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第B04版:弥水
精明廉干
文武兼备
——邹允中其人其事
武昌邹允中,民国时期曾任寿光县知事。
邹允中德政碑,藏诸城博物馆。
张书功
邹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人。清末举人,宦游山东,定居济南。历任牟平、临朐、安丘、诸城、寿光、临淄等县知事(县长),卓有政绩。民国二十八年(1939),与李既陶、刘伯峰被聘为山东省立图书馆委员会委员。文采斐然,工书善画,书法长于隶书,绘画擅长山水,得“四王”遗韵。好搜考金石,收藏碑帖古籍书画甚富,死后所藏佚失。
政绩卓著
邹允中为官山东,历任牟平(民国三年至七年)、临朐(民国七年七月至九年六月)、安丘(民国九年)、诸城(民国九年十月至十一年三月)、寿光(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临淄(民国十四年)等县知事。皆有惠政。
任职牟平时,补城垣,修桥梁,兴学校,捐助胶东赈灾。任职临朐,禁赌博,重教育。他虽是文人,却非常有胆识,曾于深夜在县署其他人员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身一人,穿便服,带手铳,从北关抓获赌犯十余人。民国九年(1920),临朐城南龙泉桥被水冲毁,他捐献养廉银,首倡重修,工程告竣,亲自撰写碑文。当时正是农历五月,他于烈日下趴在碑上亲自书丹,一鼓作气,直至完成,衣服湿透欲滴。碑文书法端庄遒丽,纤画不苟。终其任“上下和合,人无间言(非议之言)。不峻急而令行,不威猛而吏畏,不噢煦而民亲”。任职诸城,“简除烦苛”,百姓感恩,立德政碑(现藏诸城博物馆)。任职寿光,剿灭羊角沟海寇;整肃保安队,严惩作奸犯科者;清除匪患,维护社会治安;精明廉干,知人善任;创办县立初级中学;去职后编修《寿光县志》。莅任三年,“士民思其德”,称“前后令无出其右者”。
编纂《寿光县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寿光县县长宋宪章奉令修纂县志,因“行政丛脞,无暇亲灸”,即公务繁忙,不能亲自编修,于是邀请邹允中担任正总纂(总编辑)。宋宪章认为,邹允中曾任寿光知事(1923-1925),熟悉地方政治、经济、风俗民情,而且在任时曾有修志的打算,所以由其负责非常合适。
在县长宋宪章与总纂邹允中的主持号召下,编修队伍可谓盛况空前。光绪十九年副贡、前山东咨议局议员崔亦文任副总纂;前山东琅琊道道尹公署秘书长崔志坚,清邑廪生、前选充寿光县参事会参事员刘玉珂,山东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前寿光县教育局长刘子久,山东高等警察学校毕业、前寿光县劝学所所长王树楠,前任东平县县长赵愚轩等任分纂;另有助修、缮写、绘图、采访、校勘等,共六十余人。
第二年,即民国二十五年(1936),《寿光县志》铅印行世,共16卷、首1卷。各卷列目依次为:舆地志、古迹志、营建志、政治志、秩官志、选举志、
民社志、教育志、交通志、实业志、人物志、金石志、艺文志、大事记、杂记与附录。民国志在康熙安致远志、乾隆王椿志、嘉庆刘翰周等旧志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考证更加准确。
作为总纂,邹允中对该书的形成有非常独到的贡献。民国《寿光县志》采用新旧合参的方式,既有古迹、封建、孝义等,也有警政、议员、选举、教育,“随国是为转移”,这种新旧合璧的修志体例为不少“民国志”所采用。
邹允中认为,旧志大事编年“为例不纯”,于是特立“大事记”,分为编年、纪事二类。“百余年来之丰歉、治乱,依时增补,仍列编年;凡事迹有宜详者,则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列入纪事。”即在大事记中采用了“编年”与“纪事”二体并列相结合的方式。值得一说的是,称“大事记”应是民国《寿光县志》首创(吴忠礼著《朔方集》)。
在民国志之前,旧志无“金石”,邹允中首列《金石志》,依益都段松苓《山左碑目》例,搜罗自古代迄元朝的金石四十七件(套),并对部分金石进行考述,开寿光金石研究之先河。
总之,民国志的编纂可以说承前启后,到目前为止,仍是体例最为完备、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版,实为方志编写之楷模,邹允中功不可没。
创办寿光县立初级中学
邹允中特别热心地方教育,如为官牟平期间,“尤以学校为急”,建设县立小学楼房、通俗图书馆;有争端的荒地,常令办学;鼓励庙产办学等。为官临朐,“性悦学,重教育”,曾亲自到县立高等小学命题,考全校学生文艺,并亲自阅批200余份考卷,判定甲乙,择优奖励,一时间各校学生“闻风皆奋读”。
民国十年前,寿光县内高等小学已有十余处,每年毕业学生达百余人。但县内无中学,青州第十中学、第四师范距寿光较远,致使众多学生小学毕业后失学。民国十三年(1924),县知事邹允中与教育局局长刘子久及各机关领导悉心谋划,并筹得部分款项,划出县立高等小学堂(即原北海书院)的后院地基官亩三亩六分多,又购得空地官亩五亩七分,合计九亩四分,为新建中学用地,创办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并将该地块上的原高等小学堂讲堂五间,东西屋六间,东西楼房十二间及西南隅忠义祠三间合为县初级中学校舍。分前后两院,前院房舍五十三间,后院房舍六十三间,共一百一十六间。校内中学班三级、补习班一级。学校教室、图书馆、雅乐室、运动器具、理化仪器初具规模。
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即现在寿光中学的前身,建校之初,邹允中曾题写“真朴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教育理想,他对这所亲手创建的学校寄予了厚望,希望自己的教育理想能在这所新式学校中得以实现。今天“真朴和乐”已被确立为寿光中学的校训。
与寿光贤达的交游
邹允中曾任寿光县知事达3年,后又主持县志的编修工作,因此与寿光地方贤达多有交游。查诸资料,可知者有赵愚轩、崔亦文、张克亮等,这些人也都参与了县志的编修工作。
民国十一年(1922),赵氏族人对赵鉴祠堂及坟墓进行了修缮,赵愚轩请求邹允中撰写纪文。此时邹允中还未来寿光,因此婉拒。一年后,邹允中就任寿光县知事,于是应允。可知,早在邹允中任寿光县知事之前,赵愚轩就与其相识。赵愚轩,字东甫,民国寿光赵家营村人,今属青州市高柳镇,民国十七年任东平县县长。先祖赵鉴乃明代刑部尚书。赵愚轩用十余年心力,辑录明代青州一府十四县作者之诗,编纂为《青州明诗钞》,邹允中作序并题辞。赵愚轩还搜集整理出版了《赵康敏公遗集》,书名由邹允中题写。
民国《寿光县志》编修又快又好,离不开副总纂崔亦文。早在民国十七年(1928),崔亦文、赵愚轩、步登瀛等人就曾纂修二十三卷本的《寿光县志》,可谓“储材大备”(邹允中语),邹允中继续前修,仅用一年时间就编纂完成。崔亦文,字翰卿,今稻田镇崔岭东村人,光绪十九年(1883)副贡,22岁始任塾师,辛亥革命后又执教学堂50余年,在十几处学校任职,授弟子二千余人,是当时教育界的名人。1906年任寿光县劝学公所学务总董,1909年被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
另一位交往比较密切的人物是张克亮,字采丞。张克亮1865年生于寿光县柴庄村。青年时期,他在寿光县羊角沟开设兴顺福字号,经营虾酱等海货,初具规模。19世纪末期,通过小清河运海产到济南做生意。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济南开埠后来到济南,仍以兴顺福为号,相继经营海产、榨油、粮食、木材、酱菜和机器制造等多种业务,在发展民族工商业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邹允中与张克亮同住济南,他回济南时常到张克亮处做客。张克亮死后,邹允中为其遗像题词,并附文,还撰写了墓志铭。
醉心书画金石
邹允中工书善画,书法长于隶书,绘画擅长山水,得“四王”遗韵。且好搜考金石,“凡断碑残碣、古钟废簴,注目必嘱为保存”。收藏碑帖古籍书画甚富,可惜死后皆散佚。目前所知邹允中撰写的碑有“民国八年登沂山百丈崖戏咏四绝句诗碑”“民国八年仰天山护林告示碑”“重修龙泉桥碑”“张采丞墓志”等。邹允中为人慷慨,外出常随身携带笔墨图章,“士民袖纸求书无不应”,所以民间遗字颇多。近年来,他的书法、山水以及曾经收藏或题跋的作品偶见于网络与拍卖会。如跋林纾1923年作“夜纺授经图”手卷、跋东汉林为父作封刻石、跋吴天发神谶碑、跋明拓云麾将军碑册页、藏东汉熹平石经残石拓片、藏黄道周行草书已作诗卷,等等。他的书法、山水作品则更多,常用钤印有:允中(朱)、允中(白)、武昌邹允中(白)、邹允中印(朱)、心一(朱)。济南博物馆藏有邹允中的一方“邹允中”“心颐”兽钮寿山长方形印。款识中又见:箬谷山人邹允中、江夏邹允中等。“箬谷山人”多用于山水画,应该是邹允中的号。
邹允中与晚清金石藏家、书画家多有交往。曾为天津方若绘扇面一帧,取米家山水之韵致,墨气淋漓。方若,字药雨,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富收藏,尤好古泉。画工石溪,古朴浑厚。曾任知府,永定河委员,北洋大学堂教授,《国闻报》主笔。邹允中与定居青岛的黄曾源、刘廷琛亦有交往。黄曾源,字石孙,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五城监察御史,后由御史台出守徽、青、济南等郡。刘廷琛(1868-1932),字幼云,晚号潜楼老人。清末江西德化县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于乡,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后任学部右参议,京师大学总监督(北大校长),学部副大臣等职,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在北大校长一任上贡献最大,是我国近代开创分科教学第一人。邹允中经常持所作画稿请教于他。
放大+ 缩小-
默认o
寿光日报| 寿光网| 广告刊例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寿光日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