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游(5)姜女庙

标签:
旅游北戴河南戴河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姜女庙杂谈 |
分类: 我的旅游 |
姜 女 庙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寻夫不着的孟姜女愤而投海自尽,以反抗秦始皇的横征暴敛,用无数百姓的血肉之躯建成的长城在她身后轰然倒塌。后人为了纪念她,修筑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贞女祠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
1956年,姜女庙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在姜女庙北侧,新兴建了大型园林式庭院建筑——孟姜女苑。以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民间传说为依据,以具有秦、明代建筑风格的宫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楼廊等为依托,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控制技术,修建了许多场景,将“孟姜女寻夫”这一历史传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为景区增加了新的内涵。
整个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庙字四周林木藉郁,掩映着黛砖红瓦,显得格外古朴清幽。长阶是通往姜女庙正门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随地势而逐渐增高,直达山门。长阶共108级,游人沿长阶,缓步拾级而上,抬头仰望,使孟姜女庙增加了几分庄严。孟姜女庙迎面是屋宇式一字墙硬山顶山门,配上灰色小瓦,玲珑小巧,别具一格。两旁为一带红墙,随山势起伏环绕着孟姜女庙。“贞女祠”的匾额横挂于山门正中门额上。
庙院的左侧有一座钟楼,内悬古钟一口。右侧为正殿和后殿。
进入大殿,前殿正中塑孟姜女像,孟姜女像泥塑彩绘,身披青衫素服,面带愁容,凝望大海。旁有男女二小童,身背罗伞。塑像后的墙壁上绘有“姜坟雁阵”壁画。像上悬横额“万古流芳”,两柱对联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相传这副楹联为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
殿内悬有“万古留芳”匾和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姜女祠》等诗。东面墙壁上嵌有从山海关东门楼临摹下来的“天下第一关”门额石刻。西面墙壁上嵌有历代文人墨客所作诗文的刻石。殿外的廊柱上,挂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有几种读法,一般读成三、三、四或四、三、三句式。它是根据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和谐音的特点而作,其中也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内容主要是描写这里的自然景象。
在前殿的墙壁上还镶有多块卧碑,上面刻有乾隆、嘉庆、道光等清朝皇帝及近代一些游人的题诗,大多赞颂孟姜女的高节。
后殿也是硬山顶式建筑。额坊上挂“慈航普渡”横匾一块,殿内正中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观音菩萨面容慈祥,身着长衣,双手合十,盘膝坐于莲花宝座上,两旁男女小童侍立左右。东侧普贤菩萨手持如意,安详自如。西侧文殊菩萨手持书卷,全神贯注。
正殿后为天后殿,天后殿的后面有两块巨石,其中南面的一块刻有“望夫石”三个字,石上有许多小坑,据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时留下的脚印。石后有振衣亭和小石台,相传是孟姜女登石望夫之前整衣和梳妆之处。望夫石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多在此挥毫泼墨,抒发感怀,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题诗。
望夫石旁有一个小平台,这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的梳妆台。相传孟姜女千里迢迢寻夫来到长城脚下,想到就要见到日夜思念的夫君范喜良,心里十分高兴。她想找个地方梳洗一下,可这荒郊野外,哪有人家呢?于是,她便在一块巨石上磨出一个小平台,又在旁边磨出一个小圆坑,捧来积雪,化成雪水梳洗打扮起来。这个小平台,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梳妆台。望夫石旁有一个六角攒尖顶小凉亭,这就是振衣亭,相传为孟姜女被逼投身大海之前整理衣衫的地方。振衣亭地势较高,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一处观长城览渤海的好地方。
在姜女庙东南约5公里的海中,有两块礁石兀立,高者似碑,低者似坟,一高一矮,相傍相依,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姜女坟。
相传孟姜女千里寻夫到这里,哭倒长城800里,秦始皇不但对其遭遇毫无同情之心,反而垂涎孟姜女的美貌,欲纳为妃。孟姜女不畏强暴,纵身跳进茫茫大海殉夫而死。就在她跳入大海的一刹那,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海里冉冉升起了这两块礁石,人们便说这是姜女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