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和诗的内容和形式

(2011-04-30 04:26:42)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分类: 诗书理论
 

    现代人比较注重和诗的形式,常常忽视和诗的内容,产生了舍本求末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说一下。

  在秦汉时期,就有诗歌的唱和了,官场上有和诗,文友之间也有和诗,只不过那是古诗。格律诗的唱和应当起于唐朝,因为唐以前没有格律诗。最常见的是贾至和文友们的早朝大明宫之作了。诗作大略如下:

  原作:


    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文友们看到之后,纷纷和诗: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 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乾。

  独有凤凰池上客, 阳春一曲和皆难。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还有一些早朝大明宫的和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正在贬官的刘禹锡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酒宴中,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这是比较著名的唱和诗。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红楼梦》中有很多的唱和诗,其中第三十七回中以白海棠为题的唱和诗很著名。请看原文摘录:

  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道: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又看宝玉的道: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的道: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先笑说道:“我却依韵和了两首,好歹我都不知,不过应命而已。”说着,递与众人。众人道:“我们四首也算想绝了,再一首也不能了,你倒弄了两首。那里有许多话说?必要重了我们的!”一面说,一面看时,只见那两首诗写道:  
    白海棠和韵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那虚廊月色昏!


 


  从上述三例可以看出:

  和诗就是唱和、唱酬、酬唱,也就是一人先唱,他人和之。其特点:

  一、从内容上说,必须同一,即同一内容,同一主题。成语有一唱一和,说的是就一个问题,两个人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进行解说和论述。如果是说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以上的问题,就不能叫做一唱一和了。这是《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咏白海棠》三个例子的共同之处。换言之,你早朝大明宫,我烧炭南山中;你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我登黄鹤楼;你咏白海棠,我歌大漠孤烟直,那不让人笑掉大牙吗?和诗上出现的文不对题的问题,古人也存在,因而误导了今人。一些现代人不知天高地厚,动辄《步杜甫##韵》,实际上诗的内容和杜甫的原诗距离十万八千里。其原因是曲解古人,误以为同韵、步韵、依韵不是和诗,可以随便叫,随便写,成为笑柄。照这样理解,几十万首唐诗,只有几十个韵部,那都是万首以上的同韵和诗了。


  二、和诗大致有四种方式:1、次序,亦称步韵,即亦步亦趋,用其原韵原字,而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2、从韵,即随从原韵,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3、依韵,亦称同韵,即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4、作诗酬和,不用首唱诗原韵。但是,请记住,只要出现依韵、次韵、从韵、步韵、同韵、酬和字样的,都在和诗的范畴之内。


  《咏白海棠》是步韵和诗。《早朝大明宫》、白乐天和刘禹锡的诗都是酬和。


  从韵的诗请看下例:

  【原诗】


    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

  秋天如镜空,楼阁尽玲珑。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

  鸟行看渐远,松韵听难穷。

  今日登临意,多欢笑语同。


  【和诗】

    温会《和登武担寺西台》

  桑台烟树中,台榭造云空。

  眺听逢秋兴,篇辞变国风。

  坐愁高鸟起,笑指远人同。

  始愧才情薄,跻攀继韵穷。


 


  依韵的诗请看下例:

  【原作】

    王安石《愍儒坑》

  智力区区不为身,欲将何物助强秦?

  只应埋没千秋后,更足诗书发冢人。


  【和诗】
    严复《和荆公愍儒坑》

  范睢蔡泽兼商鞅,知足强秦不庇身。

  若道学葵先卫足,称诗发冢政能臣。



  以上见解,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