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论《山海经》佐证汉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013-01-15 14:27:40)
标签:
杂谈 |
九论《山海经》佐证汉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石云龙
《山海经·西次一经》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马,而东南流泛于江。”汉桑钦撰《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东南过江州县东,东南入于江,即今之重庆市。
这两条经文都说,水的源头出自嶓冢山。后者的错误在于嶓冢山的水,不能流到沮县,沮县东狼谷是沔水的发源地。
一、汉水得名,汉天河也,《尔雅》箕斗之间,汉津也。
古唐尧时代,洪水滔天,禹承父业,疏导山川,分封天下,设九州,其中上对应着天上的参宿天河,下处于岷山之阳,江水、汉水之间。巴蜀之地为梁州,天上的汉津,地下的汉河,故名汉水。《蜀本纪》言:蜀地的山川灵气,对应天上的井星照耀,长江、汉水在境内流过。《河图括地象》中言:江、汉之精气,对应天上的井星,帝王因此昌盛,神灵因此降下福祉,是江、汉之荫呀。
二、汉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嶓冢山位于松潘高原岷山东麓天水县西,汉水所出,即《禹贡》之嶓冢山。
我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主要活动在中昆仑山脉,松潘高原,嶓冢山汉水流域。初期主要是伏羲氏和华胥氏,伏羲氏主要在天水、秦安及其附近地区活动,而华胥氏族主要在华山以西汉水以北一带活动,后来融合重组成一个较大的伏羲氏族。由现代考古发现,甘肃天水秦安县大地弯文化遗址则可能是伏羲部落最早的遗存。后来分东西两支,逐步迁徙。向东迁徙的路线是沿渭水东移,然后沿黄河直抵古雷泽西岸。类似大地弯文化遗存的陕西华县元君庙,渭南北临潼白家等,很可能是伏羲部落在迁徙过程中留下的遗存。雷泽水域辽阔,水产丰富,有利于发展壮大。
伏羲部落的迁徙另一条路线就是嫘祖的先祖南迁的路线,仍从嶓冢山天水秦安县一带沿汉水上游,经陇西西县,《山海经海内西经》“漾水出昆仑西北偶”即此。西县古名西陵,《史记·秦本记》“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郦山下,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的西陵地区,直到公元前691年秦出公仍居在西陵”。嫘祖的先祖顺汉水南下,过祁连即今礼县,昔诸葛孔明,六伐祁山即此。先民们又顺汉水流域过武都氐道,经成县、康县,直达略阳,嘉陵水注入汉水,嘉陵水发源于凤县北嘉陵谷,今之娘娘庙,唐以后古之汉水或漾水更名为嘉陵江水。嫘祖的先祖们又继续南移,过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汉水与白水合,白水即今白龙江,源出西倾山与岷山交界处,葭萌乃蜀王弟,葭萌封为葭侯邑,故名葭萌,即民国昭花县。今广元市之宝轮院。蜀汉时称汉寿。
嫘祖的先祖们沿汉水继续向东南过剑门关,达巴郡阆中进入到蜀中平原。剑门关古称高梁之山。《山海经·中次九经》载:“高梁之山,其上多桃枝,钩端,有草焉,壮如葵,可以走马。”晋郭璞注:高粱之山即今之剑门山,也称梁山,在今四川剑阁一带,主峰为大剑山,可以走马。《西次一经》亦言: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可以走马。在天帝之山的上条经文即是“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桃枝、钩端:袁珂注:桃枝、竹名,《尔雅·释草》桃枝四寸有节疏:凡竹相去四寸有节,名曰桃枝竹。
三条经文所载内容和地理位置,如此相似,不是巧合,而是《山海经》的作者对于上古先民沿汉水流域进入古蜀沿途景况的真实写照。
《山海经》载:“伏羲生于成纪,迁徙陈仓(今宝鸡市)黄帝初都陈亦在此”。
昔嫘祖称雄“西陵氏”,黄帝慕名嫘祖发明野蚕家养,丝衣被天下,亲临西陵向嫘祖求婚。他俩初恋时,俩人骑着骏马来回奔驰在高粱山上,轩辕欢唱道:“嫘祖妹,我爱你心灵手巧织丝衣,巾帼英雄女中魁“。嫘祖和唱:轩辕哥,我爱你敦敏神灵逞恶顽,统一万邦创国基。这些毫情青音长期回响在江汉的河谷之间。阆中古名巴西,昔始皇初政,流宰相吕不韦于此,后刘璋之分三巴,此其一巴,蜀国时张达、范疆害张飞于此地,飞首投献于魏,而魏王厚葬之。阆中是中国古城之一,有传伏羲生于阆中,并非偶然。
伏羲氏族,东西迁移,不是一次到位,他们以猎为生,随遇而安,经过若干年代逐步移动最后才定居下来,所经过的区域都留下遗存,如汉水流域的广元市中子铺遗址。中子铺南边的邓家坪遗址就是在迁徙中留下来的实证。上古之际,遍地是荆刺,草木覆盖大地,秦岭阻隔。俗语说,蜀道难,难如上青天,那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道和公路,只有沿水道舟船,最终到达了川北盐亭青龙山定居下来。盐亭县地处汉水之西,故名西陵氏,这条水路全长千余里,沿河两岸土沃民淳。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母亲河。《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即巴陵,巴陵地在今岳阳。既然东陵在长江流域,则西陵也必然在长江流域,但在长江干流没有西陵的记载,只能在长江支流上,而汉水是长江的支流,盐亭地处汉水之西,故称西陵氏。上古之际,川北盐亭境内的山多称西陵山,境内的河流多称西陵河西陵绸等。
上古时代,地名随人走,嫘祖教民野蚕家养,足迹所至都有西陵的名称,如公元前771秦襄公居住在汉水源头的西陵,也是最早见于史籍的西陵之词。
嫘祖的先祖定居在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这是古代的西陵氏,其传说不是偶然的。秦汉以来有多种说法,《华阳国志·蜀志》开篇就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话出自宋罗苹《路史》,上古《世本》,西汉扬雄:《蜀本纪》、东汉《本蜀论》,上面都有这两句话,可见那是古代传说的遗存。《华阳国志》明确此语出自纬书《洛书》,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区(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蜀巴矣。
《路史》注引《质甲开山图》:人皇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提地在今甘肃秦安,伯阳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水经注》也说:刑马山之伯阳谷其地在渭水上游,在天水秦州一带。蜀《秦密传》:三皇乘衹车出谷口,谓之斜谷。此路明是一句神仙话,雀鸟都难飞过斜口,只有驾仙车入蜀了。然而,汉水才是嫘祖的先祖们入蜀的必经之路。
三、千古奇冤
《山海经》言:“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江,被后人羼为沔),明白告诉人们,汉水的源头是嶓冢山,东南流注于长江,是中华始祖入蜀的必经水道,几千年来为什么被淹没呢?《禹贡》言:“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滋,入于大别,南入于江。”它说嶓冢山导的是漾水,而不是汉水,漾水流入沔水才变为汉水。将汉水全部东移,成为千古之迷。近代史学大师蒙文通撰《古地征微》指出:汉水与沔水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源头,是《禹贡》之妄也。《水经注》出版的作者陈桥驿说得更清楚:“《禹贡》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话,这实际上是《禹贡》的错误,因为它把漾水作为汉水的上源。《水经》继承了《禹贡》的错误,它开头就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其实汉水至武都东仍是汉水,沮县是沔水的源头,汉水不能流到沮县与沔水相汇合,汉水和沔水是两条完全不相涉的河流。但古人误以为汉水是沔水的上源,才有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影响很深。晋常据《华阳国志》不仅附合《禹贡》的错误,认为《禹贡》是圣人所作的经书,更是锦上添花,错上加错。他妄言,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道漾为汉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合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成为东西二条汉水,东汉水至今湖北沔口注入长江。西汉水至今重庆古之江洲入于长江,从此有东西两条汉水之说,给后世留下很多含糊不清之词,鱼目混珠,下面略举几例:
1、汉水的由来。
《禹贡》荆州有这样一句话:“江、汉朝宗”。其意是在荆州这个地方江水和汉水都经过这里,而东奔入大海,但没有言明两条河水的发源地。
《禹贡》道九川有这样两句话:“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其意是道嶓冢山的漾水向东流去,成为了汉水至今湖北省沔口注入长江。但早《禹贡》一千余年的《山海经·两次一经》却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江,被后人羼为沔,而《水经》仍为江)其意是,道嶓冢山的汉水,向东南方流入四川重庆注入长江。其流向得到《水经》的赞同,但其水名为漾水,因附和《禹贡》有嶓冢道漾之故。
上面两条经文都言嶓冢山仅有一条河流出现两个水名,《禹贡》曰漾。《山经》曰汉,这是问题的核心点。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首先要理清沔水的来龙去脉,《水经》言: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其方位是对的,但不知在何处。而今人周明初校注《山海经》言:沔、河水名,源出今陕西省留坝县西,狼谷中,今名太白谷,即《水经》所说:沔水出武都郡沮县,东狼谷丰相符。
然而道元《水经注》对沔水说了很多离奇含糊的话,他说:沔水一名沮水,引阚骃(北魏敦煌人,撰有十三州志)曰:以其初出沮如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入,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合于沔,沔水又东南迳水戎,而东南流注。汉曰沮水,所谓汉水也,《尚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所谓汉出鲋嵎之山。东北流得献水口,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因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也。
以上道元的说词:可谓“子虚乌有”,如沮水,《水经》言: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县北,东入于洛,今称沮河,即今陕西省富平县一带的石川河,是“渭水的支流,东注于洛”。说明《水经注》道元的沮水可谓之“北水南调”子虚乌有。
余辜不究,主要对孔安国的说词须要深研。孔安国早出生司马迁,是汉初大儒,有专释《尚书·禹贡》行家的称号,但在《禹贡》“嶓冢道漾东流为汉”的注释上他附合《禹贡》的错误造成了千古之冤。因为《禹贡》的漾水,就是《山海经》的汉水,无论漾水,汉水都与沔水无涉,因群山阻隔,两水的源头不同,注入江水的方位各异,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河流,根本不能合流,因为汉水关系着嫘祖的出生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应该理顺,不能含糊。
孔安国所谓的“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至汉中为汉水”。汉中之词,按《华阳国志》言:“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这是汉中一词最早见诸于史籍,因汉水故名汉中郡。”此说不够准确,因《秦本纪》言: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59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之地。楚之“汉中”早秦置汉中郡47年,楚国就有汉中二字之词流行于世,充分说明汉中之词当时是地段范围区域之名,类似关中、蜀中、中元之词一样,而非具体的城镇之名。孔安国说:沔水流到汉中就成汉水,那么沔水究竟要流到什么地方才成为汉水呢?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夺楚地六百里,而置汉中郡,虽不知其治所在何处,而六百里地原属庸国地盘,都在《禹贡》所说的汉水流域,究汉中郡的治所,庸国都在上庸,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北,秦惠王所置汉中郡其治所是否在上庸一带求得。有史籍作证。
其一、《华阳国志·汉中志》言: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封田叔为汉中太守,郡的治所在西城(今安康市,即诸葛亮西城弄险处)管辖十二个县。”此与《汉书》相同。
其二、《汉书》言:汉中郡,秦置,户101570,口300614,县十二,西城(郡治所今安康市),旬阳(今安康东),上庸(古庸国,今湖北竹山县),褒中(南郑北)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西)安阳(今河南省西),成固(南郑东),沔阳(今勉县刘备称王处)南郑(汉高祖称汉王都南郑,东晋梁州治所)武陵长利不祥。
按孔安国的逻辑沔水要流到今安康市或更远的湖北省竹山县才能成为汉水啊!
②《禹贡》梁州入贡道路有“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潜水是汉水的支流与沔水无涉。浮于潜,逾于沔是《禹贡》误以为沔水县汉水的上源。
③《汉书·地理志》言“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所以沔、汉是同水异名”。此说仍然附和《禹贡》之误。但《水经》只称沔水,不称汉水。如《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大司马琬以承相亮,数入秦川不克。欲顺“沔”东下征三郡”。《水经注》则沔水汉水并称,可见是《水经注》之误。
④四川境内有两条潜水。
《水经》言:“潜水出巴郡宕渠县”。《禹贡·荆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但《禹贡·梁州》也提及:岷沱既艺,沱、潜既道。则在今湖北省与四川省都各有一条沱水和潜水,不过《水经》说:潜出巴郡宕渠县,宕渠在今渠县东北,则此潜水当然在四川省,为汉水的支流之一。但《水经》的潜水与《水经注》的潜水又有所不同,因为《水经》既说:“潜水出巴宕渠县”则此水当是古代的宕渠水是汉水的东支,今称南江,即《禹贡》的潜沱既道。《水经注》则说: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注文所说的白水是汉水的支流,在今广元县以西注入汉水的主干道。既《禹贡》所说的“浮于潜逾于沔”,但此汉水与沔水无涉。
结束语
作者格言,余承祖训,先祖石文德,五代楚连州人,弱冠读范晔《后汉》书,摘其瑕百余条,为之辩驳,先达论曰,公羊墨守不能过也。人说嫘祖沉睡五千年,是从深深的历史幽井里打捞出来的。这位人文始祖为什么长期遭到淹没呢?有人说是因封建制度男尊女卑造成的,非也,仅观其表,未究其里,如是,春秋时期的爱国女子西施,西汉的卓文君,东汉的蔡文姬,成都望江楼的薛涛等她们的美名,怎么会流芳千古呢?嫘祖的恩光长期被埋没,是因她出生在蛮貃之中,蛮貃中人,怎么能成为后世立祠祭祀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呢?正如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俞说的,一是疑古过甚,怀疑一切,一是认为古蜀为西戎南夷,不当上承黄帝余绪,成为帝颛顼的母家,显然这是内诸候,而外夷狄那样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腐观念在作怪,其实质是文明起源的一元论,可见要纠谬释疑,必须正本清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黄帝、嫘祖与古蜀的史实。这也就是石云龙研究嫘祖文化的崇高指导思想。
正本清源要有保驾护航的护身符,研究嫘祖文化必须健全新规,凡论述上古文化的史事,必须是先秦以前就有其人名地名;必须是先秦以前就有其史籍记载,必须有上古文字符号和考古文物;必须是轩辕嫘祖的出生地远近要适宜。凡谈论上古文化、必须遵循四条标准。
可是魏晋以来,诸多史籍与四条标准相悖。明显存在地域偏见,我行我素,近三十年来,全国掀起研究上古文化热潮,只图得到执事者的欢心,歌颂有余,典故不足,如此怎么能正本清源、纠谬释疑呢?又怎么能揭示黄帝、嫘祖与古蜀文化的史实呢?正本清源、纠谬释疑不是一句空话。
为此,石云龙独立鸡群,按照上述四条标准,以纠谬释误为主体,刊载互联网,抛砖引玉。如2011.9.15、12、10、10、一篇二万伍仟余言的论文,标题是:四论《山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嫘祖诞生川北盐亭县,附题是:对上古文化的探讨,请秦巴网刊登,网站提示:待一小时审查,13时8分10,审查合格:抢先评论:果然是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值得一番。26分钟后,第二人评论:写得好,支持原创文章。9月16日21时第三位读者评论:此文章一定会流芳百世,永垂不朽。9月17日10时第四位读者评论:此文章作者,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古之圣贤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盐亭人的榜样。9月17日20时,第五位读者评论:什么叫惊天地泣鬼神,看见此文章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意。9月26日19时36分,第六位读者评论:作者这篇文章勾起了当年读书时的好多记忆,虽然现在工作了,却依然历历在目。9月26日19时51分第七位读者评论:石先生真有才呀,好文章!9月26日20时9分第八位读者评论:皓首穷经所谓何,传承文化耀星火,如此这般专研文化的人太少了,敬佩。
这些评论,明眼人一见,不是一般读者的声音,首先感谢秦巴网主给了我无穷的精神能量。八位读者,帮我走出知音难觅的误区。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识者,是无私无畏负责任的干卫者,敬佩!
《竹书记年》、《帝生世纪》、《正义》是魏晋以来评著上古文化的名著,却被石云龙蚂蚁撼大树,金猴奋起千钩棒,以四条标准为准则,彻底戳穿它的伪装,得到读者高度赞扬和支持。可惜并未引起执事者的注意,他们认为嫘祖诞生地争议大,大家都在编写地缘文化,河水不犯井水,不要引火烧身,不要乱捅蚂蚁窝。然而如继续和谐相处正好坠入《帝生世纪》它们的圈套,它们曾不惜余力谤毁《山海经》、《史记》所记载黄帝、嫘祖与古蜀文化的关系。不破不立。破冰要付出货价。中庸之道,和谐共处,嫘祖还会再沉睡五千年。所以必须大浪淘沙,才能显露出嫘祖的真身!其实黄天不瞒苦心人,2010年2月绵阳日报原总编王德奎先生在网上发表了篇长文,题目是:嫘祖中华神话研究的分水岭—评石云龙、石小玉的《中华之母嫘祖》:盐亭是一个可以钻出“大油田”的地方,这里说的“石油”首先是与石云龙、石小玉的姓名相联系想出来的。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了石云龙和他的孙女石小玉作画,历时十年完成的大型画册《中华之母嫘祖》一书,2009年2月石云龙先生把它亲自送到我手里,两人交谈了一整天,我终于重新认识了石云龙先生。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我认真读完书中石云龙先生的论著,深感石云龙先生是一位让我们骄傲的盐亭人,他在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上将立下一块丰碑……。此文截止2012年12月31日,已有1818人次访问过,还有四条评论。
最近《美国每日新科学网站报道》人类最早进化地在亚洲,特别指出在中国西南部地区,它与愚老多次论述《山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嫘祖诞生在川北盐亭县不是恰合而是必然。故我的下次论文标题将是:十论《山海经》佐证人类起源于古蜀昆仑山,川北盐亭县天垣垭,与盘古出生在天垣垭相一致。
嫘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汉水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
1、黄帝婚其嫘,大禹生其乡,彭祖育其山,王乔升共冈,井络辉其上。岷嶓镇其域,华光表其阳,汶江出其北,伟哉天府,嫘祖之故乡。
2、当今卫马列,邓理毛思光,改革行开放,金银堆满仓,中华持特色。左右惊惶惶,耕者不交赋,推翻《禹贡》粮、工盈农得利,吃奶没忘娘。
作者: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