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思说:“现在我有200多张不同年代、体现不同时期日军侵略中国的明信片。”他小心翼翼地把明信片从塑料袋里取出来,讲述每张卡片背后的故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放回塑料袋,再锁进抽屉里。
偷偷读书一天不吃不喝
王锦思是吉林德惠人,从小就喜欢历史。那个年代没有别的课外书看,比较流行抗战方面的小人书。王锦思就是小人书爱好者。
他说:“我上高中时,县里有个三层楼高的图书馆,平时不开放。为了能读到图书馆里的书,我经常爬窗户进去。因为是偷偷进去,每次都必须赶在人家上班前进去,下班后没人了才出来。为了不被发现,我能呆在图书馆里一天不吃不喝。但有一次,图书馆的老师进了放书的屋子,我被当场逮住了。”
这段偷偷读书的日子里,王锦思阅读了大量历史、地理、军事、政治书籍。
破谜团激发收藏热情
从北京首都经贸大学毕业后,王锦思回到了吉林,先后在电视台、报社当记者。那段日子很安稳,他也在长春买了房子,准备将生活安顿下来。
工作之余,王锦思依旧喜欢看历史书,“有一阵子我看了家乡的县志,发现了一个谜团。我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说,1946年的时候,我的家乡德惠发生过霍乱,死了2万多人。关于引起这场霍乱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国民党军队带来的,有的说是天灾人祸,有的说是日军实施细菌战,但一直没有定论。”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王锦思利用周末时间,到德惠的乡镇里探访还活着的当事人,还到有关部门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他找到一些证据,证明那场霍乱是日本人细菌战的后果。
2001年,王锦思离开家乡,再次来到北京。也是从那时开始,王锦思开始喜欢上了收集明信片。“明信片就是历史的记载,一张张明信片串在一起,就是历史的重现。”他说。
希望有志同道合者
王锦思收藏的明信片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从日本寄过来的。王锦思说:“很多是从旧货市场上淘出来的,有几块钱的,也有几百块钱的。在北京我会常去潘家园逛逛,有些朋友知道我喜欢这类题材的明信片,大家都帮着我留意,有些就是朋友赠送的。”
对于收集明信片,王锦思感觉酸酸的:“直到现在,我的爸爸妈妈也不能理解我的爱好,我也没碰到过志同道合的朋友。”
由于这些明信片都来自民间,几经转手,有些明信片背后的故事,王锦思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凭借画面做出解释。王锦思希望有相关爱好的人士能和自己一起破解它们。
文/记者 郭媛丹
图片由王锦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