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博物院(三)

(2015-08-21 21:53:38)
标签: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博物院

文化

旅游

                             内蒙古博物院(三)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文化价值可与《荷马史诗》媲美。

http://s7/mw690/001n7IPZzy6UOyCjXFA06&690         秦汉之际,匈奴在北方渐强,冒顿单于与亲信密商东击东胡,西破月氏的统一草原计划。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yBSWSiee&690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歌颂了两千年的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http://s3/mw690/001n7IPZzy6UOz6v2BYc2&690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内蒙古包头市召湾出土。http://s7/mw690/001n7IPZzy7mpCAR8do76&690

http://s5/mw690/001n7IPZzy7mpCBg3fS34&690

http://s12/mw690/001n7IPZzy6UOBYL85t9b&690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涅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http://s4/mw690/001n7IPZzy6UOBMAW2L53&690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http://s11/mw690/001n7IPZzy6UOCbLlH4ba&690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BRyAY63e&690    蒙古族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蒙古族分布散遍及各地。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http://s12/mw690/001n7IPZzy6UOzl5Gn98b&690                            汉代龙首青铜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八拜乡出土。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zlzKQSde&690                       北魏神兽纹包金铁带饰,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
http://s1/mw690/001n7IPZzy6UOznme8o20&690                         北朝龙首提梁卣,呼和浩特市和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http://s9/mw690/001n7IPZzy6UOznRg0w48&690                           北魏镇墓武士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出土。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zop0js8e&690                                 唐代石人雕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土。
http://s6/mw690/001n7IPZzy6UOzoTN41a5&690                             唐代黄釉陶驮囊驼,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
http://s6/mw690/001n7IPZzy6UOzpuXWZf5&690                              唐代绿釉魂塔,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出土。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zq1pkafe&690                                  唐代褐釉扁瓶,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http://s3/mw690/001n7IPZzy6UOzqPpaq12&690                      辽代鎏金铜冠,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http://s8/mw690/001n7IPZzy6UOzrqCs767&690                                   辽代石狮,内蒙古博物院馆藏。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zs1RN48e&690                辽代绿釉盘口穿带瓶(缨络纹),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http://s8/mw690/001n7IPZzy6UOBOymEv17&690                      西夏褐釉剔牡丹鹿纹梅瓶,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纳林镇出土。

http://s8/mw690/001n7IPZzy6UOBP5iHZd7&690                                 金代黄釉瓷枕,内蒙古博物院馆藏。          http://s7/mw690/001n7IPZzy6UOBQOXBk86&690               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圣旨金牌银牌(复制品),原件河北省博物馆馆藏。
http://s16/mw690/001n7IPZzy6UOBQ8uLlcf&690              元代卧鹿缠枝牡丹纹金鞍饰,锡林郭勒镶黄旗宝格都勿拉苏木哈拉图嘎查出土。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BSK5t4ee&690                               元代乌梁海百户印,内蒙古博物院馆藏。
http://s9/mw690/001n7IPZzy6UOBTnZJSa8&690             元代“淮海等处义兵千户”铜印,“钦察亲军千户所”铜印。内蒙古博物院馆藏。
http://s3/mw690/001n7IPZzy6UOBTQHse32&690               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窖藏出土。
   香炉高42.7厘米,改变了“钧不过尺”的传统认识。香炉腹颈之间有一块方形题记“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流釉重叠如涕,釉色纯正浓郁,釉纹深沉多变,釉质乳浊莹润;花纹秀丽,别具豪迈的风格和雄浑的气魄,堪称“国之瑰宝”。
http://s15/mw690/001n7IPZzy6UOBUpBsW2e&690                       元代龙泉窑镂空五足托架,内蒙古乌盟察右旗土城子出土。
http://s16/mw690/001n7IPZzy6UOBV9zeT4f&690                 元代钧窑镂空座双耳长颈瓶,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窖藏出土。
http://s6/mw690/001n7IPZzy6UOBVQBrn05&690                    元代三彩镂空带盖熏炉,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胜卫故城遗址出土。
  http://s2/mw690/001n7IPZzy6UOErV6Dv11&690

http://s11/mw690/001n7IPZzy6UOBXteFcda&690                          明代凤形金冠顶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出土。

http://s10/mw690/001n7IPZzy6UOEmejK9e9&690                           清代武官锦甲,来源: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郡王府。

http://s16/mw690/001n7IPZzy6UOEoevPV9f&690                         清代红宝石顶三眼花翎凉帽,来源:锡林郭勒盟。
http://s13/mw690/001n7IPZzy6UOEnxPje5c&690                         清代鎏金银翠鸟羽饰凤冠,来源:呼和浩特市。
http://s5/mw690/001n7IPZzy6UOErslUM64&690

http://s11/mw690/001n7IPZzy6UOBWqU0a9a&690    “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