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香山寺
平顶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约百公里,平顶山市新城区北3公里,巴山山脉香山峰顶,全称香山普门禅寺。历史上因行政区划归属之变迁,曾称“汝州香山寺”“宝丰香山寺”是现在已知的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观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征非常突出。平顶山香山寺建于东汉末期,大约在汉灵帝光和年间,比白马寺晚约百余年,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http://s10/mw690/4af8f35ftx6ByYFWNhn39&690
中国各地有很多香山寺,比较著名的有18家,最著名的有北京香山寺、洛阳龙门香山寺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山寺文化现象。在这众多的香山寺中,平顶山香山寺是建筑最早的东土“真香山寺”。“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据记载,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教经典中称其为父城)附近有山名叫香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之地。随着佛教的传入,香山之名也来到中国。平顶山香山寺是最早称香山寺的观音道场。香山寺所在香山山峰原名火珠山。金代的学者、诗人元好问在其《东游略记》中称:“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于是依照佛教圣地香山寺修建了供奉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寺院,亦名香山寺。
http://s11/mw690/4af8f35ftx6Bz0GZx6G1a&690
匾额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迹。 http://s3/mw690/4af8f35ftx6ByYNsmvUc2&690
历史上的平顶山香山寺规模宏大。主要部分依据香山山峰圆润的天然地理形势,保持着以塔为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罗式布局形式。整体分布横跨三座山峰,呈现出以香山为中心,以东西龙山为两翼,前出山脚,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同时还有很多分布在周围地区的下院。历代香山寺,一般都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韦陀殿、关圣殿、弥勒殿、四面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六祖殿、地藏殿、广生殿、山神殿、包公殿、藏经殿、法堂、禅堂、客堂、钟楼、方丈以及魁星楼,还有佛塔、墓塔、经幢等建筑。
平顶山香山寺是汉化观音即千手千眼观世音的得道正果之地,观世音菩萨的俗身妙善就是在此修成正果的,应化之形是千手千眼观世音,民间称之“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是有碑刻文献和史志文献为根据的。千手千眼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又有“大悲观音”“千眼千臂观音”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也来到中国,并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过程。通过妙善在平顶山香山涅盘得道,修成正果,成为汉化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因此,平顶山香山寺自古以来主祀千手千眼观世音。
http://s8/mw690/4af8f35ftx6Bz483pT9e7&690
平顶山市现在大力推举的文化买点是这里是观音的故乡。一是观音俗身妙善的故里在平顶山。观音这个佛教人物传入中国后,其出身也随之中国化,佛教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王族出身,俗身叫妙善,其父叫庄王(楚庄王、妙庄王、苗庄王、妙庄严王等)。平顶山地区流传的有楚庄王和苗庄王等说。在明清时期的历代官修地方志中皆称楚庄王。如,明正德《汝州志》载“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葬于塔下”;清道光《汝州全志》载,“大悲菩萨,相传楚庄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根据传说,妙善出生在平顶山古父城地区。父城,在今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一带,原为应国地域,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太子建筑城,为纪念楚庄王设立了庄王祠,后人将庄王祠视为楚庄王故宅。初名城父,汉时改为父城。父城有白雀寺,相传是妙善出家修行的地方,后来为躲避庄王追杀而逃到香山隐居修行,最后得道。不管是历史传说、民间传说,还是碑刻记载、文献所录,都印证了平顶山市是观音俗身妙善的故里。二是观音得道正果于平顶山香山。根据碑刻和志书记载,观音俗身妙善在白雀寺出家后,其父庄王见她修行意志坚定,不思悔改,大为恼怒,派兵火烧白雀寺,屠戮众尼,妙善被龙山山神救走,隐居香山,结庐修行,三年得道。庄王后来得了顽疾,经异僧指点,找到香山妙善,求其手和眼做药引。妙善为报庄王养育之恩,毅然献出双手双眼,而自己因此修行圆满,涅盘应化为观世音。正因为妙善出生在平顶山,得道正果于香山,因此说平顶山是妙善故里、是汉化观音的故乡。
http://s13/mw690/4af8f35ftx6ByYH1Pxafc&690 由于地处中原,受朝代更替、兵火战乱的影响,屡毁屡建。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部分明清所建殿堂,文革时尽遭破坏,僧人被赶走,殿堂被拆毁,如今的香山寺建筑群除千年宝塔和十几通古碑外,都是文革后依靠民间力量和政府支持逐步恢复起来的。
http://s8/mw690/4af8f35ftx6ByYGBr5Zd7&690
在香山寺中央,矗立着一座千年宋塔,即是远近闻名、史志文献有载的观音大士塔。此塔是平顶山香山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义。观音大士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3米,据考证其前身是东汉末期与寺同时建立的四方形木构楼阁式塔。唐时寺塔并存,后世毁损。今塔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敕建。根据文献记载考证,塔下有地宫,存放有舍利法物。塔的轮廓呈抛物线,远观如圆锥体,又状如子弹头,富有节奏变化,细腻纤细,灵动秀美,近观塔身雄浑高大,塔刹入云。
http://s13/mw690/4af8f35ftx6ByYKcsIk2c&690
塔各层多设仿木构楼阁式门,现存两扇。第一、二层为仿木构塔檐结构,均以青砖叠涩出檐5~9层,皆以青砖雕饰各种花纹图形,精美绝伦。塔的第二、三层外壁设壁龛五排,共304个龛佛,内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计35尊,姿态各异,雕刻精美,宗教意义重大,堪称宝塔一绝,寺院重宝。塔刹由铁制九重相轮和仰月组成。塔层状如楼阁,自第四层以上各层高度与直径急剧收分。全塔繁饰与简约相结合,既有唐塔豪放简练之遗风,也有宋塔纤巧精饰之风格,为寺院瑰宝,与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证了河南平顶山香山寺是汉化观音证道原地的文献记载。
http://s6/mw690/4af8f35ftx6Bz0BLYeVa5&690
千年古塔已多处倾裂,亟待修复。塔下埋葬有观音真身舍利,被誉为“真塔”。这在多种明清方志及佛教文献均有相关记载。如明正德《汝州志》载:“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现代《平顶山市志》、《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塔林漫步》等许多研究论著亦有认定。平顶山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堪称观音“圣塔”。正因为“大士遗身在塔”,所以才会“灵应殊胜”,香火旺盛。
http://s2/mw690/4af8f35ftx6Bz48uIpz31&690
在观音大士塔下的券洞内,立着一通千年古碑,这就是被誉为“三绝碑”的《大悲菩萨传碑》。它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有力地确立和奠定了平顶山香山寺作为观音“根”文化性质的历史地位。就版本来说,是当世有关观音身世的源头之本,一切关于观音的历史研究都无法绕开它的存在。该碑是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所立,由唐代高僧道宣口授(其弟子义常记述),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北宋重臣被后世誉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丹,立于观音大士塔下券洞内。碑高于2.22米,宽1.46米,楷书,49行,满行7字。《大悲菩萨传》碑文,依据道宣天人对话,阐述妙庄王之女妙善铁心向佛,苦心励志,舍身救父,最终涅盘道化千手观音的宿世因缘。该碑所叙观音证道于香山这一佛缘史实确立了香山寺作为汉化观音原生地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该碑也是唐代以来广为流传的妙善观音证道于香山的范本和根据,是关于观音证道原生地的最权威文本。它历史最早,规格最高,具有碑传文物无可争辨的说服力。它也是杭州天竺寺《大悲观音传》碑的源本和母碑。1986年该碑及塔一起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http://s11/mw690/4af8f35ftx6ByYIfNO2aa&690
“千手观音”是此寺的佛之尊贵,所以不容许拍摄,寺外拍了这款重修碑。
http://s13/mw690/4af8f35ftx6ByYNVnYwcc&690
平顶山香山还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香山山峰处于山峦起伏的巴山山脉上,山祖昆仑,脉发秦岭,来势浩大,宛如伏龙。其东有大龙山,西有小龙山,三山并列,呈二龙戏珠之势。香山山峰圆润,形势幽美,酷似天竺香山。又沙河与汝水双澄于南北,前眺低岭,其势开阔,前方水库,宛若明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