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幅照片是在网上找的,我当时没有照。是前门大街的牌坊。
北京纪行(十一)
第六天(续)
回到前门,吃过饭后就是休息,儿子又开始看电视。晚上我要儿子出去转转,他不愿离开电视,赖在屋里不出来,我只好自己去溜达。说实话,来北京这么多天了,在前门大街进进出出的无数次了,但一直没有正儿八经地转一转。好容易今天清闲一点,下楼去转一转就别有风味。要说北京嘛,就是一座耐得住咀嚼的城市,灰色的老房子、红墙绿瓦的古建筑、横七竖八的老胡同,足够你慢慢品味的,没个一年半载的,你是品味不出她的魅力与韵味的。前门大街一带,就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完美结合。灰、红、白、绿是她的主色调,古老醇厚中透着明快的现代气息。既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又有壁立高耸的巴洛克风格。既有长条形、三角形的布质酒帘,又有黑底泥金字木质招牌,还有现代的灯箱招牌。街上的花坛、灯笼、垃圾箱的造型,也与整个街道的风格融为一体,既古朴、典雅又精致、现代。傍晚时在前门大街徜徉,是十分惬意的事。其实说实在的,如果不算昨天的长城噩梦、除去一些好用白眼球看人的不良分子,北京还是很可爱的。北京的警察态度较好,对人有礼貌,大街上也没有横冲直撞、拧眉立眼、流里流气之人,旅游景点的瓶装水、饮料、小食品也不比别处贵多少,作为真正的北京人,应该是幸福的。


祥蚨瑞在鲜鱼口旁边
祥义号在大栅栏

同仁堂也在大栅栏
在外边转了一小会儿,最终还是放心不下儿子,又急急返回旅店。心里想着,还得让儿子出来走一走。我就说,儿子,出来走走,外面不热,挺风凉的,鲜鱼口那边有小吃,咱们去吃小吃。儿子还是有点不情愿,但想想能吃小吃,也就同意了。
我和儿子一路游逛,向鲜鱼口走来。路旁有个吹糖人的小店,吸引了几个人在那里围看。有个手艺不熟的女子,估计是老板的朋友,也吹了一个糖葫芦,结果比例不协调,弄得上下一样大小,引得围观的人一阵浅笑。儿子对糖人、糖画最感兴趣了,在哈尔滨时就喜欢买,这次看到了,又想买,可惜路上不好带,就不得不打消了念头。
往前走了几步,有个小胡同,露出一角绿屋顶,瞅着不错,我就领着儿子拐了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家皮影戏院。一楼是皮影道具展厅,免费参观,楼上是戏院。皮影花花绿绿的,做得不错,本想买一个回去,但一问价得七八十元以上呢,加上儿子也不太感兴趣,我们就略略观瞧就出去了。
终于来到鲜鱼口了!大街左右都是老字号饭馆,什么同德和、烤肉季、炸糕辛、朝阳楼等等,都是有相当历史的老字号。朝阳楼据说建立于1636年,算起来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小吃是相当的丰富,什么驴打滚、云片糕、豌豆黄、酸梅汤、雪梨膏、老酸奶、莜麦面等等,应有尽有。同德和是主卖刀削面的,两位削面师傅就站在窗玻璃后面,对着两口大锅表演削面。窗外上方是一块电视显示屏,反复播放削面的录像。一块长长的窄木板上,放着和好的面剂,两位师傅手持削刀(看起来好像是白铁片),手臂飞动,长长的、白白的面条就飞一样落入锅中,真应了店门上的那副什么柳叶、银鱼的对联。一个女老外趴在窗子上看了半晌,表现出惊奇的神色,走的时候见我站在旁边,还冲着我笑了笑,好像我与她有同感似的。烤肉季是卖烤肉的,两个女服务员穿着绛红色的服装,一边烤串,一边叫卖,像是在表演双簧:老北京的羊肉串,吃一串想两串。百年老店的羊肉串,好吃的羊肉串,吃一串想两串,10元一串的羊肉串。引得不少游人驻足围观,笑呵呵地看着她们。有的游人就给她们拍照,两个姑娘显出不好意思的神色,羞涩地笑着说我们不是美女,别照别照。那游人就说是美女是美女,给美女照个像。那两个姑娘就笑着又开始了她们的叫卖。
走了一会儿,我问儿子要吃啥,他瞅了瞅,说是要吃炸冰淇林。好,就吃炸冰淇林。我们就走进炸糕辛的店里。由于天色较晚,店里人不是太多。儿子要了一份炸冰淇林,10元一盘。我本想要几个炸糕,又怕像上次要麻豆腐一样吃不下,就想问问顾客。正好一对情侣走进来,小伙子长得是一表人才,白白净净的,个子高高的,帅气得很;女孩是个高挑个,白净美丽,真是天生的一对璧人。进屋后两人就要了一份炸糕。我就走过去问她们炸糕好不好吃。小伙子瞅了瞅我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个姑娘倒是快人快语,“好吃,这是北京最好吃的炸糕,我经常来这吃。给你儿子买两个尝尝。”小伙子补充说,“我女朋友最爱吃炸糕,每次都来着吃。挺好吃的。”我就说你们是本地人?他说是北京人。接着就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哈尔滨的。他们就说那是个好地方。我说是不错,哈尔滨挺好的。本来我想给他们照张像的,但没好意说。我谢过他们,就去买炸糕。炸糕有两种,一种是桂花炸糕,一种是奶油炸糕。我只想尝尝,不想多买,又怕碰钉子遭笑话,就讪讪地问:“我买两个炸糕行吗?”店主马上答道:“行,买一个我们也卖。”我就要了两个炸糕,共计4元钱,感觉应该是不贵了。本想要一个奶油的、一个桂花的,一问才知道奶油的卖光了,只有桂花的了,我就要了两个桂花的。在等待的空当,我看了看店里的状况,墙上写着炸糕辛的历史,介绍了炸糕的特点,“馅大、皮薄,外焦里嫩,一吃满口留香。也称‘满口香’”。一会儿,炸糕端上来了,我问儿子吃不吃,儿子说不吃。我就劝他吃一个,他还是不吃。那个女孩就对儿子说道:“挺好吃的,尝一尝,给你爸爸一个面子。”儿子还是不吃。她就又说:“快尝尝,给你爸爸点面子。”儿子这才呲着他的小牙,用门牙咬住一点点边角,拽下猫食似的一小点,算是满足了我的要求。看来这两只炸糕只得我自己享用了。我咬了一口,热乎乎的,确实是馅大皮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但似乎有点过于甜腻了。其实东北也有炸糕,我们那里叫油炸糕,跟炸粘豆包差不多,外皮是较厚的,吃起来很有咬头,与北京的炸糕不一样的。


炸冰淇淋
吃完了炸糕,我和儿子又往前走。走到路口,看看到头了,我就向南边拐过去,又是一片天地。沿街都是小摊,卖蚵仔煎的特别多。儿子一路上兴致不错,似乎比我懂行。说炸糕辛是老辛家开的,只有做得非常有名,才能把姓氏放到店名里,像烤肉季就是老季家开的。又说蚵仔煎是台湾小吃,就是煎鸡蛋,里面放点虾呀什么的,没什么。我就问他吃不吃,他说不吃。本来他最爱吃小吃了,听到他说不吃,我反倒感觉有点对不起他似的。那个卖蚵仔煎的就说,一份15元,最便宜的啦,别的都卖20元。儿子还是说不吃,我就带着他往前走。一会儿看到了一棵乌木,又高又大的,说是台湾的。后来有人说是水泥筑的,假的。我想,用水泥假造一棵乌木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吗?
过了乌木,只见前面有个地下饮食城,近前一看,原来是台湾小吃城。里面是一排排的店面,就像街道一样,不愧为小吃城的称呼。大都是担仔面、红面线、虾子羹、蚵仔煎之类的小吃,感觉挺贵的。儿子是个节俭的孩子,看到价钱,就拉着我说不吃太贵了。后来看到了一家卤肉饭,8元一碗。儿子说就吃这个吧。我就去买饭,老板问我有卡吗?我说没有,她说那你快去办,9点半就关门了,卡可以退。我一看,只有半个小时了,就领着儿子飞跑着去办卡。很顺利,交了钱就办了卡,这边卡交上,那边就吃上了饭。儿子一边吃一边说好吃,比妈妈做的好吃。
吃完了饭,儿子说太饱了,有点撑了。我说那就回去吧,明天再来吃。儿子却说明天不来了,让我很惊讶。他一直都非常喜欢吃的,怎么不想来了呢?让我想不通。可能是太懒嫌累的缘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