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观澳洲婚礼
(2010-01-06 10:14:50)
标签:
澳大利亚墨尔本随笔杂谈 |
分类: 旅澳随笔 |
澳洲-观澳洲婚礼
亲友的朋友结婚,请我们同去参加婚礼。
两位新人都是华裔,是既去中文教堂也去英文教堂的。所以。婚礼仪式便既有英文教堂的牧师,也有中文教堂的牧师,他们轮流主持某些项目。
这对新人结婚,仪式做足全套。
一星期前便发了请帖。
大32开的请帖是米黄色的,摺成三折。正中有个小小金色框,印着个有翅膀的的小天使。
虽然是印上去的,但小框下部和右边,以及上部的一半是裁开的,可以揭开来。
左上角一行烫金斜体英文字INVITATION(邀请)。
这行字下是占了请帖一半位置的新郎英文名保罗的缩写,一个大大的P。
这P印得象装饰的飘带似的,很醒目。
揭开封面,右下角是新娘全名的英文拼写。
内页是整张纸折成三页,双面印字。每页顶部是烫金的花开并蒂图案。
打开内页,首先一行英文字“新娘渴望爱”;再翻过一页,是英文的请帖内容。
正中页面是新郎新娘的生活照;右页面是中文的请帖内容,上书蒙主恩配,谨订主历ⅩⅩ年Ⅹ月ⅩⅩ日上午十一时为小儿……小女……在浸信会教堂举行结婚典礼,礼成后敬备茶点,恭请台端大驾光临同颂主恩云云。然后是双方父母的名字,同时写明招待的时间地点等等。
封底一行英文“最伟大就是爱”。
请帖用金边透明纱带在正中打了个蝴蝶结,很是美观庄重。
我们于十一时准时到达,看到来祝贺婚礼的亲戚朋友不少,有华人也有西人。因为人多,人们还自动的在教堂门口排起队来,轮到才一家一家的进入。
教堂门口不大,进门后见门后左右各放置着一张长桌子,桌子后面各坐着两位穿着入时,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少女。
参加婚礼活动的客人,每位(或一家)进入后,都先走到右侧的长桌,放下各人或各家的贺礼,以及写有良好祝愿的贺信或贺卡,然后到左侧的长桌签上名字,并领取一份印制精美的婚礼秩序表。
婚礼秩序表用中英文印刷,与请帖一样,也是大32开米黄色的。封面同样印着个有翅膀的的小天使,内页把婚礼的程序简单而明确地列得清清楚楚。
趁仪式尚未开始,新人尚未进入,我打量这间浸信会教堂。
这间教堂与我去过的中文教堂及英文教堂都不同。
这教堂是单层建筑,但很高。我估计微形金字架的最高处,高度有六米左右。
没有一根柱子,全钢筋结构的屋顶,一道与墙同高的屏风把整个教堂分成两大部分。一部份是举行宗教仪式用的,一部份是进行体育比赛和派对用的。
两部份可以打开通用。
进行体育比赛和派对用的那部份,空间很大,占整幢屋子的三分之二。又可分为两部分使用。
砖砌的墙壁,批荡成淡黄,天花是深褐色的。大钢梁,微金字架形,两盏特大射灯和九盏大射灯,南北两边各六支灯箱式光管,照得到处纤毫毕现。
靠南这一半有两台空调机。屋顶钢筋下有体操用的吊环(不比赛时当然挂得很高的);有活动蓝球架(现在只是高高的贴墙摺迭放置);地面是体育比赛适用的塑胶地板。
靠北的一半有六把大吊扇。靠北边的作用似乎是餐厅,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厨房,那天供应参加婚礼二百多人的食品是从那儿弄出来的。
与墙同高的不锈钢框架木面板屏风,全部安排在可进行体育比赛那一边。
这高得吓人的屏风,可根据需要,沿着装置在全钢筋结构屋顶下的钢轨,来回推动。
拉开屏风时可将房屋分成若干部份,要打通使用时,沿钢轨转动或转弯,便可全部放到进门处的两边。
整个教堂的设计基本是摺迭式的——屏风可以摺迭;蓝球架可以摺迭;椅子也可以摺迭。
教堂内全部是长排椅。每椅可坐五、六人。
所有的椅子脚和椅子背全部用扁钢制作。椅面垫和靠背垫是用浅黄褐色的绒布做的。
椅子也分两种。
举行宗教仪式用的椅子四平八稳,固定摆放。约可坐四百多人。
而可进行体育比赛那一边的椅子,椅子脚是中间凸两边凹的。不使用时,这些椅子便可以按凹凸部位,都推到一起紧密地排列起来,放在屋子的一隅,腾出了很多活动的地方。
这类椅子也很多,整幢教堂里的椅子全都使用的话,可坐一千五百至二千多人。
每张长排椅背后,都有三个不锈钢盒,里面有一个64开本那样大的小塑料盒,每塑料盒内放着一支原子笔和一些64开小纸片,让人们写字。
钢盒还有可放一本圣经的位置让人们放书的。考虑得挺周到。
举行婚礼仪式这三分一的地方,也即是举行宗教仪式用的这一部份地方,墙面全是褐黄与淡灰的原色砖砌,墙壁没有批荡也没有油漆。
牧师布道讲坛的位置,设在屋子东面墙壁的正中。
讲坛左面墙有一幅大幕布用放幻灯字幕,讲坛右面墙上有一幅中间是个白色十字架的大大的彩色拼图,是这教堂唯一的装饰了。
这彩色拼图画的上方放置着两个不大的音箱。音响设备和音箱的质量似乎都不错。
讲坛占地很少,后面是外墙。上下讲坛都是用其前面的几级台阶。
没有幕布,没有彩灯,只有九盏大圆球形的灯悬挂在教徒们的座位上方,这讲坛看来不可能作为表演的舞台。
有讲坛这部分的墙面不是平坦地砌好,而是用褐黄与淡灰及米黄的原色砖,很费心思的利用砖头的颜色有规律地两边对称摆放,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用白灰抹得很平整细致。
讲坛墙面的建筑布局别出心裁——砌得凹凹凸凸的:两边各有五行凸出的斜斜行砌的砖,砌成似乎两边各拉了一半幕布的样子。
讲坛贴墙的正中是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十字架背面有支光管,灯光从十字架后反射,给深褐色的十字架镀上一层光环。
十字架下是一个祭坛,正中及左右均摆着塑胶花。由于简单,竟然觉得很醒目。
窄窄的地方,是个只可放几张桌子和站几个人的三角形,有五级台阶上去。
然而,作为布道和婚礼使用的舞台,也绰绰有余了。
哗,这个教堂的建筑设计师都算有脑了,不但省了不少钱还省了不少搞清洁的功夫呢。
而且给人的感觉是既庄重简朴又舒适豪华。
十一时,四个西人牧师和两个华人牧师,以及一个中年女翻译师,上了小讲坛站好。
十一时半,音乐声起。三个花童手捧鲜花先进场。中间一个约十岁的女孩,头戴花环,穿一件白色长裙,是华人教堂那位新加坡来的牧师的女儿。她的左边是中文教堂陈大牧师那不到四岁的孙子,小男孩穿一套合体的黑色西装,象个小大人般似模似样;她右边的小女孩,穿着那种蓬松的泡泡纱短裙,是中文教堂另一牧师四岁左右的女儿。三个花童大约已排练过无数次,他们踏着音乐节拍,慢慢地走进来。
然后是三个伴娘,中间那个是新娘的妹妹,三女都穿淡紫露背长裙,各人左胸戴一朵大大的,有几片绿叶的粉红色绸花。她们一个跟一个也是慢慢的走进来。
三个伴娘上台站好后,轮到戴着大红绸花的新郎,他进入后也站上台上。
新娘出场是婚礼的重头戏,因此另一段音乐响起时,在座的二百多名亲朋好友和来宾便都面向刚刚进入时的门口看去。
这音乐不是香港电影电视片的婚礼进行曲(索多多多,索哩七多……呵!),却是一段女声独唱——这是澳洲人行婚礼的曲子吧。
身穿白色拖地长纱裙,戴白手套,头盖透明婚纱的新娘,在她父亲的带领下,慢慢地一步步进入教堂。新娘父亲把新娘的手,交给走下台下迎接的新郎后,坐回台下正中第一排,三个花童也下台下坐好。
新娘进入后,完成了婚礼秩序的第一步——新人入席。
接着是全体站立,牧师致词欢迎和祷告。然后大唱赞美诗:Praise Him! Praise Him!(赞美真主);Shout to
the Lord(向主扬声欢呼)
坐下后,由英文教堂的牧师读经、道,都由中年女翻译师用中国国语翻译。
所谓证道,是由英文教堂的牧师讲圣经的婚姻故事,说些结婚就要相亲相爱的故事和道理。最后说让我们祈祷,让神祝贺他们有美满生活。
中文教堂陈大牧师主持余下的誓约、换约戒、宣告、祝祷、婚书签约等等程序。
陈大牧师读完誓约,新郎说完誓词,新娘也说完后,三个花童再上台,男孩花童手里捧着的托盘上,放着一朵大大的白色绢花,两只戒指放在绢花上。
陈牧师问新娘父亲,是否同意他们的婚约?
女方的父亲站起来,微笑点头说:“同意!”
一直不见女方的母亲,请帖上也没有母亲的名字。也许她母亲在天国微笑看着这一切?
陈牧师把两只戒指从绢花中取出,分别交给两位新人。
新郎先给新娘戴戒指,因为新娘戴着手套,弄了半天才戴上了。
新娘给新郎戴时,却毫不费劲地一下戴好了。
陈牧师将新郎新娘的手拉到一起让两人相握,牧师的手放在两人中间握住。便读祝祷。由女翻译师翻译成英语——这个翻译师很有水平,英语与国语都说得很棒。
读完祝祷,一声“阿门!”音乐再度响起,还是那首女声独唱。
接着全体起立唱诗:Lord, I Lift Your Name on High(主啊,我高举你的名)。
坐下后,在音乐声中,新人坐到摆在台左边,铺了白纱的桌子,两人分别在婚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陈牧师握着两个新人的手,宣告他们是合法夫妻。
至此,礼成。新郎新娘与双方父母拥抱。
由西人牧师宣布婚礼完毕。请各位享用茶点。
人群散开时,刚才关闭着的屏风拉开了。整个教堂显得宽阔而明亮。
食物很丰富。有蛋糕.饼干.糖果.点心.水果.沙律等等,还有日本料理,已摆得好好的。
厨房的厨师在忙碌,穿白上衣黑色裤子的侍应,把一盘盘油炸角仔.炸春卷和一杯杯饮料,送到东一堆西一堆的人群中。
另有三个饮料档,各有一个女人站在那儿,每当有人走近,便满面堆笑,很客气地询问:“喝点什么?热茶.咖啡还是冷饮?”
来宾们用茶点时,中文教堂那位很和气的牧师娘子,过来与我坐在一起。她说点心师是外面请来的,厨艺不错,劝我多吃些。
还说:“翻译师也是熟人。她是注册翻译师,常常应邀到律师楼帮华人搞移民或打官司时当翻译,收费比较高的……”
“那花童是我的孙子。新娘是我侄女。”
她问我:“婚礼办得怎么样?”
“办得很好!”我衷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