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南龛山
四川巴中的南龛山苍松挺拔,翠柏长青,以保存有历代摩岩造像闻名。现存的完整佛像计122龛、1800余躯,在峭壁之腹分层列龛。它开创于隋唐,后世不断增刻。除佛像外,还有历史碑碣25通,题壁诗文数百条。碑幅中以唐肃宗时巴州刺史严武的奏表最为有名。此次四川巴中之行,是为话剧《夏天与红叶》的首演而来,在剧场装台的空闲之余,得一个下午的时间游览了巴中南龛山,以补去年巴中匆忙行的遗憾。http://s15/mw690/001n7IPZzy7oQ2a9Y2Wbe&690
http://s9/mw690/001n7IPZzy7oQ1gBV9Kf8&690
http://s11/mw690/001n7IPZzy7oQ1hFQx47a&690
http://s3/mw690/001n7IPZzy7oQ1s4mzw72&690
http://s6/mw690/001n7IPZzy7oQ1owiR785&690
http://s14/mw690/001n7IPZzy7oQ1mG4nb9d&690
http://s5/mw690/001n7IPZzy7oQ1N3NEE74&690
http://s2/mw690/001n7IPZzy7oQ1OB9lv31&690
http://s6/mw690/001n7IPZzy7oQ1r7OYJd5&690
南龛山的云屏石,位于南龛造像正前右侧,像一道高耸云端的屏障挡在前面,保护南龛造像,上刻有自唐以来历代各类观音造像,以及“云屏”“严武奏表碑”等题刻。http://s16/mw690/001n7IPZzy7oQ21Z5v17f&690
“石门观音”是众多观音雕像中,最为有特点的一尊。
http://s5/mw690/001n7IPZzy7oQ1Dq8x6a4&690
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巴中南龛古窟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http://s8/mw690/001n7IPZzy7oQ1E0PJ517&690
http://s1/mw690/001n7IPZzy7oQ1IAm8U00&690
http://s16/mw690/001n7IPZzy7oQ1L9p8zff&690
南龛的摩岩造像以佛教为主,人物特征鲜明生动,匠心独具。佛像表情庄严肃穆,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肌壮筋实,威风凛凛;飞天像雕刻精巧,直感较强;观音像精美绝伦,丰腴的躯体,圆润而富有青春气息的面容,婀娜动人的体态,体现了唐代仕女雍容华贵的风姿。南龛石刻的布局别具一格,最大的龛窟见方逾丈,最小的仅五寸,大小相间,疏密相配,错落有致。南龛石刻艺术以全崖正中的卢舍佛像为杰作。http://s15/mw690/001n7IPZzy7oQ1HNTjMae&690
中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南龛造像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延生佛”“双背佛”“观音菩萨”“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http://s1/mw690/001n7IPZzy7oQ1EPCFO80&690
南龛山石崖造像窟中的第六十窟,是一座菩萨像,被世人成为“媚态观音”。http://s13/mw690/001n7IPZzy7oQ1FdLNWdc&690
南龛山石崖造像窟中的第八十三窟,是一座分身瑞像,也称双头瑞佛。http://s16/mw690/001n7IPZzy7oQ1PnN9R7f&690
http://s13/mw690/001n7IPZzy7oQ1JiQ2M9c&690
http://s10/mw690/001n7IPZzy7oQ20vxC989&690
http://s2/mw690/001n7IPZzy7oQ1KwJeV11&690
南龛造像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
http://s16/mw690/001n7IPZzy7oQ1NJqLJ7f&690
老君洞位于“山门石”内侧石壁,因洞内供奉道教始祖老君之像而得名。洞内三壁镌刻有自唐以来的文人墨客游南龛所题的多则诗词赋,其中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杜甫赴巴中拜访好友严武时所作《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尤为著名,洞口上方雕刻有地藏与六道像,地藏菩萨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备受老百姓尊崇。
http://s13/mw690/001n7IPZzy7oQ20XxtG9c&690
http://s5/mw690/001n7IPZzy7oQ1ZRBJi94&690
http://s10/mw690/001n7IPZzy7oQ1knkG5e9&690 南龛泉流处聚积的水潭,传说是唐代杜甫曾经的洗墨池。
http://s4/mw690/001n7IPZzy7oQ1QMvjZf3&690
http://s11/mw690/001n7IPZzy7oXxelazg8a&690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人们从古至今追求幸福平安,祈祷健康长寿的心愿。于南龛“摸福”“摸寿”由来已久,且古有规则:需站在“福寿”二字前的九步之远,紧闭双眼,伸手向前去摸“福寿”二字。旁观者不得提示,参与者不得睁眼定位,否则将不会灵验。相传摸“福”则多福,摸“寿”则寿高,同时摸着“福寿”者,定能福寿双全。
http://s8/mw690/001n7IPZzy7oQ1JV5Jlf7&690
http://s16/mw690/001n7IPZzy7oQ1M1vP1af&690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http://s8/mw690/001n7IPZzy7oQ24J3hBe7&690
南龛公园风景秀丽,面积32000多亩,整个园内覆盖着水杉、雪松、黑壳楠、银杏、露经柏、苏铁等150多个品种的乔、灌木林及名贵花卉。园内还有梓桐宫、南池、望州亭等景观。http://s2/mw690/001n7IPZzy7oQ27loqZ71&690
南龛飞霞阁1981年由当时的巴中县政府组织各单位及社会各界集资修建南龛公园时建造完成,位于巴中南龛山顶,可以登楼一览巴城全景。所以该阁一建成后即成为巴城标志性建筑。建筑工艺为混砖结构,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成为危险建筑,随后被爆破拆除。其后复建的呼声一直不断,随着南龛文化产业园这一巴中文化强市战略下的大手笔项目的启动,飞霞阁终于迎来了重生之机。
http://s2/mw690/001n7IPZzy7oQ26GpjP01&690
据巴中县志记载,早在唐朝时南龛山上就有亭台建筑,可以视作最早的“飞霞阁”。因此在设计中参考了唐朝建筑风格,在设计理念中着重突出唐文化和巴文化,体现出历史文化、巴文化、佛教文化的融合。这幢仿古建筑为框架结构,高39米,从外面看上去为五层,内部为九层,最顶层将置佛钟,阁内将设置巴中名仕馆,展示巴中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对巴中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http://s11/mw690/001n7IPZzy7oQ28ZTRw2a&690
巴中历史的建制始于东汉,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巴”名的起源古今说法不一。古人至少有三种解释:一曰源于河流形状,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二曰出于动物形象,许慎《说文·巴部》:“巴,虫也,或曰象蛇”;三曰源于植物,《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击”,“苴”音巴,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巴中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巴中旅游资源丰富,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