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2013-08-15 09:03:09)
标签:

邹允中

寿光县志

分类: 社会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邹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县人。籍贯湖北湖州。生于1882年6月23日,卒于1945年6月5日。

    清末举人,宦游山东,居济南历城之南新街寓所,从学于名士马官云门下。

    曾任牟平、单县、临朐(民国七年至九年)、寿光(民国十二年)知事。

    所至有惠政,以名孝廉宦鲁。

    在做官期间兴学禁赌,深得民心。

    文采斐然,工书善画,书法长于隶书,绘画擅长山水,得“四王” 遗韵。

    士民袖纸求之,无不应。

    公出橐笔墨图章以随,故在齐鲁遗墨较多,至今其隶、楷、行书、山水都能见到。

    好搜考金石,凡断碑残碣、古钟废鼎,必嘱为善存。

    民国九年(1920年),临朐城南郭外龙泉桥被水冲毁,邹捐廉首倡重修,工竣,自撰记文数百言,时当五月(农历),于烈日中驱偻近碑躬亲书之,

    端楷遒丽,纤画不苟。

    1924年,在寿光县任知事间,主持刊印了《寿光县志》,民国版《寿光县志》根据康熙志、乾隆志、嘉庆志编纂,由当时的寿光县长宋宪章主持,他是总编纂人,由他与众多进士、举人和贡生合力完成,大约75万字。为县长宋宪章推崇。并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省市及台湾图书馆所收藏。

    同年,他还与寿光教育局长刘子久在县城的城隍庙前办起了寿光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命名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寿光中学)。他还亲自为学校制定了“真朴和乐”的校训。

    民国28年,与李既陶、刘伯峰被聘为省立图书馆委员会委员。

    邹氏与金石藏家多有交往,曾为天津方若(药雨)绘扇面一帧,取米家山水之韵致,墨气淋漓。

    与定居青岛的黄曾源翰林亦有联系(余藏黄氏四子孝绰赠邹氏词)。《沂山钩沉》沂山诗文选目.诗歌卷载:

                    《登沂山玉皇顶感怀》

                       (清)邹允中

             峰矗凌空高万仞,  远瞩风尘欲成云。
                天赐穷目胸霍宽,  览罢人间对花吟。

    卒后,所藏金石书画皆散出。

  邹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县举人,1918年(民国七年)农历七月至1920年(民国九年)农历五月署理临朐县知事,以名孝廉宦鲁。在朐期间兴学禁赌,深得民心。文采斐然,工书善画,书法长于隶书,绘画擅长山水,士民袖纸求书无不应,公出橐笔墨图章以随,故在朐遗字极多,至今其隶、楷、行书都能见到。好搜考金石,凡断碑残碣、古钟废 ,注目必嘱为保存。1920年(民国九年),临朐城南郭外龙泉桥被水冲毁,邹捐廉首倡重修,工竣,自撰记文数百言,时当农历五月,于烈日中驱偻近碑躬亲书之,端楷遒丽,纤画不苟。

                  寿光县志·邹允中·序

                                         2010-12-27

 王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iwangyouzhi   (王帅 种子今日发芽)

               民国临朐、寿光知事-----邹允中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2013-07-06 22:30:35)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邹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县人。清末举人,宦游山东,居济南历城之南新街寓所,从学于名士马官云门下。曾任牟平、单县、临朐(民国七年至九年)、寿光(民国十二年)知事。所至有惠政,以名孝廉宦鲁。在做官期间兴学禁赌,深得民心。文采斐然,工书善画,书法长于隶书,绘画擅长山水,得“四王” 遗韵。士民袖纸求之,无不应。公出橐笔墨图章以随,故在齐鲁遗墨较多,至今其隶、楷、行书、山水都能见到。好搜考金石,凡断碑残碣、古钟废鼎,必嘱为善存。民国九年(1920年),临朐城南郭外龙泉桥被水冲毁,邹捐廉首倡重修,工竣,自撰记文数百言,时当五月(农历),于烈日中驱偻近碑躬亲书之,端楷遒丽,纤画不苟。1924年,在寿光县任知事间,主持刊印了《寿光县志》,为县长宋宪章推崇。曾与寿光教育局长刘子久在县城的城隍庙前办起了寿光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寿光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8年,与李既陶、刘伯峰被聘为省立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邹氏与金石藏家多有交往,曾为天津方若(药雨)绘扇面一帧,取米家山水之韵致,墨气淋漓。与定居青岛的黄曾源翰林亦有联系。

            《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2010-02-07 22:51:13)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余岳父家寿光王高。吾尝于寒暑时节携妻女归乡探亲。王高,旧时建有慈化寺,后又修建古塔。寺早毁,古塔因坐落在王高村东侧而得名王高塔。据民国县志载,塔前有古碑二,一碑额书有“大魏重修兹化寺”八个字。据此推断,慈化寺应是北魏所建或更早。王高塔为旧日寿光八景之一,称“王高银刹”。塔共七层八棱,层层有门窗,青砖砌成,最低一层高约4.5米,南北都有圆形拱门,居中一座大佛,头上和上半身是铁铸成,下半身是泥塑的,高约2米。塔往顶一层比一层矮。塔顶有一圆石如磨盘,封顶圆石上部凸出部分如倒置大痰盂,约半米高,远看像蘑菇。据新修《寿光县志》载,塔高32.4米,最低一层直径11.3米,周长35.5米,墙厚2.2米,除重修部分,石灰砌的外塔上下全都是泥砌成,墙内有木棍作筋。可惜的是,此塔于解放后被红卫兵炸倒,不复存在。曾有人拾砖垒作鸡窝,后有古董商发现砖上有字,遂收去。现在,旧址已是满目大棚,不时传来菜农爽朗的欢笑声。

《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余七年前曾在袁家桥收过许多古籍;在田柳收过不少古币,包括一枚金代的泰和元宝。现在想想,很是怀念那个蔬果满目的乡间。
《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以前只知道青岛的即墨温泉,没想到寿光也有温泉。邹氏主持刊印的《寿光县志》中,还附有一张照片。据寿光的老人们讲,温泉是在老南关的村西边,也就是现在的老农业局院内。不过解放后有人想将泉眼挖大,结果搞的水源干涸了,挺遗憾。

《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八年前,余得到一套民国学者黄孝纾读、藏过的书籍---《淮南鸿烈集解》。在翻阅中发现两叶间有一笺纸,抽出后看到是黄孝纾四弟黄孝綽(翰林刘廷琛女婿)先生墨迹。所集陈简斋句为“初春雪夜赋赠邹心一大令”。邹心一者,即邹允中也《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邹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县人。清末举人,宦游山东,居济南历城之南新街寓所,从学于名士马官云门下。曾任牟平、单县、临朐(民国七年至九年)、寿光(民国十二年)知事。所至有惠政,以名孝廉宦鲁。在做官期间兴学禁赌,深得民心。文采斐然,工书善画,书法长于隶书,绘画擅长山水,得“四王” 遗韵。士民袖纸求之,无不应。公出橐笔墨图章以随,故在齐鲁遗墨较多,至今其隶、楷、行书、山水都能见到。

《寿光县志》、王高塔、温泉、邹允中及其他
    邹氏好搜考金石,凡断碑残碣、古钟废鼎,必嘱为善存。民国九年(1920年),临朐城南郭外龙泉桥被水冲毁,邹捐廉首倡重修,工竣,自撰记文数百言,时当五月(农历),于烈日中驱偻近碑躬亲书之,端楷遒丽,纤画不苟。1924年,其在寿光县任知事间,主持刊印了《寿光县志》。邑人王怀义参考武进高氏所绘寿光(参山东陆军测量局)地图,绘图18幅,表4幅,使该县志图文并茂,为县长宋宪章推崇。邹氏曾与寿光教育局长刘子久在县城的城隍庙前办起了寿光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寿光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8年,与李既陶、刘伯峰被聘为省立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邹氏与金石藏家(若清末山左第一家,诸城孟昭鸿)多有交往,曾为天津方若(药雨)绘扇面一帧,取米家山水之韵致,墨气淋漓。与定居青岛的黄曾源(黄孝纾父)翰林亦有联系。卒后,所藏金石书画皆散出。

 

          藏拓(二十)---邹允中藏《熹平石经》残石拓本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2011-04-12 14:35:31)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藏拓(二十)---邹允中藏《熹平石经》残石拓本
   熹平石经,东汉隶书石刻。传为蔡邕书,熹平四年刻于洛阳。书体方整严谨,挺拔逋峭,开魏隶之先,为著名汉隶之一。原石久佚,其残石自宋代偶有出土,仅可见残字。传世所谓旧拓者皆宋、明重刻本。1922年郭玉堂于洛阳太学旧止发现,后十余年陆续有所出土。先后合计得残石一百数十余石,凡七经,为《诗》、《易》、《礼》、《春秋》、《公羊》、《论语》,与《隋书、经籍志》相合,皆表里刻之。残石曾分别为徐森玉、马叔平、文素松、陶兰泉、于右任、白坚、潢川吴氏、胶县柯氏、江夏黄氏、闽县陈氏及北京图书馆所得,以白坚所收之品最为精致。清代则以阮元、黄易所藏大件为最。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亦藏残石数块。历代重刻极夥。可考者如宋代胡宗愈之成都西楼本、洪适之会稽蓬莱阁本、石熙明之越州本,明代靖江王府本,清代如皋姜任修本、海盐张燕昌石鼓亭本、陕西申兆定关中碑林本等。钱泳亦曾摹刻其中二、三块,因精摹,故有名。但字体方整,中规入矩,全失自然意味,沦为隶书末流,为当时标准之馆阁书矣。

寒舍所藏熹平石经之《易》残石,为民国间武昌举人、金石家邹允中所藏。此拓精裱于清末民初,钤印:武昌邹允中。至于此拓是否原石、旧刻、翻刻?因余对碑拓之学尚未入道,恳请识者指正一二。

关于邹允中之生平,余在【寿光县志、王高塔、邹允中及其他】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2b0a00100gkgz.html一文中已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言。

藏拓(二十)---邹允中藏《熹平石经》残石拓本
藏拓(二十)---邹允中藏《熹平石经》残石拓本

                        寿光县志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2010-02-26 14:31:35)
邹允中与《寿光县志》

    春节在家,翻看《寿光县志》。手里有一整套《寿光县志》,共十六卷,是根据民国时期的版本重新印刷的。民国当年的版本手里只有《寿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下》。而民国版《寿光县志》是根据康熙志、乾隆志、嘉庆志编纂,由当时的寿光县长宋宪章主持,前县知事邹允中与众多进士、举人和贡生合力完成,大约75万字。

    民国期间的《寿光县志》是由青岛当年的印刷社承印的,在近百年前,在潍县路81号。碰巧查到一份青岛出版机构情况表(1751年—1949年),里面标注了当年《寿光县志》印刷的一些情况,由宜今兴印务局承印,经办人叫陈乃昭,印制这套《寿光县志》从一九一二年开始,到一九四五年。

    我未曾去过寿光档案馆或博物馆等处,不知里面是否有康乾版本的《寿光县志》。到GOOGLE上百度了一下,看到这种说法:“寿光修志始于明代。明崇祯七年(1634),张()()所修县志已无存,仅在《张氏家乘》中存录《序言》一篇。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刘有成督修《寿光县志》,计32卷10余万字,寿光市博物馆存藏一部。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王椿总修的《续寿光县志》,共30卷,约13万字,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藏本,烟台市博物馆有残本。清嘉庆四年(1799),知县刘翰周总修县志共20卷,计20余万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金猷大奉令修《乡土志》,山东省博物馆存有抄本。民国15年(1926),县长赵志澄领修县志,民国17年(1928)完成初稿,手稿由上海图书馆存藏。”据我的判断,民国《寿光县志》民间应该有不少,但完整的该不多见了。

春节时,路过寿光市原来的文化局,撇看了一眼爬满藤的仿古楼,想必很多物件都已搬移到新的办公区了。

新品的《寿光县志》是前些年重新印刷的,应该是寿光市政府部门张罗重新复制印刷的,据说数量不多,我猜测也基本都在政府机关的手里。

这套《寿光县志》从寿光起始至清末,阐述详实。我也有几本1990年代编撰的《寿光县志》,不论从语言还是门类划分上,都无法与百年前的《寿光县志》相比。

寿光县志寿光县志寿光县志寿光县志寿光县志寿光县志寿光县志

王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iwangyouzhi(王帅  种子今日发芽)

上下求索覓遗珠

——《赵康敏公遗集》整理札记  


1950年11月昌潍专区下辖潍坊市(县级)、潍县、潍北、昌乐、昌邑、昌南、安丘、丘南、潍安、寿光、寿南、益临、益都、益寿、临朐等共1市14县。1952年5月撤销益寿县,将原属于寿南县的三元孙、边线王等23个村划归寿光,其余划出,以致原属寿光的阳河、何官一带大片土地,全部归入益都县。在这片土地上,就曾经养育过多位重量级政治文化名人,尤其令人瞩目的就有明代三朝元老的刘珝和明代刑部尚书赵鉴。

刘珝的生平事迹、勋功著述,他的后人配合青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已经基本整理完毕,成绩十分耀目;但赵鉴却相对寂寞,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足迹,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赵鉴其人。为此,我们决意要搜踪寻迹,将这位显赫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刑部尚书整理出来,以告慰历代先贤。
  首先,我们从民国版《寿光县志》下手,查阅有关赵鉴的文字。在卷十四“艺文志上”第8页有《赵康敏公遗集》存目,其后注明说:“是卷为其后裔赵愚轩、赵长江所编。文仅三篇,又采录各书所载康敏公本传及墓志铭,兼附年谱,汇集成帙。于民国二十二年印行。”但因年代久远,此书一直没有显露真实面目。关于赵鉴的生平事迹以及有关文字,民国版《寿光县志》载有如下内容:

1、《寿光县志》卷三“古迹志。冢墓”第八十三页有《分宜严介溪嵩赵康敏公墓志铭》;

2、《寿光县志》卷四“坛庙”第七页有《邑人赵鉴重修庙学记》;

3、《寿光县志》卷四“坛庙”第十六页有《县知事邹允中重修赵康敏公祠记》;

4、《寿光县志》卷十二“事功”第二十页有赵鉴小传;

5、《寿光县志》卷十二“事功”第二十页有《明世宗赐刑部尚书赵鉴诗》;

6、《寿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下第十一页有《赵鉴重修孤山夷齐庙记》。

另外,卷十二“人物志二。高尚”第八十二页还有关于赵鉴伯父赵隐君的故事和掖县毛澄文简所写的《赵隐君传》。但这些文字,分散存在于志书,既不完整,也不详尽,要更深入地研究赵鉴,就必须找到《赵康敏公遗集》。

2012年春,赵公长江之子泽修应潍坊科技学院的邀请来寿光讲学,将珍藏半生的《赵康敏公遗集》从檀香山带回,交付他的侄子将升、将亨保藏。

将升回到沈阳,将所藏《赵康敏公遗集》逐页发入我的电子信箱,我从信箱中再逐页调出进行整理;经过初步整理,我发现,这不是完本,因为只有卷一和卷末两卷,封面上邹允中的书名题字也已脱落,只剩下一个“赵”字。

我曾经和明代三朝元老、阳河刘文和公之裔孙刘序勤先生电话联系,据他说,曾经见过《赵康敏公遗集》,他可以帮助我找到我所缺少的篇目。但令人痛心的是还未来得及履诺,刘序勤君便因病不治而英年早逝,教人扼腕痛惜。后来,又经历了一些波折,方才辗转通过序勤之三弟刘序景先生,从刘学文君手中得到《赵康敏公遗集》卷首复印件。虽然说仅为复印件,且次序颠倒,还缺少目录中所列《<</FONT>萧山县志>名宦传》一篇文字,但毕竟基本补足了遗集所缺,使《赵康敏公遗集》形成完本,即“卷首、卷一、卷末”三卷全书。

卷首封面题字已缺,扉页正面是邹允中的书名题字,落款为“壬申首夏武昌邹允中题”;背面是“民国廿有一年冬月复印”字样(此处与《寿光县志》所署“民国二十二年”不同)。再翻一页,则是赵鉴官服半身像。其后是孙松龄和高熙喆的序言。其目录为:

列传——古今图书集成;

墓志铭——钤山堂集;

山东通志人物传;

青州府志事功传;

《萧山县志》名宦传;

《寿光县志》事功传;

传——高熙喆。

然后是赵愚轩所辑的赵鉴年谱。

卷一只有三篇文章:

一、祭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尚书兼大学士諡文和姻伯刘公文

二、寿光县重修庙学记

三、崇正记(《寿光县志》篇目为《赵鉴重修孤山夷齐庙记》)

卷末目录为:

一、赵隐君传——毛纪

二、赵隐君传——青州府志

三、池北偶谈——王士祯

四、靑社遗闻——安志远

五、赵隐君咏—安蒖

六、重建康敏公专祠记——赵东璧

七、重修赵康敏公祠墓记——邹允中

八、二贤赞——李宗仁

九、后序——崔志坚

十、跋——赵长江

对于《萧山县志。名宦传》内容的缺失,我一直耿耿于怀,以为美中不足,甚为遗憾。2013年夏天,赵将升先生委托在上海的挚友朱老宝太先生帮忙查找,朱老忠人之托,以八十二岁高龄之耄耋老人,经十数日,多次往返上海图书馆、徐汇藏书楼和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终于如愿以偿。

心情平静之后,仔细审视本书的编纂阵容,堪称强大而豪华:

写序的孙松龄(1880—1954),字念希、念生、锡朋,号过隙,河北蠡县人,清末举人。1904年,曾发起轰动省城的反清斗争。诗人、教授、古文家,还担任过军中要职。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山东文史馆员。

高熙喆(1854—1938)山东滕州人。字仲瑊;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宁夏知府、宣化知府、大名知府等职。

题字的邹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县人。清末举人。曾任牟平、单县、临朐(民国七年至九年)、寿光(民国十二年)知事。《寿光县志》正总纂。

两位编纂赵愚轩和赵长江则是赵鉴的裔孙,前者为东平县县长,后者曾任职安丘、滕县、荣成、海阳等县县长。

既然是“遗集”,说明是其后人为之编纂的,这也正是民国年间出版有关明朝尚书事迹和遗作的原因。在《赵康敏公遗集》之外,我从赵长江嫡孙赵将升手中得到了赵长江先生于民国二十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写成的一篇“康敏公叙”,其中说到“至民二十年,江署滕篆②时,公余后,又协同族望东甫,将公之余文搜集成书,名曰《康敏公遗集》。即捐廉刊印数百部,赠与文友与族秀阅存,以扬先公之绩而使后人弗怠也。”赵长江先生在为《赵康敏公遗集》所写的《跋》文中也写道,“我族高才俊彦东甫在东平县令任上颇有政声,政事之余搜集康敏公遗留下来的文字,讨得明世宗赐与康敏公的致仕(退休)诗以及远近代名人所作的传记和铭文,并根据祠墓、碑记、史乘、谱牒,按次序编辑年谱,再附录关于隐君的传闻轶事若干则,汇集成书卷,拿给我看。仔细阅读了很久,我想把它印刷成书,让它流传更广。”同时,“于民国二十年的春天,我奉令由安丘调往藤县主政藤县令。滕县的高仲瑊先生,曾是清朝的史官,在文坛上乃是左右形势的人物,在交谈中常常有条理地述说康敏公事迹。我恳请他为康敏公立传,传成以后,于是把它与前集汇为一编。我捐出廉俸银付资印刷了若干部,赠给远近的文学士和族人中那些热心族中事物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此书的问世,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赵长江先生官居滕县县令时,感慨于族公赵鉴,功勋卓著,史册烂然,却文字漫灭,灵光独存,协同族人东平知县赵愚轩东甫先生,于公事之余,将有关赵鉴的文字搜集起来,整理成书,名之曰《赵康敏公遗集》;并用自己的廉俸银刊印了几百部,送给自己的文友和族中后生俊彦保存阅读,以便宣扬先公的功绩,激励后来者奋发前行。成书之曲折如此,令人动容。

如今,经过繁复而艰苦的工作,将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然后点读、注释、译文、评价,时历半载,全书整理已经基本告竣,简体注译本大体成型,既可以告慰先贤,又可以传之于后世,让先贤的灵光照亮后来者的路径。 (刊载于《我方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三期)

                  李尊然诗文摭存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