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边缘人?--转载
(2008-07-22 06:10: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共赏 |
招聘会现场异常火爆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来自教育部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有大概70、80万,今年的高压将进一步加剧。而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一个边缘群体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些人都是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盘踞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城中村”,在城市情结的纠缠下徘徊在走与留之间。我们称这个群体为“城市边缘人”。
边缘人特征
无业
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很多人带着对城市生活的幻想和对自身价值的高估来到城市,殊不知这里有着比一般城市更高的失业率和更大的压力。对自身评价过高导致他们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
城市取向
即使在城市里经受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压力,也不愿接受家乡小城市甚至农村的工作机会,这在农村出身的毕业生身上表现最为明显,这种城市情结让他们承受高压也不肯退出城市的版图。另一方面,这种心态也有“大学毕业生高人一等”的感觉,“如果毕业后还回农村,那我让他上大学干什么”,这种出人头地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们后来的择城和择业。
盲目无定位
一方面渴求工作机会,渴望扎根大城市,一方面又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也基本没有。焦躁的情绪下,日复一日地在面试的来回之中磨灭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在大学期间就没有定位,关于自己想做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不能做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概念。而现代企业面试,一般都会问到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如果对自己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于职业甚至行业的了解了。
骄傲与自卑的落差
投奔大城市的毕业生一般自我期待还是很高的,相信自己可以在大城市打出一番天下,另一方面,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任何人都容易觉察出自身的渺小,更别说是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了。在城市“流浪”的日子,以往累积起来的自信都在一次次面试被拒的打击后渐渐消磨掉了,自信与自卑的落差,让城市游民有苦难言,既不希望自己的没落被大家知道,又渴望得到支持和关怀。
游民归队
虽然从特征上看,游民多数是由自身定位不当、适应能力不足等自身原因造成的,但是背后隐藏的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对于就业的引导和对毕业生心理关怀的缺失,不可忽视的是,多数的毕业生一离开校门就与学校“断绝了师徒关系”,而身在他乡、生活落魄的高校毕业生多数也不想把自己的窘境告诉家人,因为一旦被家人知道,继续留在城市就会成为梦想,与少数朋友保持着联系,使这部分人的社会网络更显单薄。
另一方面,虽然2006年我国就发布通知要求,当年毕业,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是,对于流落在外的高校毕业生,这一政策显然没有把好事落实成好事。
对于高校毕业生结束城市游离状态,融入城市生活,以前多数的任务集中在高校,一方面高校对学生状况更加了解,便于沟通,另一方面,学校有这样的资源,对于学生毕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其实现在的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或类似职能的机构,但是真正对学生的指导则多倾向于面试如何穿着、面试注意事项、如何写简历等细节和技巧上,对学生的个人特质、技能、适应力等做相应的评估,并且进行适当的个性化指导则普遍缺乏。当然,这部分工作也不应只靠学校,更多的要和社会力量相结合,例如专业的职业培训/咨询机构、国家的就业指导中心、劳动保障局等等。
城市边缘人的出现根源在于长久以来职业规划的空白,在个人定位上的随波逐流导致了盲目扎堆城市。这些人加之大批的辍学生,失业的中学校毕业生游荡于城市和乡镇,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堵塞了农民子弟向上流动的渠道,而城市取向的教育却又使得他们远离土地。即使这时候他们被城市抛出,也回不到土地去。他们只能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民,并迅速为流氓意识所支配,他们身上正出现着道德底线的大失守。”如何在失守之前就把这部分人转化成有效的社会劳动力,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