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千古齐长城

标签:
济南齐长城 |
分类: 旅游 |
http://p3.ifengimg.com/a/2017_27/3d6c3668afd7e20_size145_w500_h303.jpg
中国人都知道长城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这个长城是指秦长城。但是秦长城并不是中国长城的鼻祖,中国长城的鼻祖是山东省的齐长城,而齐长城的发源地就在济南市长清区......
千古齐长城 于青山苍翠中的那一抹古老。齐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发源地在长清。
古老的历史,古老的文化,齐长城以其苍凉巍峨的身躯,无声地凝聚着沉重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齐长城修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比公元前459年修建的欧洲雅典壁垒早200多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而千里齐长城中,济南段不仅长度占了三分之一,而且战略地位最为突出,发生的攻防战最多,其建筑也最为可观。
齐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鼻祖,长清则是中国长城文化的发源地。
http://p3.ifengimg.com/a/2017_27/97281073dddbeea_size132_w500_h333.jpg
齐长城,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人文奇迹,它绵延千里,历经数千年的岁月,穿越山东19个县市区,被誉为齐鲁大地的脊梁。
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它的起源地、出发点就在济南长清区的孝里镇,先秦时称为平阴邑,这实在是件令人骄傲的事。长清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为齐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式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7/856d55e11bff6e2_size138_w500_h375.jpg
220国道西侧,田野中的这段土岭就是齐长城的最西端了。这是一段夯土长城,齐长城的建造都是就地取材,山岭上的城墙用石块砌就,低地里的则大多是用黄土夯筑而成。
现在的齐长城遗址有五六米高,二十二米宽,夯土长城跨过220国道一路延伸到东边的山上。
齐长城位于济右走廊历来是兵家必经之地。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7/44d00ec0c661433_size144_w500_h281.jpg
齐国为什么修筑长城,起点为什么会在长清孝里呢?
春秋战国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大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整个社会风雷激荡,狼烟四起,战火连天。
齐国僻处大东,战略地理得天独厚,分别有济水、黄河、渤海、黄海和泰沂山系为天然屏障,相比之下最薄弱的就是国都临淄所在的淄潍平原了,而敌国如果要逼近淄潍平原,平原西部,长城所在的济右走廊是必经之地。
而到了孝里一带,这种战略要地的地位更为突出。如今这里一条南水北调的渠道,在古代则是一条陆路的通道。这一带东面有山,西面有济水和方圆40里的湄湖,山水之间的距离只有三四百米,而且这里还是齐国的边境,春秋时就建有平阴邑。
齐长城原叫“防”(源于“防水”),这里曾发生过“防门之战”。
http://p1.ifengimg.com/a/2017_27/12a42d000e1af05_size145_w500_h375.jpg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研究齐长城多年,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古平阴邑的长城春秋时期原是做堤防之用,是为了防御古济水和湄湖的水患,称为“防”;为了人车通行的需要,防上开有门,称为防门。
原来,齐国特别是齐国西面,水灾非常频繁,齐人写的《管子》里称“五害之属,水为最大”,因此齐国很早就在河岸筑起一些拦水的堤坝,当时就叫“防”。而这些堤坝在古平阴邑(今长清县孝里镇南三里东张一带)最有名。公元前555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进犯齐国,就是从防门发起了进攻。为了抵御敌军,齐军改变了堤防的用处。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防门之战。
现在空旷宁静的田野,那时候却是人吼马嘶,烽烟滚滚,曾上演过一出斗智斗勇的大戏。
http://p2.ifengimg.com/a/2017_27/22812a31fad82f6_size161_w500_h331.jpg
防门之战,长城没能抵挡住诸侯联军的进攻,但是本为水患而建的“防”,被视作了重要的军事设施。因为在以战车作战为主的春秋时期,高大城墙的御敌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在此之后,齐国开始陆陆续续在南面和西南面的边境线上修建长城,齐长城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中,沿线虽然有平谷低地,但是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沿途有城墙、有关隘、有城堡,有烽燧,成为建筑和文化的奇观。
http://p0.ifengimg.com/a/2017_27/f15fb50710002c5_size112_w500_h312.jpg
这便是齐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也是中国最早一段长城的缘起。
因为齐长城缘起于水利工程的“防”,用于战争之后被称为“巨防”,所以,即便到了战国时代,“长城”的名字叫响之后,“巨防”依然是齐长城的别称。
http://p3.ifengimg.com/a/2017_27/308042a0127d4e3_size154_w500_h313.jpg
长城从关键隘口漫延开来,遍布了齐国南部和西南部的边境线,背后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这背景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一些人,比如孙膑、庞涓、鬼谷子,比如苏秦、张仪、范蠡。
那么,这些显赫的人物和齐长城的横空出世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又和济南有什么关联呢?这里面的故事还真是值得探究呢!
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的先河。齐长城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途经山东济南、泰安、淄博、临沂、青岛等8市、17县,全长641.32公里。齐长城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建筑宏伟,规模壮观。
关于齐 长城的东端,《括地志》、《水经注》、《泰山郡记》均载:齐长城在“琅琊台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记》、《齐乘》则记“大珠山入海”;道光《胶州志》载:“小珠山东徐山之北入海。”据实地调查,齐长城沿小珠山北峰过鹁鸽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于家河村东北入海。此处现为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保税区东侧;东经120°11′,北纬35°59.5′。关于齐长城的沿线走向,历经数代多次实地考察,与史料所载无大差异,
而各地的考古调查沿线均发现了多段(处)长城遗址,这些依稀可见的齐长城残迹除确证长城建筑沿线走向外,还可窥观整条长城之全貌。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广里乡广里村南的防门,历经山东十三县,东至黄岛区的于家下河入海,全长达千余里,路经有山区平地,建筑由城墙、关塞、防门、烽火台组成。从其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是一项综合性的浩繁工程,它规模宠伟,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在当时诸国所置长城是仅见的。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勤劳智慧的齐国人民就能设计并组织实施如此浩繁的庞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清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为齐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式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
长城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是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军事防卫设施上的一大奇迹,充分说明当时齐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曾出现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有关。
为了发挥齐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在依山借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学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泰沂山系有一条东西绵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线上。在长城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利用泰沂山脉天然屏障的地理特点,贯彻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军事思想。因山系沟谷切割,峰顶岩坡峭拔,陡险异常,在当时以车战为主的战争中,无需在此处再修筑城墙,所以在调查时不少山系顶峰地段无城墙残迹,这样即起到了防卫作用,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设防严固,在谷地尽头修筑长城,可以拒敌国门以外。
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
当然,科学设计如此庞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精心计算,通盘考虑。但组织实施此项浩繁的工程更为不易,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设计此项工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可能的。于此体现了齐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基础的雄厚,也反映出东方大国的气势雄风。正如司马氏所言:“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做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我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