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名城—山东青州山体巨佛的发现引起了广大考古工作者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门做了详尽报道,更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观光。巨佛主体部分由劈山和磨脐山组成,叠连九座山头、仅面部就长达2500米、是四川乐山大佛头长的近300倍,堪称世界第一的山体巨佛。历经1400余年,至今偶经发现后,现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这座山体巨佛位居青州西南十公里处,凿于552--576年间。令人称奇的是,九座山头从东西南北任何方位观看巨佛都是一组普通山头,惟有从佛雕石窟众多的驼山一处方位恰好能观其真实形象,驼山群佛均面而拜之。巨佛传神达意,神采飘逸,直鼻薄唇,惟妙惟肖,且发髻、喉结、胡须形象逼真,清晰可见,这在人类文化史和世界佛教史上都至为罕见。山体巨佛乃广福寺龙场之余气,故现佛像。山体巨佛为驼山的案山,因为只有从驼山方向才可以看到仰面的佛像。这应该是驼山佛雕石窟群选址堪舆的最初缘起,因为古之圣贤善观象,佛家更是如此。本来山体巨佛与劈山、广福寺、云门山、金凤顶是一条龙脉,而驼山、楼楼山则是另一条龙脉。佛家有云:"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山体巨佛为"一佛出世",而佛家在驼山开凿佛像石窟,驼山石窟佛像群则是"千佛护持",如此两条龙脉依靠佛缘紧密连接起来。肉髻到鼻尖直线距离862米,鼻尖到下颏直线距离843米,下颌到锁骨直线距离652米,山体巨佛总长度2357米。折合为曲线长度当在2500米至2600米左右。

从第一幅图中也许看不出什么,但若将照片竖过来,会惊奇地发现,山体竟然呈现为一个巨大的佛头!
大自然多么地神奇啊!

青州山体巨佛卫星定位及佛法注解
1、佛顶肉髻:东经118度26′29″,北纬36度37′39″。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顶肉髻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最后一相,只有佛有顶肉髻相,菩萨没有此相。
"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佛的八十随形好:"首发修长,绀青稠密。首发香洁,柔润光泽。首发齐整,不乱不杂。首发坚固,永无断落。首发光滑,尘垢不着"。
2、前额区:东经118度26′39″,北纬36度37′40″。"额广圆满,平正殊特",这是佛的八十随形好之一。
3、眉骨:东经118度26′46″,北纬36度37′36″。佛三
十二相之三十一相:"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佛的八十随形好:"目广清净,洞彻分明。眼相修广,如青莲华。眼睫上下,齐整稠密。双眉修长,黑泽细软。双眉绮靡,绀琉璃色。双眉高朗,犹如半月"。
4、鼻梁:东经118度26′50″,北纬36度37′35″。
5、鼻尖:由劈山最西边的佛鼻峰组成,东经118度27′01″,北纬36度37′36″。佛的八十随形好:"鼻高修直,两窍不现"。
6、上嘴唇:由劈山人中峰组成,东经118度27′09″,北纬36度37′32″。
7、下嘴唇:由劈山神龟峰组成,东经118度27′13″,北纬36度37′29″。
佛的三十二相:
二十二、四十齿相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谓四齿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佛的八十随形好:"舌相长广,弥覆难量。发声威震,如雷普闻。音韵美妙,和畅清远。鼻高修直,两窍不现。诸齿方整,坚密鲜白。诸牙明洁,渐次锋利。......法音圆辩,随机普应"。
8、下颏:由劈山劈峰组成,东经118度27′28″,北纬36度37′20″
9、喉结:由劈山劈峰东北面的小山峰组成,东经118度27′35″,北纬36度37′25″。佛三十二相:"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10、锁骨:由磨脐山组成,两个锁头分别是磨脐山的中峰云台峰和北峰宝印顶,位于东经118度27′44″,北纬36度37′34″。

山体巨佛地形图
山体巨佛长度计算:
肉髻到鼻尖直线距离862米,鼻尖到下颏直线距离843米,下颌到锁骨直线距离652米,山体巨佛总长度2357米。折合为曲线长度当在2500米至2600米左右。
山体巨佛的风水评价:
山体巨佛乃广福寺龙场之余气,故现佛像。山体巨佛为驼山的案山,因为只有从驼山方向才可以看到仰面的佛像。这应该是驼山佛雕石窟群选址堪舆的最初缘起,因为古之圣贤善观象,佛家更是如此。本来山体巨佛与劈山、广福寺、云门山、金凤顶是一条龙脉,而驼山、楼楼山则是另一条龙脉。佛家有云:“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山体巨佛为“一佛出世”,而佛家在驼山开凿佛像石窟,驼山石窟佛像群则是“千佛护持”,如此两条龙脉依靠佛缘紧密连接起来。


青州西南面环山,这是驼山景区大门前的石牌坊。
拾阶而上数十米,就来到了拜佛亭。这里是看山体巨佛的最佳处。
一路登攀风动柏,半山歇脚望云亭。
这是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乔宇书写的”驼山“两个大字,颇有磅礴之势。
半山路上的一座山神庙,用巨大的石条垒砌而成。
驼山的山顶狭长而平坦,建有道观-昊天宫。
昊天宫内玉皇殿南,有一神奇之处:海拔四百多米山顶上的天泉!这里曾泉水翻涌,汇成昊天宫门前的天河,湍流飞瀑流向山下。近年虽天旱缺水,泉水不再涌出,但泉眼却从未干涸过。
驼山东南部峭壁悬空,有北周至中唐时开凿的摩崖造像五窟,可惜都遭到了或多或少破坏。
这是最大最早的一窟,北周至隋开凿。主佛阿弥陀佛坐像高七米,面容丰满,是我国东部最大的石窟造像。
这尊力士造像尽管残破了,但从残存的形态仍可想见当初的威武神采!


冯峰鸣先生的考证
青州巨佛,是1993年由丁夫力先生发现,由我独立完成研究考证的。证实是公元550--577年,由人工雕凿而成,全长2500米。根据佛教文化的思想和佛教界的惯例,它的名字只有称呼"青州巨佛",才是正确和准确的。例如人所共知的"乐山大佛",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均是将所在地的名称,冠于"大佛"之前。乐山大佛72米,巴米扬大佛67米,所以叫"大佛"。青州这座佛像2500米,所以叫"青州巨佛"。然而,有个别人却对青州巨佛,另有一些称呼,例如"山体巨佛","青州卧佛"、"涅盘佛祖"、"仰面巨佛"等等,这都是错误的。首先是对佛教文化有些陌生,其次是眼光过于狭隘。所有没有"青州"二字的称呼,一旦离了青州,谁也不知你说的什么。"山体巨佛"与"仰面巨佛",好像体现了青州巨佛的某一特点,其实这是不懂佛教常识。咱先不讲理论,只打一个比方:青州龙兴寺佛像,如果称呼为"石头佛像"、"石体佛像"、"正面坐像"、"正面立像",岂不就怡笑大方了。至于"青州卧佛"与"涅盘佛祖"的说法,就更有些荒谬了。
只有表现释迦牟尼圆寂时的造像,才叫"卧佛像"或"涅盘像"。而这种佛像,几千年来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释迦牟尼向右侧卧,右手支着右鬓,左手伸直放在左腿上。青州巨佛是这种形态吗?
既然我们常说青州是文化名城,那就最好不要人为地弄出一些文化笑话来。下面介绍一下,我所考证出的青州巨佛的七大世界奇迹:
一、如此巨大的佛像,只有在西北方的山上,经人指点之后,方可看清其真容。便是祖祖辈辈居住于巨佛山下、劳动于巨佛山上的农民,也从来不知巨佛一事。也正因如此,青州巨佛才得以存在一千四百多年,而未遭损毁。因此,这既是一件辉煌的佛教艺术品,又是一件罕见的隐性瑰宝。
二、青州巨佛的宝瓶式顶髻,特别悠长,既为佛像增加了起伏多变的造型,形成了韵律美,突出了佛像的庄严崇高,又体现了深刻的佛教思想。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的顶骨,是"五智之顶"。青州巨佛将顶骨与顶髻融为一体,从而象征佛的最高智慧。这一独具匠心的奇异构思,营构出将近七百米长的佛顶,亦为举世之奇。
三、佛的眼睛,佛教界称为"佛眼"。认为它具有开悟者的眼光,充满着慈悲与智慧,可以看清世间的一切色相。所以,巨佛的制造着,就要精心地雕刻佛眼了。他们除把佛眼雕凿得精确而生动之外,还造出了深陷的眼窝,并造出了重瞳(两个眼眸)。深陷的眼窝,是与消瘦的面容一起,表现释迦牟尼苦修时的消瘦形态。重瞳在华夏文化中,是少见的圣人形象。杰出的舜帝,人们就以为他是重瞳。重瞳体现在佛像之中,这是举世唯一。
四、古代的佛教造像,只有四种形式:坐像,立像,行径像,涅盘像。而青州巨佛,却是卧姿形式的头像。这是佛教造像史上,难得一见的佛像奇观。恰恰这又是佛学义理的形象化体现。常规的佛教造像,均是表现完整的像体,这是追求完美的艺术美学与致力圆满的佛教思想所决定的。巨佛的创造者,却独辟蹊径,仅仅刻绘了一尊佛陀头像。这是因为佛教认为,身和心是最容易沾染尘世污垢的,是老、病、死等苦恼的聚集之处。舍弃身心,就是舍弃污垢与烦恼。因此,刻立头像的思维起点,就是深刻的佛学义理。
五、造像者还以杰出的智慧,营造了不同角度观看,可见巨佛双唇或开或合的奇异景象。这就让人想到,佛祖是在沉静地向人解说佛法。以山体造像,本来就是奇迹了,这里却又出现了动态之奇。
六、中国制造佛像之始,俱都表现了佛的男子形象。例如,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的十六国时期的中国佛像,就留有浓密的八字胡。青州巨佛的出现,已是距离十六国二百年后。这时的佛像,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面相圆润,面肌柔和,面部线条不生硬--由这种美学观念造出的佛像,也就势必女性化。代表男性特征的胡须和喉结,自然也就消失了。青州巨佛却有意塑造了隆起的喉结和浓郁的胡须。原因是,佛子们雕凿的是一尊秘密佛像,它属于佛教的密宗部分,只为教内人修炼时观想之用,而不是让世人瞻仰的。所以就不必考虑世人的审美习惯了。于南北朝末期,还有这样男子形象的佛像出现,这又是中国造像史上的一个奇迹。
七、青州巨佛又不是独立出现的。佛学大师根据"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的佛教理念,同时在巨佛对面的两座山上,设计了石窟寺。让那里的佛窟,全部面对巨佛,从而形成了小佛向大佛,大佛向巨佛的严密体系。只是这一设计思想,又经历隋唐两代之后,方才逐步得以实现。这种以巨佛为主尊,以显宗与密宗相结合,方圆十几里的立体佛像圈,在世界佛像王国之中,又是独一无二的。
这七大奇迹,除了足以反映巨佛的神奇之外,同时也表现了青州佛教文化的神奇,体现了佛教文化所孕育的人类创造精神与难以理喻的妙智圆觉。
http://anmo.qzshangwu.com/UploadFile/200779113242837.jpg
青州的佛教文化遗产,不仅在于摩崖造像,还有天下一绝的
“山体巨佛”———站在驼山,向东南望去,就会看到一个由起伏的山体曲线勾勒而成的巨佛头像,仰面而卧,全长2600米,由9个山头组成,轮廓清晰,极为逼真,堪称中华奇观。
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请全国知名的十几位考古专家,对山体巨佛进行专题论证,比较一致地认为: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体景观基础上,经人工修整而成的珍贵文化遗存。它的成因,不仅可以从巨佛的面容上存在的修整痕迹所直证,而且可以被历史上曾有过的凿山为佛的事件所旁证。
山体巨佛是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借助山势,雕凿而成,雕凿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对此,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据需要在一道平整的山梁上任意雕凿也会有困难。而在1400多年前,把形态各异的9座山头纳入一个完整的构思之中,然后设计、施工,就难上加难了。而且施工的指挥者,必须站在离现场2至3千米的驼山。当时,没有测绘仪、电脑、电话、对讲机等,可聪明的北齐人还是创造出了这一世界奇迹。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设计、加工的呢?这个问题已成千古之谜,只能留待后人去破解了。
青州山体巨佛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山体正中最高峰,组成巨佛的鼻与唇,鼻梁修长,鼻尖浑圆,双唇微开,“人中”微凹,下颌饱满。顺着巨佛的下颌延伸,一处微凸的山头形似巨佛的喉结。特别奇妙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巨佛双唇有着
“开”、“合”的变化,当巨佛“开口”时,还能看到隐约的牙齿。仿佛巨佛在不断诵念着禅语真言,思维着大千世界的永恒真理。
最西南端,是长达700米的顶髻,由一座较为平缓低矮的山丘构成。仿佛绾出宝瓶式发型的头髻,使佛像的造型起伏多变,增加了韵律感和神秘感,表现出巨佛的庄严与崇高。
巨佛主要是以剪影效果展现的,可是,山前一处山坳巧妙地构成巨佛深陷的眼窝,山坡纹路兀现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线条,赋予巨佛以鲜明的立体感。佛的眼睛,佛教界称为“佛眼”,能够看破世间一切色相。巨佛有了佛眼,就有了法力,有了灵魂。
更为难得的是,山体巨佛不是作为单体造像独立存在的,它与驼山石窟造像、云门山石窟造像密切相连,三位一体,共同组成一个大型佛家修道的悟坛。
青州巨佛由9座山头组成,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间,在保持原山体形态的基础上,经人工雕凿而成。它以头像形式出现的,超出了坐像、立像等四类佛像形式的范畴,从顶髻到锁骨长达2500米,面容惟妙惟肖,堪称中华奇观。对此,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据需要在一道平整的山梁上任意雕凿也会有困难。而在1400多年前,把形态各异的9座山头纳入一个完整的构思之中,然后设计、施工,就难上加难了。而且施工的指挥者,必须站在离现场2至3公里的驼山。当时,没有测绘仪、电脑、电话、对讲机等,可聪明的北齐人还是创造出了这一世界奇迹,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设计、加工的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