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老汉的自留地
黄老汉的自留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927
  • 关注人气:5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2021-01-22 05:50:02)
标签:

佛慧山

开元寺遗址

分类: 济南市区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开元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此,遂改称“开元寺”。开元寺何时毁坏的老汉不知,63年我来这里,寺内房舍还有几间,只是破损严重。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遗址是在2016年整修的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2021年1月20日老汉地開元寺遺址打卡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开元寺遗址是干佛山风景名胜区佛慧山景区内重要的佛文化遗存,是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道光版《济南府志》及乾隆版《历城县志》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原称佛慧寺。北宋景祐及南宋建炎年间曾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徒并于此寺,遂改称开元寺。开元寺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该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寺门外题"自有灵岩"四字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逍遥游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山门遗址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清道光版《济南府志》及乾隆版《历城县志》載:"该寺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该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清光绪《济南游记》收录陈德征《游济南城南山中开元寺记》载:拾级力登,寺门外题"自有灵岩"四字。入寺见壁间佛像无数,三面危崖峭削,岩下有泉,名“秋棠”,又名“甘露”。泉水从岩上倒流而下,滴沥如檐露。若斯泉者,可谓清冽异常矣。汲而饮之,清沁心牌,尘心为之一洗。泉上有亭,可坐而听泉。其楹联云:“源远流长,亭临泉上;峰回路转,寺隐峪中。”可谓包括斯亭之景矣。题曰“静虚亭”,亦谓人当虚心静虑,方能领山泉之真趣耳。右边石洞有佛像,榜日“玄门轨躅"。神座下有清磬泉,其水尤清。寺隐于凹下,人坐其中如瓮中窥天。西缺其口,可望远,黄河近在咫尺间,齐烟九点若隐若现,清幽之至,令人挹賞不尽,真历下ー胜境也。季羨林描述民国年间开元寺:“这里松柏参天,柳槐成行,一片浓绿,间以红墙,仿佛在沙漠里走进了一片绿洲。”近处“有几处佛殿,佛像庄严。院子里有一座亭子,名叫静虚亭。最难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泓泉水……名之日秋棠池。洞中水池的东面岸上长着一片青苔,栽着数株秋海棠。”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配殿遗址。东西配殿各三间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正殿遗址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正殿遗址。该寺原有正殿五间。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正殿遗址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危崖峭削,岩下有泉,名“秋棠”,又名“甘露”。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开元寺摩崖造像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开元寺摩崖造像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巌德猶龍”,甲午初夏 徐桂馨题。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开元寺摩崖造像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开元寺摩崖造像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徐夫人桂馨之(墓),两侧有联“全德全行 龙*诚乎天,有名有实 **乃人”,落款,“右军将军王羲之 书”墓上面“女子之得”。(好像读过“徐夫人”并非女人,而是喜欢男扮女装的文章。)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姝女之行”、 仪型是式”、“娇淑全全”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佛慧山开元寺遗址(2021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