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口黄河景区,花草茂密,林木葱郁,堤防伟岸,悬河其上,大坝飞峙,气势恢宏。人文生态景观兼备,天光水色绿茵交融,水城风光尤佳:枯水之期,溜静波平、如镜似画;洪水涨时,浊浪排空,漩涡环生。
置身巍巍长堤之上,南望千佛倩影,群山叠翠,泉城美景尽收眼底;北眺广袤平原,苍莽万象,金波余霞美伦美奂。徜徉其间,亭栏松石,步移景换,临风听涛,心旷神怡。
如此美景常吸引文人墨客来此写诗作画。老汉距泺口黄河不远,更是这里常客。今早老汉步行来到黄河,清晨天气凉爽,来此游玩的人不少。
老汉沿着河岸由西向东步行,沿途游览了泺口九烈士纪念碑、观澜亭、标准化堤防碑、黄河神兽、大禹治水石刻、古今治河方略石刻、风景石、黄河浮桥、黄河龙墙、景区南门牌楼等景点。
黄河神兽石刻-1
2005年山东济南黄河河务部门在黄河大堤施工时,挖掘出一石雕怪兽,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只古人为防止黄河水泛滥而制造的“镇河神兽”。据了解,整只石兽长约1.2米,宽0.6米,由青石雕刻而成,重约300公斤。石兽头部看起来像一只狮子,眼睛和嘴巴夸张,身体侧卧。但与常见的石狮不同,这只石兽头上有一对弯角,身上还长满如麒麟的鳞片。据考古专家鉴定,石兽为明朝或元朝之物。
黄河神兽石刻-2
大禹治水石刻
据传说,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没有成功。鲧治水失败后由其儿子禹主持治水。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改“围堵障”的治水方法为“疏顺导滞”。三过家门而不入,从而硫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完成了治水大业。
关于大禹的治水的“神迹”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比如黄河干流上的“龙门”和“三门峡”传说就是大禹开凿的。
贾让“治河三策”石刻
西汉末年的治黄战略家贾让,针对汉代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提出了以"宽河行洪"思想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是实施人工改河,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河段分水、分沙并灌溉农田,下策则是历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整治河道、加高培厚堤防。贾让"治河三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渎唯宗”、“龙泽海内”,是矗立在黄河大坝的两座石刻。
高耸的“四渎唯宗”石刻,为一代治河专家已故黄委主任袁隆,依据班固《汉书•沟洫志》:“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的记载题写,突出了黄河的历史地位。
“四渎唯宗”指黄河。“四渎”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江、河、淮、济”,即今日长江、黄河、淮河。其中淮河、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泺口黄河浮桥
泺口黄河浮桥已通行
泺口黄河浮桥车水马龙
黄河龙墙
黄河龙墙
黄河风景区大门牌楼
气势恢宏的南大门,上面正中悬挂着“黄河胜境”四个镏金大字,整座建筑采用苏式彩绘。
额方画面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8幅山水主要描绘的黄河风光,迎面“黄河胜境”金匾下额方为黄土高原风光,背面为中流砥柱风光;临河一面“万里波涛”金匾下额方为壶口瀑布风光,背面为黄河上游高山峡谷风光等。
济南黄河素以河道弯曲狭窄、水流端急著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黄河水利委员会、济南市人民政府先后对黄河大堤和黄河公园建设规划。200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4年济南黄河首期标准化堤防在此建成,全长六十六公里,故称百里黄河风景区。
黄河风景区附近公交站,老汉在此乘车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