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汉卿情系济南府 编剧《金线池》

(2013-09-16 09:12:10)
标签:

关汉卿

元代伟大戏剧家

济南

金线泉

分类: 社会

  《关汉卿(白描连环画)》全本 <wbr><wbr>绘画:王靖州 <wbr><wbr>附录:《关汉卿(话剧)》中唱词《双飞蝶》          

    关汉卿,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祈州(在今河北)、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是元杂剧中最杰出的作者。1958年被喻为与达芬奇拥有同样地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作品里带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更为后来接近人民的戏剧家所继承。根据他的《拜月亭》杂剧改编的《拜月记》在南戏与传奇里一直起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关汉卿生活在公元13世纪的元朝,他机智幽默,风流倜傥,博学多才,擅长吟诗、吹箫、弹琴、舞蹈、下棋、打猎等各种技艺。关汉卿长期居住在都城大都里,曾经在皇家医院任职,但是他对医术不太感兴趣,对编写剧本却非常热心。那时,元朝正流行一种戏剧,叫"杂剧",杂剧在内容上丰富了民间说唱故事,而且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都很爱看杂剧。关汉卿编写的杂剧不是为了给贵族消闲作乐,而是为了诉说百姓的疾苦。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关汉卿18出传世剧作中就有一出是以济南为背景的。这出剧叫做《金线池》,全名是《杜蕊娘智赏金线池》。该剧以济南为故事发生地,写了济南府歌伎杜蕊娘、济南府尹石敏(石好问)等人物,剧中济南府胜景“金线池”,就是济南的金线泉。

  《金线池》现存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辛集本、《柳枝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等版本。该剧为旦本戏,全剧共四折一楔子。

  “楔子”写洛阳秀才韩辅臣游学“路经济南府”,而“济上如今有故人”,遂去拜望有“八拜之交”的济南府尹石好问。席间结识了家住济南东关的歌伎杜蕊娘,韩辅臣即席赋《南乡子》词一首,词曰:“袅袅复盈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难道不关情,欲语还羞便似曾。占断楚城歌舞地,娉婷,天上人间第一名。”博得杜蕊娘倾心,连连称赞他“好高才也”。

  第一折至第四折的剧情是:贪财的杜母见辅臣银两颇多,又是府尹好友,对他甚为有礼。但没多时,辅臣金钱散尽,杜母不肯相留,辅臣负气移居他处。杜母谎称他另有相好,蕊娘心性高洁,听说辅臣“又缠上一个粉头”,便决绝地嘲讽他:“咱本是泼贱娼优,怎嫁得你俊俏儒流!”气恨之下一直不肯原谅他。辅臣也误以为蕊娘变心。石好问此时复任济南,辅臣前往诉苦。石于是设计调解,暗地出资让众伎设宴于济南“胜景去处”金线池,劝说两人修好。蕊娘思念辅臣,烦闷之下喝醉,见辅臣来了却又不理。辅臣羞愤不已,向石好问告状。石假意借故拘拿杜蕊娘,蕊娘只好向韩辅臣求救,二人和好。石出花银百两给杜母,又拿俸银二十两,“整备鼓乐”,“摆设个大大筵席”,把杜家亲眷和“前日在金线池上劝成好事的,都请将来饮宴”。自此,韩辅臣、杜蕊娘结为夫妇,“早则是对面并肩绿窗前,从今后称了平生愿。一个向青灯黄卷赋诗篇,一个剪红绡翠锦学针线”。

  元代的济南,作为京城大都以南的第一大都会,当时是百业兴旺,士民辐辏,文化发达,一度是中国北方杂剧演艺的中心。《金线池》一剧的创作,说明关汉卿曾在济南进行过戏剧活动。

  其一,关汉卿借剧中人物多处描绘济南风光和金线池畔秀丽景色。韩辅臣移居他处后,一天,“出门来信步闲行走,遥瞻远岫,近俯清流”。远山列屏障,石上清泉流,正是济南特有风貌的体现。济南府尹石好问对韩辅臣推介:“此处有个所在,叫做金线池,是个胜景去处。”来到金线池畔,蕊娘唱道“我则见一派碧澄澄”;众人也称“今日这样好天气,又对着这样好景致,务要开怀畅饮,做一个欢庆会”。这些都是对金线泉美景的赞誉。

  金线泉在清末曾被列入济南“四大名泉”(《老残游记》),排在趵突泉之后,黑虎泉、珍珠泉之前。更早时,金代元好问还把它列为济南“三大名泉”第二:“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今趵突泉)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若玉环、金虎、黑虎、柳絮、皇华、无忧、洗钵及水晶潭,非不佳,然亦不能与三泉侔(音mōu,相等、等同)矣。”(《济南行记》)清代王培荀则在《乡园忆旧录》中记道:“金线泉,元时设秀春院于其地,檀板银筝,殆金陵板桥之比。王季木(按:即王象春,万历进士)有诗云:‘金线泉西是乐司,务头不唱旧宫词。山羊坡带寄生草,揭调琵琶日暮时。’”这说明,至迟自元初以来,金线泉畔就一直是济南著名演艺场地。熟知济南的关汉卿借用金线泉为背景编创一曲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关汉卿在剧中使用的大量生动语言,至今仍活跃在济南人嘴边。譬如:八兄弟(有人认为应是“把兄弟”,系“拜把兄弟”简称。其实,济南话“八兄弟”乃由“八拜兄弟”而来,济南土语“老八”也系由此而来)、作业(惹祸、做坏事)、指着(指望着)、合气(gēqì,斗气)、心心念念(一心想)、小妮子(泛称小姑娘)、眼札毛(睫毛)、闪(留下、剩下),等等。大量济南方言词语的运用,也说明关汉卿很可能在济南活动过较长时间。

    济南金线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线泉"。它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金线泉是济南著名的奇泉。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故名。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 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L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动,锦鱼潜游。

    关汉卿杂剧具有巨大的艺术生命力,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他已成为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与爱戴。

               http://dimg01.c-ctrip.com/images/tg/767/494/718/4099136931c842288a3f0f2dd6b6257c_R_500_500.jpg编剧《金线池》" TITLE="关汉卿情系济南府 编剧《金线池》"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