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古诗中的伦理亲情之三---------父爱篇

(2007-03-20 12:25:28)
分类: 诗词评论
 
“母亲”是神圣的,举世无不确认。同样,父亲,也是神圣的,父亲是山、母亲是水,山水养育了立地的人。前文以《游子吟》诉说母德,这里以陆游的诗篇为主叙叙父爱。一诗一议,(个人水平限制,比较零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本诗论点,是教孩子如何对待学习。子聿,是陆游的一个儿子。诗的前两句,,就是鼓励儿子自小至老要作不懈努力的。遗,保留。无遗力,就是殚精竭虑的意思。后两句更进一步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往往觉得肤浅:深深感觉要做好学问,必须“躬行”(亲身实践)。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既是一个父亲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有针对性地对儿子提出的谆谆告诫。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亲切。十分切实。陆游还对这个儿子题诗勉励: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也就是说要做出好诗(我们可延伸为学问),先要做好为人,要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多下工夫。先树为人,后讲学问。谈到写诗,我的体会是,美酒,是由粮食翻覆发酵而酿成的精华,如把生活实践比作粮食,那么,好诗,就是美酒了。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我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送子龙赴吉州掾吏*节录》
     
     
      本诗论点,是教导儿子专心干事业,自己不扯儿子的后腿。老年时的陆游生活很清贫,却鼓励又一个儿子(子龙)远离自己为国效力。甘旨,甘美的食物,特指子女奉献给老人的食品,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我可以自谋生活,你在千里之外的任上不必牵挂我。我衣服听任其露胳膊肘,鞋子虽其露出脚趾头。虽说出门惹人嘲笑,可我回到家中却问心无愧的安睡。这些叮咛慰勉话语,文辞朴实平淡,所烘托的感情却是何等的强烈深沉,一字一句都跳动着一位慈祥、正直的父亲的脉搏,展示了一个父亲要儿子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深挚的期望。是诗人“国重家轻、忠孝不能两全”赤心报国思想的真实写照。
    
     吾儿虽憨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五更读书示子》    
     
      本诗论点,是对儿子前途的看法。陆游的言传身教,对于儿辈的成长,无疑有着良好的影响。我们虽不知其儿子们的文功武为的事迹,至少应是正直的人,有用于当时的人,只是不如其老子的名气大而已。但陆游本人都对儿子的行为表出了满意。儿子们虽然愚笨,但清正业绩尚存,很象我这么吃苦耐挫折。万钟一品,就是当时的高官厚禄,陆游父子不屑一谈。他们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有用武之地,成为“苏元元”。我的粗浅理解,苏元元,是复苏芸芸众生之意:或者是当时一个很正气的为百姓谋福的名人名字。(我的观点自己也觉得不是很成熟,敬请各位高见,笔者)本诗给我的启迪是要望子成人,不可一味望子成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本诗论点,是教导儿子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惟有国家命运和前途,使陆游时刻不能忘怀,直至临终还记挂着还我河山。一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带着争取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走了,绝笔诗是留给了儿子,希望儿子们的有生之年能看到统一,直接的鼓励着他的儿孙们为统一祖国而积极奋斗。名为家事,实是国事,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和他的其他的爱国主义的不朽之作一起,一直释放着火一般地炽烈,成为民族之魂,正鼓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为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强盛而积极奋斗着,贯穿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下原为续文现合并一处--------
一,“着迷”的父爱。父爱一般深沉含蓄,但有时也会与母爱一样强烈外露,以下两首诗,细品一下,就给人以诗人“想儿子快想疯了”的感觉。
近别几日客愁生,固知远别难为情.梦回官烛不盈把,犹听娇儿索乳声。
    北宋诗人黄庭坚,离家才几天,就已困陷在思念亲人的绵绵愁绪中。早就明知,此番远别,是难以抑制住这种相思激流,特别是尚在襁褓中的娇儿更使他时时索怀。晚上,他在驿站歇宿,从睡梦里惊醒,桌上的蜡烛,已燃得很短,他再也无法入眠,但梦中娇儿要吃奶的啼哭声,还久久在脑里回响。唐代诗人曹邺,只身在外谋生时,也是类似的情感经历。他的《北郭闲思》如下: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出门风尘仆仆,掩门独居独宿。一得空闲,便不由自主地跌入思念骨肉的深谷。每当思念难以自抑,千百倍地想念自己远在天边的孩子,就跑到山间观看老翁与他的小孙子的嬉戏。沉浸在无法形容的痛苦之中。这与母爱基本一致。
     二,“冷峻”的父爱。比较母爱,父爱在内涵和表达上,必竟是存在差异的。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绝不肯轻易放弃她的“老母鸡对小鸡”般的呵护作用。父亲呢,恨不得一夜之间儿子长成大人,自力更生,立足于社会。父亲眼中的孩子,往往要比实际年龄大。一有机会,就给孩子就给孩子描绘人生道路的漫长坎坷,灌输自己的业绩和经验,传授将来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从不嫌孩子懂得早、学得多。明代袁中道的《朝耕》诗,写得很朴实:
        半夜来原田,月落天将晓。溪流涓涓鸣,今年雨水好。
          前种已生苗,万事勿如早。解揠唤大儿,牵牛食露草。

    农夫从半夜开始耕作,天快亮的时候,解下了套在耕牛颈上的夹板,把大儿叫到眼前。他指着前些日子播种现已长出秧苗的田地,讲述了一番无论什么事都要做在前面,不可耽误时机的道理。接着吩咐儿子把牛牵去喂食沾满露水的草。用儿子的亲身实践证明自己传授的农家经验:牲畜食露草,解热降火,易肥易壮。父子间的这种情景,实在平常的很,在我们周围不会少见。旧时,父亲是家庭的大梁,主要经济来源靠父亲的劳动,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也渐渐不堪重负,迫切希望儿子早早成人以分己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楷模”的父爱,唐朝诗人杨万里所写的一首《插秧歌》又一次形象的描述了一个父亲的作为: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本诗前两句写全家上阵,四人四种动作,娴熟利索,配合默切。第三、四句以古代兵士的装束形容插秧者的穿戴雨具斗笠如头盔(看字典里 兜鍪 专指旧时头盔)蓑衣似盔甲。雨水从头上顺着肩胛往下流淌。用兵士的装束比喻,更加给人以娴熟利索,敏捷地从事田间耕作的活动场面。第五、六句唤田夫地头水渠上吃早饭歇半霎,他却只管低头低着头、弯着腰继续劳作,连理不理。他是老板,有气派,更有以身作责废寝忘食的精神,他儿子必定自内心服气、心痛老父并树为榜样。最后两句是离开前嘱咐儿子:秧根还未长牢,秧苗未全部移栽,你们要看管好鹅鸭,莫损坏了秧苗。整篇诗生动描绘了紧张、艰辛而有序的劳动场景,传示了父亲寓于自身苦干力行中的父爱精神。“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虽然不认为是真理,但我相信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以至日后生活道路的决择,其形象不可低估。
  
    四,博大的父爱,父亲是个具体而微观的社会,先读父亲后读社会。父亲总是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尽可能大的范畴中,充当孩子的导师。父亲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引领进他已体验了的思想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世界,道德和法制的世界,开拓和创新的世界。直至恋爱、婚姻家庭的世界。坦诚要求孩子继承自己的经验体会期望孩子更加发扬广大。很多父亲(和孩子以朋友间方式交流,激发孩子独立意识,难能可贵。“身份有降,爱比天高!”  陆游的示儿诗前文已述,那就再解读一首《观村童戏溪上》,以表述父爱之博大: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戏晚情。竹马琅锵冲掉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藕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功名。

    诗人对孩子纵情游戏很欣赏,更向他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冬闲时间要跟从老师学习文化,农忙时间要跟从父老参加劳动。只要识些字应付生活必须就行了,不必为了做官而去辛苦读书。这不是一个旁观者的闲话,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资格,父亲的心灵,对孩子们指示未来生活的道路。诗人的观点有些争议之处,也严重违背了当时“学而优则仕”的至圣先师孔夫子理论。但我们必须肯定,诗人是诚心的,孩子的父母都是平民百姓,唯诗人是当世名人,诗人当时的嘱托是孩子们最现实的出路。陆游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么要求的。本诗是父爱的扩大。
  最后,谈点父爱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爱在有些时候也有不到或过岗之处,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父亲们几乎都是严格的要求孩子们服从这种意志,不宽容违例行为.一味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有之.恨铁不成钢执拗性格者有之,尤其是特别自信或者迷信棍棒出才子者有之.我的这些批评不是让我们成年人指责我们的父辈,主要是要求我们这些做父亲的今后要时刻不懈地提高自身修养,时时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