掉妻子儿女。海伦出荷粮数量:1940年2亿斤,1941年1.8亿斤,1942年2亿斤,1943年2.5亿斤,1944年3亿斤。全县粮食总产4亿斤,占75%。
大事之六:抓劳工
1940年公布《统制劳务》条例,规定18至50岁的男人都有当劳工的义务。1940年至1942年,海伦共抓劳工8800人,送到矿山、林区、军事基地做苦力。劳工每天劳动16个小时以上,吃苞米面、橡子面混合的窝窝头,住窝棚和破房子,身下铺着破草包,身上盖着破麻袋,半截砖头垫着脑袋,衣服破得不能穿,身披洋灰袋子,承受着非人的折磨,多数难以生还。军事工程完工后,日寇为了保密,还把参加修筑的劳工全体活埋。
大事之七:处罚经济犯
1941年3月30日,公布《饭用米谷配给要纲》,实行粮食配给。规定甲类粮(细粮)只供给优秀的大和民族,乙类(粗粮)供给劣等的中国人。中国人吃大米白面是犯罪行为,称为“经济犯”。要受到当街罚跪、棍棒毒打、刺刀开膛、抄没家产、判处徒刑等处罚。
大事之八:强行思想矫正
1943年9月,公布《思想矫正法》。各县设若干矫正院,把有“危险倾向”的无辜者抓进矫正院,进行“精神训练,矫正思想”,时间长短不等。被矫正人员每天要强迫劳动十几个小时,稍有懈怠,就被施以吊大挂、抽皮鞭、灌辣椒水、夹手指、跪砖头、举板凳等酷刑,很多人被摧残致死。
七、解放后的海伦县(1945-1989年)
大事之一:土地改革
大事之二:走社会主义道路
绥棱林业局始建于1948年,1953年正式投产,总面积214802公顷。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四次划给绥棱局15万公顷。通北林业局始建于1958年,1965年正式投产,总面积309800公顷。整个通北局是海伦的,现在的井家店、通肯河、双河林场属于通北林业局。
大事之四:产粮大县
大事之五:根治洪涝
从1948年10月到1967年11月,海伦县用了20年的时间,坚持蓄、泄、截、防、排、改六结合的方针,对海北、联合、伦河三大涝区进行综合治理。修筑了6座大中型水库,挖人工河6条,开中小型渠道100多条,加固河堤500多公里,治住了洪涝。1958年7月,海伦组织了万人大会战,以肩挑人抬的方式,修建东方红水库。水库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库容1.62亿立方米,灌区水田面积20万亩。
大事之六:“粮食两本账”
大事之七:基地县实验
大事之八:水稻旱育稀植
原正市(1917-2002年),日本著名水稻栽培专家,1991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农业奖章,是黑龙江省荣誉公民。中国水稻高产稳产,育种靠袁隆平,栽培靠原正市。1982至2002年,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足迹遍布30个省市区,工作日超过1800天。原正市来中国,第一个试点是扎音河乡东太村,连续工作六个月,以后曾14次到东太村。原正市逝世后,中国政府为他铸造了两尊铜像,分别安放于北海道和长沙中日友好公园。2008年5月,按原正市遗嘱,把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扎音河乡东太村。
大事之九:“三制两改”
1987年到1992年,钟雨亭任县委书记期间,大力推行“三制两改”,即实行土地耕暄制、培肥制、轮作制,改造低洼易涝地,改造坡耕地。这期间全市水田发展到40万亩,为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海伦市(1990-)
大事之一:撤县设市
1989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伦县,设立海伦市(县级),以海伦县的行政区域为海伦市的行政区域,仍隶绥化地区。1990年1月11日,正式撤县设市。
大事之二:创建大豆文化城
2002年2月,海伦荣获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优质大豆之乡”称号。海伦市委及时提出了创建“这个大豆文化城”的构想。2003年12月,出版了由高庆文、曲国栋、李秋晨主编的《豆乡抒怀》。十五年过去了,“海伦大豆”“五常大米”早已成为黑龙江农副产品的名牌,享誉全国。
大事之三:打造黑土硒都
2016年9月12日,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授予海伦“中国黑土硒都”的称号。海伦465万亩耕地100%天然含硒,农副产品普遍含硒,大部分达到富硒标准。海伦提出了打造“中国·黑土硒都”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富硒产业、打造高精产品、提升农业档次、促进富民强市”的开发思路,制订了富硒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