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淡水鳇鱼什么样

标签:
杂谈 |
王锦思《发现东北》
鳇鱼曾经盛产于松花江,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重者达1吨左右,体长超过5米,可活百年,被誉为“淡水鱼之王”。“肉白多脂,骨柔而脆,为饮食上品”、“鳇鱼头骨,关内重之,美于燕窝。”乾隆因为是皇家贡品,就命名鳇鱼。清朝皇帝偏爱鳇鱼,每到春节必躬亲品尝,祭祀盛典也必用鳇鱼,以“年年有余”为吉。
鳇鱼遇有大风、暴雨、涨水时,就在江面上活动。数十个渔民用巨网将其罩住,并潜入水底戴上笼套,但是不能马上起网,以免脱网而出或拉翻江船,而是让它在水中挣扎,直至精疲力尽才将其拖上岸来。由于鱼叉、滚钩常常伤及鱼身,无法保持完美作为皇家祭品,于是就在松花江河道弯曲、水流平缓河段设立了鳇鱼圈,放养鳇鱼,待到天寒地冻之时再破冰捕鱼。
当时在吉林德惠等地设有鳇鱼圈,约两万平方米,四周插柳埋栅,留有赶鱼换水的闸门。一到冬季腊月,就破冰捕鱼,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史书记载:“冲眼、下网片、串杆子及拉网等共用丁三百余名,用铁镩九十杆、枪五十杆、网七十块。每块网用麻二十斤......其叉镩等项器械共用铁一百五十斤。”
鳇鱼被捕上后要用黄绫包裹装上贡车,车上插着一面三角的杏黄旗,旗上绣着贡字。打牲总管衙门的护送人员在出发前三日不能回家,要沐浴更衣,以示庄重。出发时鸣锣开道、净水泼街,场面十分热闹。所到之处,文武官员和老百姓都要回避让路、沿街相送,要一个多月才能到北京。最麻烦的是秋天进贡活鱼,一路要不停地换水,以便保证送到京城时鱼还是活的。
当时德惠属于郭尔罗斯蒙古王公的游牧地,经常和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因捕鱼、垦荒就地界发生争执,最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前后建碑分界,碑立于江西岸的“鳇鱼圈”。此碑为汉白玉质地,通高3.1米,蟠龙碑帽,正面上部阳刻楷书“铭刻万代”,背面上部楷书“铁案千秋”,上面还有满文,记述了松花江的富饶和有关条文。
而今,松花江流域的生物链发生严重断裂,德惠等地再也难觅鳇鱼踪影,鳇鱼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只有一块残破的“贡江碑”见证了鳇鱼高贵的出身,以及德惠和皇家联系的历史。
在我少年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雁阵从德惠上空经过,在空中不断地变换队形,十分优美,让我产生无数美好的联想,可惜很多年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景象。
东北由于过度开发开垦掠夺,物产逐渐贫乏,昔日那个妙龄少女已经不再丰腴,正在变为大姐、大嫂、大妈,大娘,乃至一个干瘪的老太婆。
不是我危言耸听,当百灵鸟和大雁都灭绝的时候,就是敲响了人类灭绝的丧钟,而东北人绝不是唯独剩下的人类群落。
王锦思,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北京“锦标堂”工作者,关注广泛,游历中外,著作多部,喜欢串门、唠嗑、收藏等。jins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