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开口三分利”到“锚定效应”

标签:
转载 |
![[转载]从“开口三分利”到“锚定效应” [转载]从“开口三分利”到“锚定效应”](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国有句古话:“开口三分利”,说的是向别人借钱,只要厚着脸皮开口,开口借一毛,实际到手三分。这句话也用来指在争取利益时,只要你开口要了,要价一毛,实际得到回报三分。
中国民间的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这一经验之谈有多大的科学性?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谈到“锚定效应”,很好地解开了这个疑问。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定量估测时,会受第一印象的数字支配,这些数字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太平洋上的输油管道有时泄漏,造成小面积的海上溢油,威胁海鸟的生命。锚定效应的研究人员没有直接问受试者愿意捐多少钱,来挽救海鸟的生命,而是先问了一个锚定问题:“你是否愿意花5美元来使海鸟避免海上溢油的危害?”然后再问:“你愿意捐献多少钱,以挽救海鸟的生命?”
受试者愿意捐献的平均数是20美元。
对另一批受试者,锚定问题稍做改变:“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来使海鸟避免海上溢油的危害?”后面的问题是一样的:“你愿意捐献多少钱,以挽救海鸟的生命?”
这批受试者愿意捐献的平均数是143美元。
我们现在计算锚定指数:
锚定数的差额是400-5=395,作为分母;
捐献数的差额是143-20=123,作为分子;
锚定指数=123÷395=31%。
锚定指数为31%,表明增加100美元的初始要价就能带来31美元的回报。这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直觉感受几乎完全一致——开口三分利,30%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