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成都·宽窄巷子·印象

标签:
转载 |
《神州记略》之十二:
成都·宽窄巷子·印象
成都市中心有一片古老的街巷,名曰宽窄巷子,据说曾经是满清旗人贵族的居民区,也许是宅院的格局不错,在九十年代的造城运动中被保留下来,经过一番修葺和装饰,成了一个漂亮的商业区。成都发展速度极快,城市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很难分辨出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宽窄巷子这样原本司空见惯的传统街巷,反倒成了如今成都的一个点缀。
宽窄巷子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地方,虽然曾是旗人聚居的地方,但建筑格局与北京的胡同相比,还是有些区别。
站在巷子口向内望过去,两边的建筑并不像北京的胡同那么整齐划一,显得错落有致。
庭院的门楼基本见不到北京的高台阶,象征着主人的官阶地位,拒平民百姓于千里之外。
观察宽窄巷子里的宅院,在满清时代虽属于豪宅范畴,但给人感觉的是更加亲切,更加像是“住宅”而非“官府”。
宽窄巷子的修葺工作基本可以做到修旧如旧,不像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南京的夫子庙和天津的文化街,完全是粗糙的仿古建筑。
观察、捉摸巷子里的这些宅院,会发现不少本地特色,每一处宅院都值得仔细品味。
![[转载]成都·宽窄巷子·印象 [转载]成都·宽窄巷子·印象](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里院落的格局完全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没有千篇一律的整齐划一,基本上找不到重复的格局设计。
成都自古本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民宅设计更多地是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惬意,而不是高大上的气势。
将住宅改做商店,完全不破坏原来的格局是不可能的,文物保护和商业开发有时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很难取舍。
修复时加入的一些“艺术创作”,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有时还真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原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现在已成了“文物”。
原本的民间手艺,也将渐渐失传。
在社会急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处在挣扎之中,重新寻求自身的定位。
美国的“星巴克”被央视的芮成钢踢出了故宫博物院,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里就能相安无事么?
其实,宽窄巷子就是成都的一张名片,栖身在一片高楼大厦之中,像是一座孤岛,但很令人感到温暖。
徜徉在小巷之中,使你能找回对过去的某种记忆。对于有些人来说那是童年或青春的印记;对另一些人来说,那些也许只存在于书本之中,从未见过。
置身宽窄巷子,仿佛经历了时代的穿越,尽管你不过是回到了一个已经变了味道的大清朝。