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与济南

(2017-03-12 17:40:06)
标签:

何绍基

济南

分类: 社会
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与济南
 每当人们登临大明湖历下亭时,都会欣赏到悬挂在历下亭的大诗人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一咏唱历下亭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楹联。楹联字体瘦硕,风格道劲峻拔,自成一家。这幅楹联便是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之手。
       何绍基,1799年生,1873年逝世,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任国史馆总纂,博览群书,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尤精小学。书法尤著名于世。书法自秦汉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历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及四川学政等。咸丰三年(1853年)因直言无隐,触怒权贵,卒以条陈时务,被斥为“肆意妄言”而降职。自此以后,绝意仕进,辞官不出,专注学问,曾先后主讲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学堂多年,后被聘主扬州书局,校订《十三经注疏》。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于苏州。著有《东洲草堂诗钞》三十卷、《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在何绍基的一生中,曾两次莅临济南。清道光二年(1822年),何的父亲被任命为山东学道,23岁的何绍基随父来济,居于学署中。20年之后,何绍基在他于道光二十二年(1852年)所作的《舟中题贾丹生大明湖图卷》一诗中追忆道:我昔大明湖上住,出门上船无十步。高楼下收云水色,小桥迳接渔樵渡。……平生足目江湖多,诗草洒痕成册簿。算来难思明湖游,少年奇赏由天付。
       
清咸丰六年(1856年)何绍基第二次来济南。这年他已经58岁。他由四川出发,经由陕西,重返江南,又折而北上济南,遂主讲泺源书院。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它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才最后离开济南南归。在济南逗留的四年中,何绍基于讲学之余,登山临水,寻幽探胜,流连于济南的湖光山色之间,对济南山水名胜题咏殆遍。他在《趵突泉》一诗中吟道:泺水源头太是奇,千年趵突有神机。人工天匠难窥察,万斛珠玑尽倒飞。
      
在这首咏泉诗中,何绍基并非像前代诗人那样,只是一味地热情讴歌趵突泉喷涌气势的神奇,而是以学者缜密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对趵突泉的喷涌是由于“天匠”,还是“人工”这一千古之谜提出了质疑,这正是何诗超越前人之处。
      何绍基离开济南后,时时怀念令他心旷神怡的城市。他在《金陵杂述四十绝句》中唱道:“分襟泺社才如昨,雪夜江南话济南。”对济南一往情深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济南名士-清•何绍基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岁随父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负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源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咸丰十年(1860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他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但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他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而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沪上杂书》感慨外国侵略者盘踞之类很少。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清代著名大书法名家何绍基(号东洲居士)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他是造诣高深的书法大师,他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何绍基才溢文敏,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清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被誉为清代书圣,曾国藩更是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在中国几千年书法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清代的何绍基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五位大书法家。 何绍基是一位著名的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也尤为一代之冠。在晚清诗派中他也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绍基为官,因言事降调,于是远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作自娱,晚年倦游,在长沙生活,与黄道让、王先谦王闿运等人相唱和,成为长沙诗坛雅韵之一章。

隶书七言联》 何绍基曾曰:“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由此可见其对中锋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他还是 清藏书家。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 六经子史,皆有论述。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板文字。书法自成一家,上溯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自父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号仙槎,官至吏部、工部、户部尚书,曾收藏有北京朱筠的旧藏不少,建有藏书楼为“云腴山房”,收藏图籍万余卷,何氏藏书由此起源。至绍基时,南北藏书旧家,广为搜罗,一度藏书达到10万余卷,建有“云龙万宝书楼”、“惜道味斋”、“东洲草堂”。他既藏书又读书,考订有《礼经》、《水经注》,于《说文》考订尤深。校有《曝书亭记》。所藏书在辛亥革命后被变卖给长沙书贾谭厚坤,另一部分为叶启勋兄弟所收。著《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证》、《水经注勘误》、《东洲草堂诗文集》。子何庆涵(1821~1892),字伯源,继承藏书,作有《眠琴阁遗文》。何氏藏书印先后有“何凌汉印”、“道州何氏云腴山房”、“东洲草堂藏书画记”、“何绍基鉴藏”、“猿叟”、“眠琴阁珍藏”等。

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