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 诗歌风格

标签:
文化 |
艾青 - 诗歌风格
早年诗歌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
总的看来,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平反后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五十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七十年代末复出后,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他诗思如涌,大量篇什短小精悍,并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精心构撰的长诗。
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