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龙泉寺
太山龙泉寺,自从2008年发掘了一个金棺舍利子之后,人气越来越旺,几年来政府部门和几位建功德的商人投资,太山龙泉寺的环境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龙泉寺附近的村民和太原市区的民众每天都会成群结队登山看景,享受大氧吧的舒适。尤其是由于山门早八点开始售票,所以一般游客都在早晨八点以前进入山门,客观上达到了早锻炼的目的。再有就是山顶寺院内开发一套素斋早餐特别受游客的欢迎,也有的游客专门为早餐而来。总之人们每天早晨会从四面八方登上山来,使得这里的人气拱得很旺。

太山龙泉寺的山门外,建有一个较大的停车场。



进入山门以后回身一望。
继续上山,沿途有几盆盆栽的荷花,使得登山道上添加了一些雅气。

两边的山势虽然不大,但是还是有些奇美。


经过一个小荷塘继续沿着石头台阶上山。
登山时需要穿过一个山门走廊。
登高回望风浴沟,山不大,势还险。




太山龙泉寺的四周新建了一个小景观。

新建的戏台,楼阁式建筑。
2008年前的太山龙泉寺山门。
如今的太山龙泉寺山门。
太山龙泉寺山门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窑洞式的乐楼台基至今尚存。山门为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左右两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钟楼上的铁钟系清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补铸,至今完好无损。进入山门便是前院,迎面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底层砖砌窑洞,供奉观世音菩萨;上层砖木结构殿堂,原奉佛祖释迦牟尼,殿顶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二龙昂首欲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位于晋源区风峪沟的太山龙泉寺,是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建筑。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

据旧方志所载,龙泉寺原为道教昊天祠,始建于唐朝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毁于金元战火,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重建时改为佛寺,并将附近的观音、童子等5寺并入。据说当时天旱无雨,地方官员和众百姓齐至太山拜佛祈雨,发现了汨汨而流的泉水,以为是虔诚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给寺院冠以“龙泉”之雅名,并在泉水之上修建了龙王庙。自此,太山因有龙泉水而名声大振,远近朝山拜佛之人络绎不绝,龙泉寺里晨钟暮鼓,香火旺盛。太山龙泉寺坐北朝南,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层层铺开。
2006年我在太山龙泉寺拍摄纪录片时,拍的唐碑。
院中遍植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四隅有四株唐代古槐,逢春夏花开时节,满院清香沁人心脾。前院东北隅古树一旁,有一通高5米、宽1米的大石碑,据考为唐朝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所立,字迹泯灭,已不能辨识,但碑额上雕镌螭首仍存,尚能看出唐代风格。







寺庙西院是登山游人吃素斋早餐的地方。

寺庙的素早餐非常好吃。
房顶的平台也是吃早餐的地方,石桌石凳很清凉。




寺院的东边新建一个“曲水流觞”,太原有些诗词协会、朗诵协会经常在这里活动。

山顶还有一个舍利子发掘现场可以去看看。下次再去拍些照片。
链接2008年关于太山龙泉寺的两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8f35f01009lc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8f35f01009nf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