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夫人在医院给老太太陪床,我自己在家照顾上高三的女儿。
寒露已过天气渐凉,女儿每日晚十点半才骑自行车回家,开车去接吧,费时间费汽油女儿也不乐意。
这几天例行的待遇是每晚进门一碗姜糖水,已经好几天了,当然啦昨天也不能例外。
买了红糖,切了姜,架上锅,倒入水,开火,慢慢地熬。
熬着熬着,我感觉少了点东西,天这么冷,加点葱段估计效果更好。
我一向是冒险家思想家实干家,想到做到,立马切了几段葱,加入即将功德圆满的姜糖水中。
女儿进家,我赶紧捧出自己的杰作,满满的两碗,热气腾腾,一人一碗我也不能亏了。
结果女儿喝了一口就皱着眉头放下了,说是太另类了味道怪怪的。
当然啦,乖巧的女儿放下碗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鼓励鼓励我,充分表达了对我熬制姜糖水的感谢。
白天一说这个事,被几个人批评了一顿,说是这个姜汤错的离谱。
今天,我从新来过,切姜放糖小火熬制,然后算好时间人进门姜糖水上桌。
这次熬了三碗,我相信咱的手艺,这次一定OK,有些东西就得规规矩矩,不能随便改。
结果正如本大厨所料,这次味道纯正,颜色正统,每人一碗半,大腕喝糖水,高声讲奇闻。
从莫言获诺奖,到国家世界的政治经济,然后到老太太的病情,到祖宗们的传说。
然后两个人一对儿心满意足,各自进屋,我写我的博,她读他的书。
不过姜糖水里加大葱也不全怪我,小时候老妈给我熬的姜糖水里似乎就有葱。
仔细想想,那可能是在我感冒的时候专门熬给我的,那是治感冒的土方子,当药喝的啊。
如今,老妈已经去世三年有余,她老人家一手带大的小宝宝已经是高三的高材生了。
一碗简简单单的姜糖水,传承者几代人的爱意,一碗姜糖水可以把子女后代送到更高的位置。
古往今来,我们都是这样传递爱意,再过五千年,我们的后代一定还会喝爱的姜糖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