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武侯祠
(2009-05-16 08:51:26)
标签:
旅游西南 |
分类: 我的旅游 |
武侯祠
从九寨沟回到成都,我们仍然再回西南交大住宿,并游览成都一些景点。
研究了一下行程,大家都说先去游览武侯祠。
武候祠位于成都南郊老南门外的武候大街。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侯,故称武侯祠。
武侯祠塑像馆门口虽不起眼,内里却古朴典雅而宽敞。
有几付对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先观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等等。说尽诸葛亮一生的事迹。
也见有一些外国人参观,几个日本游客在翻译陪同下兴趣盎然地到处逛。
武候祠始建于公元6世纪即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建于少城。
初建时与蜀汉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
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候祠搬进汉昭烈庙(即刘备、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因此大门的门额上书有“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是合祭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
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特有格局。
现庙宇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
1961年国务院颁布武侯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门前写的是汉昭烈庙,但人们仍然称它武侯祠,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喧宾夺主。
然而,这正表达了老百姓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今山东沂南人,是历史上卓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冶蜀期间,对西南地区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国时他任蜀国丞相,业绩斐然,死后受到追思。
不少地方均修建有武候祠祭祀他,成都武候祠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武侯祠占地56亩(37000平方米),祠庙坐北朝南。
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候祠五重院落。
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周围环绕着一道古色典雅的红墙。
祠内殿廊相通,布局严整,美观和谐。
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廊,
过厅至诸葛亮殿东西两厢房,形成两组四合建筑结构。
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
武侯祠内主要景观有唐碑、刘备殿、东西偏殿、文武将殿、诸葛殿、刘备墓等。
步入大门,翠柏绿松,浓荫蔽日,幽静雅致。前方两侧为碑廊。西侧碑廊内陈列的是明碑。
游人最感兴趣的,是唐碑和诸葛鼓。
在古柏丛中,矗立着六方石碑,其中最大一方是唐朝立的,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这珍贵唐碑,即《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位于武侯祠大门内东侧。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
碑文为唐朝名相斐度所撰,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碑文。
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精美绝伦,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诸葛鼓,置于诸葛亮殿内,以铜制成。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制于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间用于报警。
据考证,这种鼓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流传于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
它开始时是炊具,后来演变成铜鼓,用于庆典、集会、祭祀等场合,象征着权力和财富。
刘备殿在二门,殿宇高大宽敞,气势雄伟,殿的正中供奉着3米高的蜀汉皇帝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
殿的东壁,有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诸葛亮《隆中对》木刻,西壁挂着《出师表》木刻,据说是宋代的抗金英雄岳飞书写的。
刘备殿的东西偏殿,供奉着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塑像。
殿侧东西两廊中,各有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坐像,塑有蜀汉的文官武将28人。
塑像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塑造。
文臣廊和武臣廊这许多塑像,阵容齐整,造型生动。
事迹可能是真的吧,但人物塑像应是清朝匠人凭想像塑造的。
相似或不相似,古人不会质问,今人无从质问。姑且当其就是那模样吧。
诸葛亮殿与刘备殿相邻,殿宇宏伟开阔。
正殿内供奉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人的贴金泥塑坐像。
诸葛亮塑像前摆放着被称为“诸葛鼓”的大小铜鼓三面,大的一面是汉晋时期的文物,铸造精美,纹饰古朴。殿的内外,有歌颂赞扬诸葛亮学识功绩的匾额、对联十余件。
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态儒雅,一代名相风范。
出诸葛亮殿,往西走过小桥,就到了桂荷楼下,楼下临荷池,池内水光潋滟。
池的四周绿树成荫,楼的旁边有琴亭一座。
过了琴亭,穿过“中有汉家云”的月洞门,有一处竹林幽深的寂静之所。
有一条弯曲的红墙夹道,顺夹道走至尽头,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墓冢,史称“惠陵”。
据《三国志》记载,此为刘备及甘、吴二夫人的合葬墓。墓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
清代所制“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立于墓前。
其实我对刘备无多少好感。
总觉得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语:“诸葛亮智而近于妖,刘备忠而近于伪”很对。
人若虚伪,有何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