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济史 |
Gregory Clark (2007):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賴建誠 http://blog.ylib.com/lai/Archives/2007/10/22/3872
本書作者克拉克在經濟史學界的知名度相當高,作品時常出現在經濟史的專業期刊上。較特殊的是,他很少用數學方程式和計量迴歸,通常只用簡單的圖表和幾何圖形就夠了。他的文章品質高又容易理解,2005年曾以一篇論1209-2004年間英國勞動階級狀況的文章,刊在芝加哥大學出版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上,內容直接、簡單、透徹、有新意、有洞見。這是值得倣效的寫作方式:用基本的分析方法來處理普通資料,得出有意義的創見。
本書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西方世界經濟史叢書」的第14本,中文世界對其中的第4本較熟悉: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2000)。《告別施捨》這本書名(A Farewell to Alms),應該是倣自海明威1929年的著名半自傳體小說《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又譯為《永別了,武器》)。對英文讀者而言,這是聽起來很熟悉的書名,但內容完全不同:世界經濟簡史。
作者1957生於蘇格蘭,今年正好50歲,目前是加州大學Davis校區經濟史教授兼系主任。1979年從劍橋大學畢業(主修經濟學與哲學),之後進哈佛大學經濟系,1985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在史丹佛和密西根大學任教。他的主要探討興趣,是「長時期」的經濟成長、國家財富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英國與印度。
本書的主旨,從書衣上的簡介,是要回答下列問題:為什麼世界上的某些地區會這麼富裕,而其他地區又那麼貧困?為什麼產業革命(伴隨著前所未見的快速經濟成長)會發生在1800年左右的英國,而不是在其他時間或在其他地方發生?為什麼工業化不會讓整個世界都富裕起來?反而讓某些地區甚至更貧困?分析這些深刻的問題外,本書提出引人爭辯的新論點:文化(而不是剝削或地理因素或是資賦資源的差異)才是解釋國家貧與富的重要因素。
作者反對目前流行的看法:產業革命是在穩定的政治、法律、經濟制度下,在17世紀這短暫的期間內,爆發出來特殊現象。克拉克所提出的證據顯示,這些制度性的因素,在工業化之前早已存在了。他的論點是:這些制度會緩慢地改變人民的文化,鼓勵百姓放棄漁獵時期的直覺性作為(暴力、無耐心、不肯努力),轉向辛勤工作、理性化與教育。
他認為社會必須有長期間的定居和安全性,才能發展出這些文化的特性與有效率的工作,才能讓經濟成長。對那些沒有長時間穩定的社會,工業化是遙不可及的事。克拉克反對Jared Diamond(戴蒙)在《槍礮、細菌與鋼鐵》內的論點,說天賦資源(例如地理環境)對國家的貧富會有重要影響。
以上這幾段話,我認為是出自編輯人員,而非作者本人的文字,因為克拉書中的兩個關鍵性觀念並未提到:一是馬爾薩斯陷阱,二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效率問題。我對這兩項要點會再詳述,以下說明全書的結構,以及我的閱讀角度和主要觀感。
全書18章,除了首末的導論和結論兩章,主體的16章分成三部份:首篇(2至9章)析論1800年之前的經濟生活,這時期的特點,是人類的經濟生活一直無法跳脫出馬爾薩斯陷阱。簡單地說,就是人口的成長率小於糧食的成長率。此篇的主要內容包括幾個面向:生活水準、生育率、預期壽命、富者生存、技術、制度與成長。
次篇(10至14章)探討1800年左右發生的產業革命,有哪些重要成就;過去的三種主要學說,為何不足以解釋產業革命的特殊現象;英國的產業革命有哪些成就與特點;為何中國、印度、日本沒有類似的產業革命?革命之後對人類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改變?
末篇(15至17章)對比1800產業革命之後,為何某些國家的經濟有急速且驚人的成長?相對之下,為何有許多國家還那麼貧窮落後?作者認為關鍵在於生產過程的效率:英美歐洲的生產效率與成本,和印度、非洲等國的成本效率相差懸殊,導致讓人驚嘆的「貧益貧、富益富」。
整體而言,我認為第1章綜述全書的方向、旨要與見解,寫得還算有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圖1.1內,那條在1800年之前低水平的固定馬爾薩斯陷阱線,以及1800年產業革命之後,貧國與富國雙方大分歧的示意圖。本書有兩項特色,一是穿插不少相當有用的相片,對比貧富狀態的落差;二是有大量的統計表格和圖型。這些都是從作者20多年來蒐集建立的資料庫整理出來,很少見到把這麼多各文明的古今數據湊在一起,製作出這麼有用的好圖表。我認為這些圖表都相當有說服力,對作者的訊息傳達也有顯著助益。
第一篇(2-9章)中,我最推崇第2章。這是我所見過對馬爾薩斯陷阱這個概念,解說得最完整、最有說服力、最有啟發性的文章。在此之前,我對這項概念只有單點式的模糊概念,讀完本章後我才有較整體性的理解。我認為此章的內容、邏輯、證據、圖表、理論推導,都是很可以學習的範本:圖2.1至2.5的幾何圖型解說很清晰,這是理論性的建構;圖2.5以統計數據標示出1200至1800年之間,英國平均每人所得(橫軸)和人口(縱軸)之間時進時退的狀況。圖2.6和圖1.1相對照來讀,有效地幫助我看清楚,什麼叫做「無法逃脫馬爾薩斯陷阱」。這是我對全書最感激的地方。
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架構與思考邏輯,是建立在已經逃脫出陷阱之後的狀況,所以在閱讀此章時,一下子不容易體會作者的邏輯。舉例來說,在馬爾薩斯陷阱之下的世界(人口成長率大於糧食成長率),任何會增加死亡率的事情,例如戰爭、動亂、疾病、公共衛生惡劣,反而會提升生活水準:因為這些事會造成許多人死亡,社會上搶奪糧食的人口減少,平均每人的生活水準因而改善。相反地,任何會減少死亡率的事情,例如醫療進步、公共衛生條件改善、社會和平與秩序,都會使人口增加,反而會使平均每人的糧食減少,降低生活水準,
因此,我們現在認為的美德,包括清潔乾淨、和平紀律、糧食安全存量、所得平均、慈善義行、努力工作,在馬爾薩斯模型內,都是屬於有害生活水準的惡行。相反地,我們現在公認的惡行,例如衛生條件差、殺嬰、墮胎、貧富不均、自私懶惰、荒年,反而是有助於提高個人生活水準的美德。
第3章的主題,是對比1800之前與之後,貧國(如馬拉威)、富國(如英國)和原始部落(如波斯瓦納!Kung族)的各種生活水準:工資、物價、卡洛里、蛋白質。作者以具體的數字,告訴我們兩件違反直覺的事:(1)原始部落每天攝取的蛋白質和卡洛里,不一定比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人差。(2)古代人的工資實質購買力,甚至比現代的英國人好。但現代人有兩項優勢:(1)生命預期比古人和原始人高(即平均壽命更長);(2)平均身高在1800之後有明顯的增加。這是由於糧食充足和醫療衛生的進步,是古人和原住民比不上的地方。我認為第3章的實證資料非常豐富,很有說服力,好幾方面改變了我的認知。
第4至第9章的手法和第3章差不多,主要的差別是題材不同(生育率、預期壽命等)。如果興趣不高或時間有限,只要翻閱這幾章的圖表就夠了,都很容易理解。
第二篇的10至14章分述五項主題。(1)第10章以簡單的理論架構和簡潔的圖表,解說1800之後人口與所得(代表食物)這兩項重要因素,在英國與其他先進國家增長的情形,簡稱為現代的經濟成長與國富。克拉克認為其中的主要關鍵,是產出的效率(efficiency gain)大幅增長。而這種效率的增長,主要得自創新與因之而得的「外部效果」。此章寫得簡潔有力,內容合情合理。
(2)第11章就相對地不易讀懂。作者的主軸是要批評下列三種學說,無法解釋產業革命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
(a)外生成長理論(exogenous growth theories),即外在的法律、政治與社會性制度,會有效地幫助產業革命發生,也就是「制度決定表現」論。他批評制度學派的人歷史知識不足,單是在制度上有效率,若基本糧食不足,逃不出馬爾薩斯陷阱,再好的制度也都枉然。這小節他寫了7頁半(頁210-7),牽扯不少較間接、甚至不相干的內容,減弱了說服力。
(b)多重均衡理論(multiple equilibrium theories,頁218-23),我左看右看,雖然明白個別段落的大概意思,但還是很難拼湊出具體圖像,也無法具體理解作者的重要論點。更奇怪的是,接下來插入3整頁批評人力資源(human capital)說,主要是在反對Gary Becker等人的見解。我猜測作者的目的之一,是要推翻制度學派的觀點,可是突然出現這不相干的小節,既突兀又缺乏說服力。
(c)最後的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頁226-8)只有2頁,主要的論點是,在產業革命之前這一大段長時間內,經濟系統內的某些特徵,已經創造出現代成長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不必等待有外來資本、技術、創新這類的誘發,產業革命也會自動發生,會產生高效率的成長。克拉克認為以上這三種理論,都無法解釋1800年的產業革命。
此章的內容讓人讀得很辛苦,又沒立即提出作者的對照性新觀點。這是第二篇的理論架構,我認為過於晦澁,缺乏深刻說服力。
第12章將近30頁(230-58),談英國的產業革命實況,寫得非常好,這是他最拿手的題材,統計圖表尤其精采有說服力,我覺得12章和第2章是本書最成功的部分。
但接下來的第13章,論中、印、日為何無產業革命,我認為這是一大敗筆。他在最後一段的總結,解說中國和日本為何比英國遲緩:「有兩項重要因素或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在1300-1750這段期間,中日的人口增長比英國快。但是中日這兩個社會的人口系統,和英國富裕人家相較之下,繁殖率較低。」他會這麼說,是因為他在圖13.4對比清朝皇族的生育率,遠低於英國的富人,甚至在1770年之後,還低於英國的一般平民。
我覺得此章的內容太單薄,只用皇族(富人)的繁殖率,根本無法解釋為何中國無產業革命。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877)這本小說的開場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克拉克用英國產業革命成功的架構,套在中國的個案上,等於是用幸福家庭的架構套用在不幸福的家庭上,而沒有具體解釋,這個不幸家庭的悲慘問題所在。克拉克的這種邏輯與方法完全不恰當。其實他只要從JSTOR資料庫稍微搜尋一下,就可以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這本期刊,找到Yifu Lin (1995): “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d in China” 和Kent Deng (2003): “Development and its deadlock in Imperial China, 221 B.C. – 1840 A.D.” 這兩篇論文,說明中國為何沒有產業革命,也可以知道他的論點,距離中國的史實有多遙遠。
第14章論產業革命對社會的長期影響,長達28頁,其實都是簡單易懂的圖表,沒有多大啟發性。
第三篇(15-17章)有兩項明確的主題:(1)第15章解說1800之後,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狀況,對比貧富國之間的驚人落差。圖表與相片都呈現得很好,簡明易懂,無可批評之處。(2)第16章以英國、印度為例,說明在1800-2000年這段期間,造成貧富國差距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貧國的產業生產效率太差。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應該沒人有異議。但我認為應該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傳統的因素如資本不夠、教育水平不足這類的問題。
作者用15頁(336-51)的篇幅,詳細解說為何窮國(以印度為例)的生產無效率,這個主題占全章的2/3篇幅。他在頁359-65又用7頁篇幅,討論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何窮國的勞工品質這麼低?兩者合計共22頁,在一本正文377頁的世界經濟簡史書中,以這麼高的篇幅,詳析印度棉紡業不效率的情形,在比例上實在不恰當。我也感覺到,克拉克在分析窮國生產不效率的狀況時,他的文筆也跟著沒效率起來。
第17章解說為什麼富國、窮國會有這種大分歧的狀況,我覺得內容平淡,有好幾頁(360-5)太細節繁瑣,缺乏吸引力。第18章是7頁的總結,缺乏力道。他以日本為例(圖18.1),反覆說明所得的增加,並不會帶來更高程度的快樂。他告訴我們:人類花了太多力氣,追求不一定會讓我們更快樂的事。這些說法學界早已知曉。
這本書的製作精美,圖表和相片很有吸引力也有解釋力。我只發現表2.1缺了單位(應該是「百萬」),以及頁305第4行的一個錯字(應是country而非county)。如果你的時間有限,我建議讀較精采的第1、2、3、10、12這五章。我認為歷史系和經濟系的同學,可從此書學到不少經濟史的知識。這本書對1800-2000之間的經濟變動,解說得很好,但作者太重視產業、工廠這類微觀(個體)層面的證據,過度把重點放樹木上,較忽視森林的結構與變動因素。我同時推介戴蒙的《槍礮、細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1998中譯),來當作互補與平衡性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