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一山华山

标签:
济南华山 |
分类: 社会 |
http://p3.pstatp.com/large/7b60008783cbdce409a
济南华山又名华不注山,在济南市区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䎬䎬”。“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海拔197米,华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称。
华山地处
济南市东北角,平地突起一峰,宛如利剑一把拔地而起,山南边有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华阳宫,占地9万平方米,周围池塘遍地,古有华山湖,是典型的近郊型山水旅游场所。华山主要景点有华山、华阳宫、华阳湖等景点。山上藤攀蔓连,盘根错节。草中乱石横亘,蹊径芜塞。山体陡峭,由鸟道而上,多憩方能登其巅。顶峰倚天卓立,长风啸啸作声,紫烟缭绕,白云卷纾。极目远眺,泰岱连绵,云气苍茫;黄河逶迤,大桥飞架;“齐烟九点”,远近点缀。每当秋日,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层林尽染,景色更加奇绝。元代书画大家赵孟?曾绘《鹊华秋色图》,流传至今。后人又将此景命名为“鹊华烟雨”,列为旧时济南八景之一。
华山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骚客都曾登临此山。历史典故很多,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个:华山半山腰有一个吕祖庙,当年和尚下山担水,一只狼进去了,和尚担水进去后将门关住,狼饿急了就将和尚吃了,然而狼却出不了庙门,最终饿死在庙里。华阳宫的建筑什么年代建的谁也说不清,相传东汉刘秀讨饭到山脚下的郅家村,村中有个郅矮子收留了他,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娶郅矮子的妹妹为妻,郅家从此大富大贵,在山脚下广置院落,还出资兴建了华阳宫。华山之所以著名,还因为它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克率华山全景领的晋军进行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
华山脚下的华阳宫是一处古老的道教官观,也是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飘然而至来到齐州,乘船至华不注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盛赞济南华山的诗句。元代赵孟頫一幅展现济南北郊美景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誉满天下,其中的点睛之笔正是华山。清代以前,传承“忠孝”文化的华山以其青翠秀泽一度跻身济南三大名胜。围绕着这座千古名山,华山片区蓝图徐徐展开。华山再建,不仅是恢复当年的景致,更是重读那段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战役 成名于齐晋“鞍之战”传承忠孝文化
史料典籍中对于华不注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绘。在这位走遍中原大好河山、饱览过山川秀色的地理学家眼中,华不注山的俊秀仍然可圈可点,让他不惜笔墨抒发溢美之词:“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1500年后的现在,记者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千姿百态的嶙峋怪石和苍劲葱郁的古木仍然存在,一草一木都印着曾经第一名山的历史印记。
很多济南人都知道华不注,却不知华不注山离奇曲折的成名史。春秋时期,华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下阵势,与晋军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只此一战,齐国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华不注却一战成名,名扬天下。
一脉山川,优渥的自然景观是其成为游览胜地的首要条件,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景观得以传承千年的内在价值。“除了‘一忠’逄丑父,华山还有‘一孝’闵子骞。”耗时十余载成书《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的作者,也是华山脚下居民的王庆华这样认为,在历城区洪家楼附近,有一条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闵子骞命名的道路,即闵子骞路,其“鞭打芦花”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元代费县县尹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其实葬于华不注山下,后迁坟于别处。
时至今日,华不注山下的华阳宫内,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孝子闵子骞和忠臣逄丑父,领受着千年的香火和后人的凭吊。华不注亦因千古忠臣和孝子增添了传统文化色彩。
一首诗 李白看到的华不注山峻秀、绿翠
初次听到华不注,会觉得是个好奇特的山名。有人考“华不注”古音即“花骨朵”,因为这座山从正南面眺望,平地而起,奇绝峻拔,下圆上尖,丰满充实,宛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难怪古人为其起了这个如此奇怪的山名。自“鞍之战”之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光中,华不注稳坐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天气条件比较好时,从济南市区东北处的位置往东北郊的方向望去,一座奇峻高耸的山脉从平原旷野中拔地而起,这就是曾经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享有盛名的华不注山,也就是华山。深秋的季节百草凋零,华山也褪去了春夏的绿色,主峰呈现给今人的似乎是经历了山河巨变和历史沧桑的褐灰色。即便如此,这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山峰,仍然昭显着险峻的气韵。自从一战成名后,华不注山迎来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毫不吝惜笔墨地赞颂着这座千古名山。
唐天宝三年(744)春天,诗仙李白飘然而至,在紫极宫加入道籍不久,乘船来到华山,于是就有了《古风·昔我游齐都》的名篇,诗云“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大概是华不注俊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的美妙联想,诗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并驾鹿而去:“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这是幻梦?还是想象?或者是诗人陶醉于山水之美而飘飘然,不禁有飞升之念?或许更是紫极宫的道箓使他心情畅快,从而好山好水看不足吧。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两次到济南,第二次是在元太宗七年(1235),他应好友李辅之邀请,在济南历时20多天,还有散曲家杜仁杰为伴,饱览了济南的湖光山色,还写下了数首吟咏华山的诗文。其中《咏华山》一诗写到“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他还在《济南行记》一文中描述了华山周围大片水域的情况,“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如今的华山,周围已经是大片的拆迁场地和农田。想象一下,当年浸在水中的华不注,是一种怎样的盛景!
赵孟頫绘就《鹊华秋色图》,华山名扬天下
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都见识过里面所收藏的多幅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画,其中一幅《鹊华秋色图》举世无双。画面描绘的是当时济南北郊一带一片辽阔的沼泽地,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杉树叶子染黄,传递着浓浓的秋的信息。高耸入云的华山,正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
这幅画的作者正是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他才气英迈,曾在济南做官。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得知这样的情况后,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从此,华不注又随着这幅国宝级名画而更负盛名。据说此图在清代流入宫廷,乾隆帝见后赞叹不已,后又专程来济到华不注亲眼观赏鹊华美景。至今镌刻在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门前的抱柱联,就是赵孟頫盛赞趵突泉的名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他将华不注放在和大明湖相媲美的位置,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直至清朝,华不注一直稳居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华山脚下的华阳宫,近期也正在重新修葺。院内紧挨着四季殿台阶处那株相传曾经落过凤凰、名曰“落凤柏”的古柏,树龄似已有千年。曾经见证过华不注当年盛景的这株古柏至今仍顽强地活着,诗仙笔下的景致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重现。华阳宫里的晨钟暮鼓,也依然一声声传递着沧桑。
华山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是泉城特色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湿地和城市防洪的重要滞洪区。根据规划定位,华山历史文化公园结合了齐鲁文化轴、鹊华历史文化的概念,将文化、山水、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协调文化、生态、居住、休闲等多方面需求。规划布局强调以华山为核心,形成“一园一城、一湖三山、一心三廊、一环多景”的布局结构,敞开华山与鹊山、黄河的绿色视廊,华山与大明湖、千佛山的绿色视廊,提升济南城市形象,升级济南城市服务职能。
华山风景。古济南八景中有两个含有华山(齐烟九点,鹊华烟雨),足见华山在济南的地位,而且华山风景区是济南市唯一一个有山有水有泉的风景区。华阳宫古建筑群是济南市一处古老的道教官观。地处济南市东北向,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带。北依华山(又名华不注),南临镜光湖(又名金光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是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体,同时,遗有三百余平方米的古壁画。吕祖庙有吃了和尚饿死狼的小故事。华山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骚客都曾登临此山。历史典故很多,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个:华山半山腰有一个吕祖庙,庙里有个和尚白天下山挑水。狼趁机进了庙里藏了起来。晚上和尚关门睡觉结果被狼吃了。门关着,狼出不去,也给饿死了。华泉位于华山风景区华阳宫前,因临华不注山而得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华不注泉,方圆百步"的记载。华泉经历了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过程。2001年,进行清淤挖掘,修砌泉池,池长15米,宽9米,深2米。一池清水,平明如镜,孤山及古庙倒影,与鱼池、荷塘相互映衬,别具风姿。
华山文化。宋代文学家曾巩的《登华山》中有“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的诗句。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济南诗人张凯在《咏华山》中写道:华山闻名奇秀滑,
翠柏青松满山崖。一夜城中三尺雪, 晓来胜过白莲花。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济南诗人张凯在《夏雨》中写道:华山雾遮尖,
雨下两三天。风比秋时寒, 天寒衣服单。在《华山论剑》中写道:文人墨客黄河行,英雄论剑华山顶,黄河流沙填东海,华山仗剑刺天庭。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飘然而至来到齐州,乘船至华不注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盛赞济南华山的诗句。元代赵孟頫一幅展现济南北郊美景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誉满天下,其中的点睛之笔正是华山。清代以前,传承“忠孝”文化的华山以其青翠秀泽一度跻身济南三大名胜。围绕着这座千古名山,华山片区蓝图徐徐展开。华山再建,不仅是恢复当年的景致,更是重读那段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战役 成名于齐晋“鞍之战”传承忠孝文化
史料典籍中对于华不注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绘。在这位走遍中原大好河山、饱览过山川秀色的地理学家眼中,华不注山的俊秀仍然可圈可点,让他不惜笔墨抒发溢美之词:“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1500年后的现在,记者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千姿百态的嶙峋怪石和苍劲葱郁的古木仍然存在,一草一木都印着曾经第一名山的历史印记。
很多济南人都知道华不注,却不知华不注山离奇曲折的成名史。春秋时期,华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下阵势,与晋军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只此一战,齐国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华不注却一战成名,名扬天下。
一脉山川,优渥的自然景观是其成为游览胜地的首要条件,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景观得以传承千年的内在价值。“除了‘一忠’逄丑父,华山还有‘一孝’闵子骞。”耗时十余载成书《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的作者,也是华山脚下居民的王庆华这样认为,在历城区洪家楼附近,有一条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闵子骞命名的道路,即闵子骞路,其“鞭打芦花”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元代费县县尹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其实葬于华不注山下,后迁坟于别处。
时至今日,华不注山下的华阳宫内,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孝子闵子骞和忠臣逄丑父,领受着千年的香火和后人的凭吊。华不注亦因千古忠臣和孝子增添了传统文化色彩。
一首诗
初次听到华不注,会觉得是个好奇特的山名。有人考“华不注”古音即“花骨朵”,因为这座山从正南面眺望,平地而起,奇绝峻拔,下圆上尖,丰满充实,宛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难怪古人为其起了这个如此奇怪的山名。自“鞍之战”之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光中,华不注稳坐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天气条件比较好时,从济南市区东北处的位置往东北郊的方向望去,一座奇峻高耸的山脉从平原旷野中拔地而起,这就是曾经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享有盛名的华不注山,也就是华山。深秋的季节百草凋零,华山也褪去了春夏的绿色,主峰呈现给今人的似乎是经历了山河巨变和历史沧桑的褐灰色。即便如此,这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山峰,仍然昭显着险峻的气韵。自从一战成名后,华不注山迎来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毫不吝惜笔墨地赞颂着这座千古名山。
唐天宝三年(744)春天,诗仙李白飘然而至,在紫极宫加入道籍不久,乘船来到华山,于是就有了《古风·昔我游齐都》的名篇,诗云“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大概是华不注俊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的美妙联想,诗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并驾鹿而去:“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这是幻梦?还是想象?或者是诗人陶醉于山水之美而飘飘然,不禁有飞升之念?或许更是紫极宫的道箓使他心情畅快,从而好山好水看不足吧。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两次到济南,第二次是在元太宗七年(1235),他应好友李辅之邀请,在济南历时20多天,还有散曲家杜仁杰为伴,饱览了济南的湖光山色,还写下了数首吟咏华山的诗文。其中《咏华山》一诗写到“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他还在《济南行记》一文中描述了华山周围大片水域的情况,“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如今的华山,周围已经是大片的拆迁场地和农田。想象一下,当年浸在水中的华不注,是一种怎样的盛景!
李白 《古风》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一幅画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都见识过里面所收藏的多幅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画,其中一幅《鹊华秋色图》举世无双。画面描绘的是当时济南北郊一带一片辽阔的沼泽地,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气古远。杉树叶子染黄,传递着浓浓的秋的信息。高耸入云的华山,正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
这幅画的作者正是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他才气英迈,曾在济南做官。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得知这样的情况后,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华山脚下的华阳宫,近期也正在重新修葺。院内紧挨着四季殿台阶处那株相传曾经落过凤凰、名曰“落凤柏”的古柏,树龄似已有千年。曾经见证过华不注当年盛景的这株古柏至今仍顽强地活着,诗仙笔下的景致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重现。华阳宫里的晨钟暮鼓,也依然一声声传递着沧桑。

后一篇:第三届中国(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